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成功引入,如同为“锦绣”这台日益庞大的机器注入了高效的润滑剂和精密的控制系统,使得内部的运转愈发顺畅,数据驱动的决策逐渐取代了过去的经验主义。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依旧,办公楼里键盘的敲击声渐起,一种现代化的企业气息开始悄然弥漫。
然而,站在全新数据视野构筑起的高台上,苏晚眺望到的,并非是“一览众山小”的从容,而是更远方、更雄伟峰峦带来的全新压迫感,以及脚下基座在某些领域依然存在的、令人不安的脆弱。企业这艘航船,在经历了管理工具升级后,航速更快,姿态更稳,但苏晚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真正决定这艘船能航行多远、能征服多广阔海域的,终究是船上的人——是那些掌舵、了望、操帆、乃至设计新船型的人才。
这种“人才的渴望”,最初并非源于空洞的战略规划,而是在一系列具体而微的“挫败感”中,如同细密的针脚,一针一针地绣上了苏晚的心头。
第一次深刻的触动,来自与一位德国客商的续约谈判。对方对“锦绣”过去一年的产品质量和交货准时率表示高度赞赏,但在讨论新一年度的合作框架时,对方代表,一位戴着金丝眼镜、举止优雅却言辞犀利的中年经理汉斯先生,拿出了一份厚厚的、全英文的合同补充协议。其中涉及复杂的知识产权共同开发条款、国际市场渠道利润分成模式、以及基于销售数据的动态定价机制。
杨建华会计的英语水平仅限于简单的商业信函,面对这份充满了法律和专业术语的合同,额头冒汗,只能连蒙带猜。苏晚凭借着前世模糊的记忆和这一年多的恶补,能理解大概,却无法精准把握其中的陷阱与机遇。以往,他们更多的是依赖外贸代理公司,但这次涉及更深度的合作,代理公司也无法提供足以让他们完全放心的解读。
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最终,虽然在外贸代理的斡旋下,合同得以签署,但苏晚心中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是否在懵懂中,让渡了本应属于我们的长远利益?如果我们自己拥有精通国际商法和外贸实务的专业人才,何至于如此被动?
第二次冲击,则来自新季度产品设计评审会。厂里新招聘的设计师小陈,是省工艺美院的毕业生,很有灵气,对色彩和流行趋势敏感,他主导设计的新一季女装系列,在内部获得了不少好评。然而,当样品被送到几位重要的国内百货采购经理和那位德国客商汉斯先生面前时,反馈却出乎意料的冷静。
一位见多识广的百货经理委婉地指出:“设计感不错,很新颖。但是……似乎缺少一点独特的、能让人一眼记住的‘魂’。或者说,辨识度还不够高。”而汉斯先生的评价则更为直接:“苏,你们的工艺无可挑剔。但设计,还在模仿和追随的阶段。要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尤其是进入中高端商场,你们需要拥有自己的设计哲学,而不仅仅是漂亮的款式。”
小陈的脸涨得通红,既委屈又不服。苏晚却听懂了其中的深意。“锦绣”的设计,缺少的是文化底蕴的沉淀、品牌故事的注入,以及对目标市场消费者深层心理的洞察。这需要的不再是仅仅会画图的设计员,而是真正懂得品牌塑造、具备深厚美学素养和市场洞察力的设计总监。
第三次,则是在一次讨论是否投资一条全新自动化印染生产线的内部战略会议上。这条生产线价格昂贵,但能极大提升面料品质和产品独特性。周志刚工程师能从技术角度分析设备的先进性,杨会计能测算投资回报周期,但关于这条生产线可能带来的产品战略转型、市场定位升级、以及与之匹配的营销体系变革,整个管理层却无人能够提出系统性的、具有前瞻性的见解。
大家依旧习惯于在现有的框架内思考,解决眼前的问题,却缺乏打破边界、引领变革的视野和知识结构。
苏晚坐在主位上,听着同事们热烈却始终无法触及核心的讨论,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感包裹了她。她意识到,自己作为企业的领航者,在很多时候,竟然是团队中唯一一个在努力眺望远方的人。而她的知识储备、她的眼界,也已经在高强度的使用和企业的快速发展中,逼近了极限。她需要同样能眺望远方,甚至能看到她所未见之处的同行者。
冲突并非来自内部管理的阻力,而是转向了外部,一种无形却坚固的壁垒——乡镇企业的出身,在争夺高端人才的市场中,几乎是一个“原罪”。
苏晚下定决心,开始尝试吸引专业人才。她让办公室起草了招聘启事,瞄准外贸、设计和战略管理三个方向,提出了在当时看来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甚至许诺了住房分配(厂里新建的职工宿舍)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招聘启事通过关系,在省城的报纸上刊登,也发到了几所重点大学的相关院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