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丐帮神丐 > 第20章 军工坊赶制利器 民生计稳固后防

我蹲在军工坊的角落里,手里拿着块刚铸好的铁锭,掂量着重量——这是双儿按我画的图纸改良的“渗碳钢”,比普通铁器硬了三成还多,用来做改良投石机的支架正好。旁边的工匠们忙得热火朝天,有的在锻造箭簇,有的在拼装连弩车,还有的在给火药包封口,整个工坊里满是铁器碰撞的“叮当”声和火药的硫磺味。

“林长老,您看看这投石机的投掷臂,按您说的加了枫木夹层,韧性比之前好多了!”一个留着络腮胡的工匠师傅扛着根长长的木臂走过来,脸上沾着木屑,却笑得格外开心。

我站起来,用手敲了敲木臂,听着清脆的声响,满意地点点头:“王师傅,做得不错!再在接口处加两个铁箍,防止投掷的时候裂开。对了,投石机的底座得用生铁浇筑,不然扔不了几次就会陷进地里。”

王师傅连忙记下:“放心,生铁已经在熔炉里烧着了,下午就能浇筑,保证比您要求的还结实!”

这时,双儿端着个木盘走过来,上面放着几个小巧的铜制零件:“公子,您要的‘触发式踏雷’做出来了,您试试灵敏度。”

我拿起一个踏雷,这玩意儿是用铜壳装着火药,上面盖着块木板,板下连着引信,只要有人踩上去,木板下沉就会点燃引信,威力足够炸伤一匹马。我轻轻按了按木板,“咔嗒”一声,引信瞬间冒出火花,吓得旁边的工匠们连忙后退。

“好!就是这个效果!”我笑着把踏雷递给双儿,“再多做些,让丐帮弟子们埋在襄阳城外的必经之路上,蒙古军要是敢来,先让他们吃点苦头。”

双儿点了点头,又从怀里掏出张清单:“公子,军工坊的硫磺和硝石快用完了,李锐说城里的药铺已经收不到货了,要不要派人去周边县城找找?”

我心里一紧,火药是守城的关键,要是断了货,改良投石机和踏雷就成了摆设。“你让李锐带些人去邓州和唐州,那边有几个老硝石矿,虽然产量不高,但凑凑应该够用到蒙古军来。对了,让他们多带些粮食,路上可能会遇到蒙古游骑,注意安全。”

双儿刚走,苏晴就急匆匆地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个布包,脸上带着急色:“林越,你快去看看,流民安置点那边出问题了!有几个流民因为争粮食打起来了,还把粥棚给掀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安置点的流民要是乱起来,比蒙古军攻城还麻烦。我连忙放下手里的铁锭,跟着苏晴往安置点跑。

还没到安置点,就听到吵吵嚷嚷的声音,远远地看到一群流民围着粥棚,有的手里拿着木棍,有的在地上捡着散落的米粥,几个丐帮弟子正试图拉开他们,却被流民推得东倒西歪。

“都住手!”我大喊一声,快步挤进去,看到两个壮汉正扭打在一起,脸上都挂着彩,旁边的粥锅翻在地上,米粥撒了一地。

“为什么打架?”我盯着那两个壮汉,声音里带着怒气。

其中一个壮汉喘着粗气,指着另一个说:“他多拿了一碗粥!我们都快饿死了,他凭什么多拿?”

另一个壮汉也不服气:“我家里还有个生病的老娘,我多拿一碗给她怎么了?你管得着吗?”

我心里叹了口气,流民们都是因为饿急了才会这样。我转身对旁边的丐帮弟子说:“去把备用的粮食拿过来,给每个人都再盛一碗粥,不够再煮。”

又转头对那两个壮汉说:“大家都是逃过来的,不容易,要互相体谅。要是再因为这点小事打架,就别怪我把你们赶出安置点,让你们自己去找吃的。”

两个壮汉低下头,不再说话。流民们看到有粥喝,也都安静下来,排队领粥。

苏晴走到我身边,小声说:“林越,这样不是办法,安置点的粮食只够撑半个月了,要是再没有补给,迟早还会出乱子。”

我点了点头,心里早就有了主意:“我打算组织流民开垦城外的荒地,种上冬小麦和油菜,既能解决粮食问题,又能让他们有事做,不会闲着闹事。你让峨眉派的弟子帮忙教他们种地,再派几个懂医术的弟子去安置点,给生病的流民看病。”

苏晴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这就去安排。对了,静玄师太让我问你,峨眉派的弟子要不要也参与开垦荒地,多多种些粮食,万一蒙古军长期围城,也能多些储备。”

“当然要!”我笑着说,“让静玄师太派些弟子来,我们把城外的荒地分成几块,丐帮、峨眉、全真、昆仑各派负责一块,再让百姓们也参与进来,争取半个月内把能种的地都种上。”

接下来的几天,襄阳城外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流民们拿着丐帮弟子分发的农具,在城外的荒地上开垦;峨眉派的弟子教他们怎么耕地、播种;全真教的弟子则用内功帮他们引水灌溉;昆仑派的弟子负责巡逻,防止蒙古游骑偷袭。百姓们也纷纷响应,有的拿出自家的种子,有的带着工具来帮忙,连城里的老秀才张老先生都带着学生们来给流民们送水送粥。

我每天都要去城外看看,有时候帮流民们拉犁,有时候给他们讲解现代农业知识,比如怎么选种、怎么施肥、怎么防治病虫害。流民们刚开始还半信半疑,但看到我说得头头是道,又亲自示范,也就慢慢相信了,干活也更有劲头了。

这天下午,我正在地里教流民们怎么分辨小麦的优良种子,李锐突然跑了过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林长老,我们在邓州找到了个大硝石矿,还缴获了蒙古军的一批粮草,足够军工坊用两个月,安置点的粮食也能多撑一个月!”

我心里一松,连忙问:“有没有遇到蒙古游骑?有没有人受伤?”

李锐摇了摇头:“遇到了一小队蒙古游骑,不过我们早有准备,用您教的‘伏击战术’把他们打跑了,没人受伤。对了,我们还在矿里发现了几块水晶,双儿说可以用来做望远镜的镜片,比之前的玻璃镜片清楚多了。”

“太好了!”我高兴地拍了拍李锐的肩膀,“你赶紧把硝石和粮草运到军工坊和安置点,让双儿抓紧时间做望远镜,有了高清望远镜,我们就能更早发现蒙古军的动向。”

李锐刚走,曹友闻将军就带着几个宋军将领来了,看到城外开垦的荒地和忙碌的流民、弟子们,忍不住赞叹:“林长老,你真是有办法!不仅解决了流民的吃饭问题,还为襄阳储备了粮食,要是朝廷的官员都像你这样,南宋也不会这么被动了。”

我笑了笑:“曹将军过奖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对了,蒙古军的动向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新的情报?”

曹友闻脸色凝重起来:“情报堂传来消息,蒙古军已经到了邓州城外,正在休整,估计再过十天就能到襄阳。他们这次带了二十门回回炮,还有不少骑兵,来势汹汹啊。”

我心里一沉,二十门回回炮可不是小数目,要是让它们靠近襄阳城墙,肯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曹将军,我们得在蒙古军到襄阳之前,把城外的防御工事做好。你让宋军帮忙挖几条深沟,再在沟里埋上踏雷,蒙古军的回回炮肯定过不去。我再让军工坊赶制一批改良投石机和连弩车,争取在蒙古军来之前,把襄阳的防御再加固一层。”

曹友闻点了点头:“我这就去安排。对了,朝廷派来的粮草后天就能到,大概有十万石,我已经派了五千宋军去接应,应该不会出问题。”

接下来的十天,襄阳上下都在紧张地备战。工匠们日夜赶工,军工坊里每天都能造出十几门连弩车和改良投石机,踏雷也堆成了小山;流民们和百姓们则抓紧时间播种,城外的荒地上种满了冬小麦和油菜,绿油油的一片,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宋军和江湖弟子们则忙着挖沟、埋雷、加固城墙,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紧张却坚定的神色。

蒙古军抵达襄阳城外的那天,天阴沉沉的,刮着刺骨的寒风。我站在西城墙上,手里拿着新做的水晶望远镜,看着远处黑压压的蒙古军,心里却异常平静——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不管蒙古军有多少人、多少门回回炮,我们都有信心守住襄阳。

“林长老,蒙古军开始架设回回炮了!”陈默指着远处,大声喊道。

我放下望远镜,看到蒙古军正在有条不紊地搭建回回炮的支架,士兵们扛着巨大的石头,往炮兜里装。“大家准备好!等他们的回回炮一响,我们就用改良投石机反击,把他们的炮营炸了!”

城楼上的士兵和弟子们齐声应道:“是!”

没过多久,蒙古军的回回炮就开始发射了。巨大的石头呼啸着飞向城墙,砸在城墙上发出“轰隆”的巨响,城墙都在震动,碎石和尘土四处飞溅。有的石头砸在城楼上,砸死了几个士兵,鲜血瞬间染红了城墙。

“开火!”我大喊一声,城墙上的改良投石机同时发射,一个个装着火药的陶罐飞向蒙古军的炮营。“轰隆!轰隆!”几声巨响,蒙古军的炮营瞬间变成了火海,回回炮被炸得东倒西歪,士兵们四处逃窜。

“好!”城楼上的人都欢呼起来,士气大振。

蒙古军的将领看到炮营被袭,气得哇哇大叫,下令士兵们扛着云梯攻城。密密麻麻的蒙古兵像蚂蚁一样涌向城墙,有的拿着刀盾,有的拿着弓箭,嘴里喊着听不懂的口号,场面吓人得很。

“放箭!”苏晴站在箭楼上,大声指挥。峨眉派的弟子们同时放箭,箭雨像乌云一样飞向蒙古兵,成片的蒙古兵倒下,但后面的蒙古兵还是源源不断地冲上来。

有的蒙古兵好不容易冲到城墙下,刚要架起云梯,就被城墙上扔下来的石头和火药包砸死;有的侥幸架起云梯,刚爬了一半,就被丐帮弟子用长杆推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蒙古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暂时撤退。城墙上到处都是尸体和血迹,守城的人也累得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气,有的还在小声地哭着——他们失去了同伴,失去了兄弟。

我走在城墙上,看着疲惫的士兵和弟子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知道,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蒙古军明天肯定还会再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休整,修复城墙,补充弹药。

“陈默,你带些人去清理战场,把受伤的兄弟抬下去治疗,把尸体埋了,别让瘟疫传播。”我对陈默说。

“苏晴,你让峨眉派的弟子去安置点看看,给流民们送些粮食和药品,安抚他们的情绪,别让他们因为打仗害怕。”

“曹将军,你安排宋军轮流守城,让士兵们抓紧时间休息,明天还要继续战斗。”

大家都点了点头,转身去安排。我独自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蒙古军的营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守住襄阳,一定要把蒙古军赶出去,让襄阳的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第二天一早,蒙古军果然再次发起了进攻。这次他们改变了战术,不再用回回炮轰击城墙,而是派了大量的骑兵绕到襄阳的东门,试图从东门攻城。但他们没想到,我们早就在东门埋满了踏雷,骑兵们刚靠近,就被炸得人仰马翻,根本靠近不了城墙。

蒙古军的将领见东门攻不下来,又转攻南门。南门的防守同样严密,全真教的弟子们在箭楼上用“纯阳指”远程点杀蒙古将领,昆仑派的弟子们则用连弩车射退蒙古兵,蒙古军还是没能攻上来。

就这样,蒙古军连续进攻了半个月,却始终没能攻破襄阳的城墙,反而损失了近两万兵力,粮草也快用完了。他们的士气越来越低落,有的士兵开始逃跑,有的则躲在营寨里不敢出来。

“林长老,情报堂传来消息,蒙古军的粮草只够撑三天了,他们的将领正在争论要不要撤退!”李锐兴奋地跑过来汇报。

我心里一喜,知道胜利就在眼前了。“李锐,你让情报堂的弟子们散布消息,就说南宋的援军已经到了邓州,马上就要来襄阳夹击蒙古军,让蒙古军的士气再低落些。”

“陈默,你带五百名丐帮弟子,夜里去偷袭蒙古军的粮营,把他们剩下的粮草都烧了,让他们彻底没饭吃。”

“苏晴,你让峨眉派的弟子做好准备,一旦蒙古军撤退,我们就跟在后面追击,争取歼灭更多的敌人。”

大家都领命而去。我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的蒙古军营寨,心里充满了期待——再过几天,这场战斗就能结束了,襄阳就能保住了。

第三天夜里,陈默带着弟子们成功偷袭了蒙古军的粮营,烧光了他们剩下的粮草。蒙古军得知消息后,彻底乱了套,将领们再也争论不下去,决定连夜撤退。

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蒙古军刚一撤退,我们就发起了追击。宋军的骑兵冲在最前面,丐帮、峨眉、全真、昆仑的弟子们跟在后面,不停地袭击蒙古军的后卫部队。蒙古军无心恋战,只顾着逃跑,一路上丢盔弃甲,损失惨重。

我们一直追到邓州城外,才停止了追击。这场战斗,我们不仅守住了襄阳,还歼灭了蒙古军三万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粮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回到襄阳,城里的百姓们都出来迎接我们,手里拿着鲜花和酒肉,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老妇人拉着我的手,不停地道谢;孩子们围着我们,唱着欢快的歌谣;工匠们、流民们也都欢呼着,庆祝胜利。

看着眼前的景象,我心里暖暖的——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我们守住了襄阳,守住了百姓们的家。曹友闻将军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林长老,这次能打赢,多亏了你啊!要是没有你组织流民开垦荒地、赶制武器、制定防御计划,我们肯定守不住襄阳。”

我笑了笑:“曹将军过奖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要是没有宋军的支援,没有江湖各派的帮助,没有百姓们的支持,我们也赢不了。”

耶律齐帮主也从临安赶了过来,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晋升我为“八袋长老”,负责统筹丐帮的抗蒙事务。大家都纷纷向我道贺,我心里也挺高兴——这不仅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丐帮的认可。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忙着清理战场、救治受伤的士兵和弟子、安抚百姓。襄阳城内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流民们继续在城外种地,工匠们忙着修复城墙和制造武器,弟子们则在城里巡逻,维护治安。

我知道,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蒙古军肯定还会再来。但我不再害怕,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有丐帮的兄弟,有江湖的盟友,有朝廷的支持,还有百姓们的信任。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把蒙古军赶出中原,保住南宋的江山,保住华夏的文明。

这天下午,我正在军工坊查看新造的武器,双儿突然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个新做的望远镜:“公子,您看这个望远镜,用了新的水晶镜片,能看到二十里外的东西,比之前的清楚多了!”

我接过望远镜,往远处一看,连二十里外的树林里的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好!有了这个,我们就能更早发现蒙古军的动向,提前做好准备。”

双儿又笑着说:“公子,流民们种的冬小麦已经发芽了,绿油油的一片,明年春天就能收获了。到时候,襄阳的粮食就充足了,就算蒙古军再围城,我们也不怕了。”

我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希望。我知道,只要我们继续努力,继续备战,就一定能迎来胜利的那一天。襄阳的明天会更好,南宋的明天会更好,华夏的明天会更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