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潮落无声 > 第209章 深夜书房的“书稿框架”

潮落无声 第209章 深夜书房的“书稿框架”

作者:万界渡灵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1 00:19:04

深圳的夏夜总带着挥之不去的潮热,即使开了风扇,书房里的空气还是黏糊糊的。李建军坐在书桌前,后背的衬衫已经被汗浸湿了一片,他却没心思顾——旧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亮着,文档里“高并发危机”章节的字数正一点点增加,光标跳动的节奏,像极了当年服务器后台的数据流。

每天晚上,等李梦洗漱完睡熟,秀兰收拾好厨房,建军就会钻进这个不足五平米的小书房。书桌是当年租房子时买的二手货,桌面边缘已经掉漆,右上角还留着李梦小时候画的涂鸦;台灯是秀兰去年给他买的护眼款,暖黄色的光刚好笼罩住键盘和屏幕,不会刺到眼睛。他把白天整理好的技术文档摊在桌角,一边回忆,一边敲键盘,有时候想起某个关键细节,还会翻出旧的测试报告确认——比如2007年那次高并发危机,服务器第三次崩溃时的监控数据,他记得峰值请求量是1200qpS,但不确定具体数值,特意找出压在抽屉最下面的纸质报告,确认后才敢写进文档。

“当时我们的服务器是双核2G内存,根本扛不住600家商户同时在线的请求。”建军对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第一次崩溃后,我让小吴临时扩容带宽,结果没用,请求量还在涨;第二次崩溃时,我突然想到‘双服务器分流’——把社区商户和商圈商户的数据分开存储,社区商户走1号服务器,商圈商户走2号服务器,再用Nginx做负载均衡,按商户Id的奇偶分配请求……”

他还特意在文档里插入了一张手绘的服务器架构图——用鼠标画的简单线条,标注了“分流规则”“数据同步频率”,甚至连当时用的Nginx版本号都写了进去。“得写详细点,不然年轻人看了也不知道怎么操作。”他小声嘀咕,想起白天小王问他“什么是负载均衡”时的迷茫眼神,更觉得这些实操细节不能少。

不知不觉,窗外的路灯已经熄灭了大半,墙上的挂钟指向凌晨一点。建军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刚想站起来活动活动,书房门被轻轻推开,秀兰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脚步放得很轻,怕吵到他。

“怎么还没睡?”她把牛奶放在桌角,顺手把落在他额前的头发拨到旁边,指尖触到他的额头,“怎么这么烫?是不是中暑了?”

“没事,可能是风扇吹多了。”建军笑了笑,拿起牛奶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缓解了熬夜的干涩,“马上就写完这节,再检查一遍就睡。”

秀兰没多说什么,只是走到台灯旁,轻轻转动灯杆,把灯光调亮了些——之前她发现,建军总因为灯光太暗,不自觉地凑近屏幕,怕他伤眼睛。她又拿起桌角的扇子,站在他身后,轻轻扇着风,没说话,只是偶尔帮他把滑下来的文档推回去。

建军盯着屏幕,心里却暖暖的。他想起以前在南方电子做北斗芯片时,经常加班到深夜,秀兰也是这样,不管多晚,都会留一盏灯,等他回家;后来到了乐居,做物联网项目时,她还帮他整理过商户反馈的手写记录,说“你写的字太潦草,我帮你抄一遍,省得你以后看不懂”。这么多年,不管他顺境还是逆境,秀兰从来没抱怨过,只是默默陪着他。

“别扇了,你也早点睡。”建军转过身,握住她的手,“我这就保存文档,明天再写。”

“不急,你慢慢来。”秀兰抽回手,帮他把牛奶杯收起来,“我在客厅看电视,等你写完。”

接下来的一周,建军每天都这样熬夜写作,书稿的框架慢慢清晰起来。他把全书分成8章,每章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实操重点:

第1章:硬件选型的“12维法则”——不仅有12个品牌芯片的对比表(包含价格、功耗、定位精度、抗干扰能力),还写了“如何根据场景选芯片”,比如“城中村选抗干扰强的,商圈选定位精度高的”,甚至附了当时跟供应商谈判的技巧,比如“用竞品报价压价时,要带具体测试数据,别光说‘别人更便宜’”。

第2章:高并发危机的“硬件冗余解法”——详细记录2007年的应急案例,附监控数据截图、服务器配置参数、Nginx分流代码片段,还加了“避坑指南”,比如“扩容前要先测瓶颈,别盲目加带宽”。

第3章:低功耗优化的“供电逻辑重构”——画了供电线路的前后对比图,标注了“加电容储电”“睡眠模式唤醒机制”的具体实现,甚至写了“如何用万用表测功耗”,连工具型号都没漏。

第4章:数据加密的“三层防护网”——结合上周的加密bug案例,写了“权限校验、数据脱敏、传输加密”的具体步骤,附了修复bug时的代码片段,还提醒“每次更新软件前,一定要查加密模块的完整性”。

第5章:商户落地的“需求翻译术”——记录了他跟几十家商户沟通的经验,比如“商户说‘耗电快’,其实是怕换电池麻烦,要推荐‘续航久 换电池方便’的方案”“商户说‘不好用’,要追问‘具体哪步不好用’,别光听表面需求”,还附了“沟通记录表”的模板。

第6章:常见bug的“排查流程图”——把终端运行中遇到的20个常见bug,做成了分步排查图,比如“定位不准→先查信号强度→再查芯片参数→最后查安装位置”,每个步骤都写了“用什么工具测”“参考值是多少”。

第7章:互联网接口的“兼容技巧”——写了终端与后台对接时的接口设计,比如“如何处理网络波动导致的数据丢失”“如何兼容不同商户的收银系统”,附了接口文档的模板。

第8章:物联网的“未来趋势预判”——结合自己的观察,写了“硬件轻量化、数据智能化、场景细分化”,还提了“中小商户的需求会更具体,别做‘大而全’的产品”。

每章后面,他还加了“实战问答”,把小王、小陈以前问过的问题,还有商户反馈的疑问,都整理进去,比如“芯片坏了怎么快速更换”“数据同步延迟怎么排查”,答案都写得具体可操作,不绕理论。

周末的时候,建军特意约了周老在茶馆见面。周老是他在南方电子的老同事,退休后做技术顾问,对硬件和互联网都很懂,他想让周老帮忙看看框架,提提意见。

“老周,这是我写的书稿框架,你帮我看看,有没有哪里不实用的。”建军把打印好的框架递过去,有点紧张——这是他第一次写东西,怕自己写的内容太“老套”,没人看。

周老戴着老花镜,一页页仔细看,偶尔停下来,在纸上画圈。过了半个多小时,他抬起头,眼里满是惊喜:“建军,你这书太实用了!现在市面上的物联网书,要么光讲理论,要么只说软件,像你这样把硬件选型、bug排查、商户沟通都写透的,我还是第一次见。”

他指着“硬件选型”那章:“你这对比表太详细了,我上次帮一家小公司选芯片,还查了半天资料,要是早有你这表,能省不少事。还有这个谈判技巧,太实在了,年轻人跟供应商打交道,最缺的就是这个。”

“真的有用吗?”建军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我还怕写得太细,没人愿意看。”

“怎么会!”周老拍了拍他的手,“现在做物联网的年轻人,很多都是软件出身,不懂硬件,你这书刚好补了这个缺口。我认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回头我帮你推荐推荐,肯定能出版!”

离开茶馆时,阳光正好。建军拿着修改后的框架,走在街边,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他想起职场上的边缘化,想起张昊和陈总的冷漠,突然觉得那些都不重要了——就算在公司里没人认可他的价值,他还能通过这本书,帮到更多像他一样的技术人,帮到更多需要的商户。

回到家,他把周老的评价告诉秀兰和李梦,李梦立刻说:“爸,那以后我的信息技术作业,是不是可以抄你的书了?”

秀兰笑着拍了她一下:“别瞎说,你爸的书是给别人参考的,不是让你抄作业的。”

建军看着母女俩的笑容,走进书房,打开电脑,在书稿的扉页上,又加了一行字:“感谢秀兰的陪伴,感谢梦梦的画,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屏幕上,光标跳动着,像一颗正在生长的种子——他知道,这本书不仅是他技术经验的总结,更是他自我救赎的开始。就算职场的路再难走,他还有这些珍贵的东西,还有爱他的家人,还有属于自己的“微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