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的翠湖山庄,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部内,气氛异常凝重。
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迟迟未能制定出来,这让史迪威将军怒不可遏,他的咆哮声响彻整个司令部。
原来,英伦政府对光复缅甸的热情已经大不如前。他们将三十多万的英印军调往欧洲本土,准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这一决定,无疑给史迪威将军的作战计划,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更让史迪威将军气愤的是,金陵国府答应给他的十万驻印军队,竟然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当这些士兵光着膀子、赤着脚,只穿着一条裤衩在英帕尔机场,排队走下运输机时。
史迪威将军才意识到,眼前的这些人根本不是真正的士兵,而是一群从未经过训练的农夫。
面对这样一群毫无纪律性,以没战斗力的“士兵”,史迪威将军感到无比的无奈和失望。
要想让他们从简单的口令学起,到能够令行禁止,并拥有一定的战斗力,至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
而此时的英属印度殖民政府,也已经彻底摆烂。他们以手里兵力不足为借口,拒绝再次出兵缅甸,这使得史迪威将军的作战计划变得更加艰难。
然而,小鬼子在英帕尔战役中的惨败,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让他们也对再次主动发起进攻心生畏惧。
这场惨痛的失败,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冒险,生怕再次重蹈覆辙。
于是,他们只是希望将龙国远征军困守在缅北地区,来维持现状。
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安心地继续疯狂掠夺,中南半岛地区的各种资源,以满足其贪婪的**。
帝国的联合舰队,在与鹰酱太平洋舰队的一系列激烈海战中遭受重创,实力大幅削弱。
要想迅速恢复帝国舰队的战斗力,再次对鹰酱太平洋航队保持数量上的优势,就急需这里的大量各种矿产资源。
而位于腊戌的第九集团军则显得异常从容,丝毫不着急。孟雷霆正在滇省积极招募兵员,扩充自己的队伍,为未来可能的大决战而做充分准备。
滇西地区的龙国少数民族山民,成为了第九集团军招募的优先对象。这些山民与缅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一脉相承。
国内的景颇族,实际上就是缅北的克钦族;崩龙族则对应着缅北的德昂族;而傣族则与掸邦的佤族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些相对应的民族,不仅在语言文化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就连生活习俗也大同小异。
有的地方,双方的寨子仅仅相隔一座山头,彼此之间甚至还沾亲带故。
第九集团军在招募到,这滇西十万少数民族士兵之后,开始如鱼得水般地深耕着缅北这片土地。
他们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山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使得军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果敢土司杨文炳,他所领导的少数民族同盟军,更是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崛起并壮大。
杨文炳不仅得到英伦政府的支持,还拥有第九集团军这座坚实的靠山。
现如今,他的地位已经变得坚如磐石,无人能够撼动。
在杨文炳的领导下,各民族的同盟军兵力也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之众。
这股强大的力量,不仅吸引了缅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甚至,连远在缅西南的若开族和钦族,以及缅东南的克伦族孟族,都纷纷派人前来加入这个民族联盟。
眼看着这个民族同盟军,日益壮大,老缅人的傀儡政府又开始感到坐立不安。
昂山很快就意识到,这个日益强大的联盟,对他们老缅人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双方可是千年世仇!昂山绝不容忍这些少数民族成了气候,反过来威胁到老缅人的生存权利。
他一次又一次地拨通,东洋驻缅司令部的电话。心急如焚地请求东洋军队派兵支援,以协助他围剿这支新兴的武装力量。
然而,每一次他都得到了木村兵太郎同样的回应。以现帝国在缅甸的兵力薄弱为借口,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木村兵太郎告诉他,需要再稍作等待,等到国内的援军抵达后,就会毫不犹豫地出兵剿灭这股叛乱分子。
“玛德!”
他愤怒地扔下手里的电话咒骂道:“这件事情怎么还能再拖延下去?”
既然东洋人不肯帮忙,那他决定依靠老缅人自身的力量,去解决眼下燃眉的问题。
于是,他迅速集结了二十多万老缅自由民族军,这支庞大的军队如同一股蝗虫过境,浩浩荡荡地挺进掸邦的山区丛林。
可当他们真正与那支新兴的武装力量交锋时,才发现自己完全不是对手。
老缅人世代都生活在缅甸最好的平原地带,以及缅南的沿海地区。这些城市和乡村,在英伦殖民者多年的经营下,已经颇具近现代化色彩。
相比之下,山地丛林的恶劣环境,对他们来说已是完全陌生。他们的丛林经验和适应能力,都远远不及对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