民国三十六年的南京秋雨连绵不断,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之中。刘铭章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被雨水模糊的街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凉的窗棂,心头仿佛压上了一块越来越沉重的石头。那个神秘莫测的“黄蜂”信号,如同根毒刺,深深扎在他的心上。
“副处长。”
轻柔的嗓音在身后响起。苏晓晚端着一杯新沏的茶走进来,见刘铭章站在窗前出神,便将茶轻轻放在桌上,“您又熬夜了。”
刘铭章转身,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有劳晓晚费心。”
苏晓晚望着他眼底的青黑,欲言又止。这些日子,刘铭章总是心事重重,整个人紧绷得像一张拉满的弓。她很想问个究竟,却又不知从何开口。
待她离开后,刘铭章锁上门,从怀中取出一个牛皮封面的笔记本。翻开某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符号,那是“黄蜂”信号的特征记录。
他在南京地图上仔细标注着信号出现的位置。紫金山、鼓楼、下关码头,这些地点看似毫无关联,却隐约勾勒出一个隐秘的网络。
最让他不安的是这个信号使用的密码。既非保密局常用密码,也非已知的任何一种密码体系,其中透着一种陌生的逻辑。
他取出藏在档案柜底层的美军通信教材,仔细比对后,手指不禁微微发颤。难道……
重新调出监听记录,他伏案疾书。窗外的雨声渐密,敲打在玻璃上,如同催命的鼓点。
当最后一个字符落下,刘铭章颓然坐倒,冷汗浸透了衬衫。
他破译出的,竟是一个庞大谍报网络的组织架构!“蜂后”坐镇中枢,“工蜂”负责情报搜集,“兵蜂”负责行动,“雄蜂”负责联络,这个以“黄蜂”为代号的网络,已经渗透到国防部、江防舰队等要害部门!
更令人不安的是,所有线索都指向那个他不愿面对的事实——这个网络与美军顾问团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刘铭章在房间里来回踱步,雨声敲打得他心烦意乱。若美军暗中扶持这个谍报网,其目的绝不单纯。他们究竟想要什么?国府的军事部署?还是……
一个更为可怕的念头闪过:若他们故意制造事端嫁祸给我党……
必须立即将这一发现传递出去。他回到桌前,将写满破译内容的稿纸凑到烛火前。火苗蹿起,纸张迅速蜷曲成灰。
所有的秘密,此刻都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
第二天清晨,雨势稍歇。刘铭章早早来到电讯处机房,以测试新设备为名,调动了处里最先进的美制定向侦测仪。
“刘副处长今天来得真早。”值班的技术员打着哈欠说。
“新设备总要熟悉熟悉。”刘铭章不动声色地调试着仪器,“你把上个月的监测记录都调出来。”
就在技术员转身时,刘铭章迅速设置好参数。他要对“黄蜂”信号进行全天候监控。
一整天,他都守在机器前。苏晓晚看出他的焦虑,适时地递上热茶,帮他整理文件。
“刘处长在找什么特别的信号吗?”午后,她终于忍不住问道。
刘铭章抬起头,对上她关切的目光,心中微微一沉。“例行检查罢了。”
傍晚时分,当其他人都下班后,侦测仪的指针突然剧烈摆动。刘铭章立即戴上耳机,那个熟悉的“黄蜂”信号清晰地传入耳中。
这一次,信号持续的时间格外长。他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突然,信号中断了。他猛地摘下耳机,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
他迅速在地图上标出位置——鼓楼附近的一片民居区。
就在这时,机房的门被轻轻推开。苏晓晚去而复返,手里拿着一个饭盒。
“我看您还没走……”她话说到一半,注意到地图上的标记,“副处长在查鼓楼区的信号?”
刘铭章不动声色地将地图折起,淡淡地说:随便看看。怎么,苏小姐对那里很熟?
我姑妈家就在那儿。苏晓晚放下饭盒,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最近那边似乎不太平,老是有些生面孔出入。
刘铭章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个看似不经意的提醒,却让他不得不多加思索。
这一夜,刘铭章又在机房里熬到深夜。破译出的网络架构图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每一个代号都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他难以安眠。
凌晨时分,他终于支撑不住,伏在桌上小憩。睡梦中,他仿佛看见无数黄蜂在空中集结,逐渐组成一个巨大的蜂巢……
刘副处长!刘副处长!
急促的敲门声将他惊醒。一个值班员神色慌张地站在门外,急切地报告:鼓楼区发生枪战,好像是我们的人在和什么人对峙。
刘铭章的心猛地一沉。鼓楼区,正是他昨晚锁定信号的位置!
他快步走向通讯室,心中念头飞转。这是巧合,还是网络已经察觉到了他的追踪?
在通讯室,他得知了更多细节:行动处的一组人员在鼓楼区执行巡查时,与一伙身份不明的人员发生交火。对方训练有素,很快消失在错综复杂的巷弄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