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频率同调场”的成功研发,如同一剂强心针,极大地提振了守夜人小队的信心。他们首次并非依靠力量的碾压或运气的眷顾,而是凭借智慧与协作,真正意义上“化解”了一个曾让他们吃尽苦头的威胁。这种以柔克刚、顺势而行的哲学,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随着对李博士组织和城市阴影面了解的加深,他们愈发意识到,许多行动并非力量足够就能达成。无论是侦查、潜入,还是救援后的撤离,常常需要面对无处不在的监控(无论是科技的还是超自然的)、密集的巡逻以及各种难以预料的视线。
“我们需要一种更彻底的隐藏方式。”林薇在一次行动复盘会上总结道,那次他们险些被异常部一架搭载了特殊感应器的无人机发现,“‘幽影’的阴影潜行虽然有效,但覆盖范围有限,且对某些能量探测效果不佳。”
阿短立刻接口:“光学迷彩?能量遮蔽力场?这些技术实现起来倒不是完全没可能,但都需要持续消耗VP,而且面对高阶探测,容易被针对性破解。”他挠着头,显然对现有技术方案的局限性感到不满。
“杂音”调试着他的收音机,试图捕捉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探测波动:“隐藏…不仅仅是避开‘看见’,还要避开‘感知’…就像一段频率,要消失在背景噪音里…”
小芬抱着兔子玩偶,小声说:“要是…要是我们能变得像不存在一样…就好了…”
变得像不存在一样。这句话触动了“幽影”。他一直沉默着,周身阴影微微波动。作为最擅长隐匿的成员,他对“隐藏”的理解远比旁人更深。阴影潜行并非完美,它更像是利用现有光线的缺陷,将自己“贴附”在视觉盲区上移动。一旦盲区消失或被注意,便会暴露。
“真正的隐形…”“幽影”罕见的主动开口,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并非扭曲光线或吸收能量…那终有痕迹…”
他的阴影在空气中缓缓勾勒出一些难以理解的图案:“是成为‘盲点’本身。是让所有投向你的‘视线’…无论是目光、能量扫描还是心灵感应…都自然而然地‘滑开’,无法聚焦,如同…水滴无法停留在极度光滑的荷叶上。”
这个比喻让所有人陷入沉思。成为盲点?让视线滑开?这听起来比制造一个能量护盾或扭曲光场要困难得多,也…精妙得多。
“这需要…极其精准地操控自身能量场,与周围环境达成一种…动态的、完美的协调?”林薇尝试理解。
“幽影”的阴影波动了一下,表示认可,但也传递出“极其困难,近乎不可能”的信息。个体魂体的能量场再精妙控制,也难以模拟出那种让万物视线“滑开”的绝对“光滑”。
就在思路陷入僵局时,林薇的目光再次落在那面“内观”镜上,一个更加大胆、甚至有些疯狂的想法诞生了。
“一个人做不到…”“她缓缓说道,眼中闪烁着越来越亮的光芒,“但如果…不是一个人呢?”
“不是一个人?”阿短没明白。
“记得‘经纬涅盘’吗?记得我们如何理解次声波的吗?”林薇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认知,叠加在一起,才能更接近事物的全貌!”
她看向“幽影”:“‘幽影’能感知并融入阴影,这是‘影’的视角。” 她看向“杂音”:“‘杂音’能分辨万物的‘频率’,包括‘注意’与‘忽视’的频率,这是‘声’的视角。” 她看向小芬:“小芬能感知情绪和‘存在感’的强弱,这是‘心’的视角。” 她看向阿短:“阿短你能用技术量化、稳定和放大这些效应,这是‘技’的视角。” 她最后看向自己和小明:“我和小明能提供纯净的能量支撑与调和,这是‘源’的视角。”
“如果我们不是试图制造一个统一的‘隐形力场’,而是…”林薇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个核心构想,“而是让我们所有人的能量场,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叠加、交织,共同模拟出一个…覆盖团队的、不断动态变化的‘万影叠嶂’呢?”
“让‘幽影’提供阴影的‘底衬’和流动路径。” “让‘杂音’调整我们整体能量场的‘频率’,使其无限接近于环境中‘被忽视’的背景杂波。” “让小芬实时感知外部‘注意力’的强弱和方向,指引我们调整。” “让阿短设计一个协调核心,确保我们五…六份能量场的叠加不会冲突,而是形成一种动态的、‘光滑’的和谐。” “我和小明负责维持这种和谐状态的稳定。”
“这个‘隐形空间’内部,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我们所有人协调后的、‘无害’、‘无特征’的能量流转。任何外部探测触及它,都会像手指划过最光滑的曲面,找不到任何着力点,只能自然而然地滑向别处,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滑开’了!”
这个构想超越了技术,近乎于艺术,乃至…道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