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露在琉璃瓦上凝成霜,沈醉如一片暗羽掠过御书房的飞檐。檐角铜铃被风拂得轻颤,他却已踩着窗棂翻身而入,靴底沾的夜露落在金砖上,晕开转瞬即逝的湿痕——就像这深宫秘事,看似无痕,实则早已浸透梁柱。
御书房内烛火通明,龙涎香在鎏金香炉里明明灭灭,将满室的书卷气染得奢靡。沈醉指尖抚过紫檀木书架,指尖触到的雕花纹路里积着薄尘,倒比那些冠冕堂皇的奏折更诚实些。至少尘埃从不说谎,它会记下谁常来,谁又只是虚晃一枪。
“奸臣弄权,总爱把罪证藏得比良心还深。”他嗤笑一声,反手抽出腰间软剑。剑刃在烛光下泛着冷芒,却没出鞘,只用剑鞘轻轻拨开案上堆叠的奏章。最上面那本《漕运改良策》的封皮烫着金龙,内里却夹着几张描金帖子,细看竟是江南盐商贿赂总管太监的账目。
“这点东西,还不够抄家灭族。”沈醉将帖子揉成纸团塞进袖中,目光扫向那尊摆在角落的青铜鼎。鼎足粗壮,刻着“受命于天”的铭文,可他分明记得,三日前路过太庙时,这鼎本该镇守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
他缓步走过去,指尖敲了敲鼎身。空洞的回响里藏着猫腻。沈醉运力于掌,掌风扫过鼎耳,只听“咔哒”一声轻响,鼎腹竟从中间裂开一道暗格。暗格里铺着猩红绒布,上面摆着一枚虎符,还有一卷泛黄的绢书。
虎符是调兵的信物,本该由皇帝与兵部尚书各执一半,此刻却完整地躺在奸臣私藏的暗格里。沈醉拿起虎符掂量,指尖触到符面的刻纹,忽然想起十年前边关告急,老将军抱着半截虎符跪在宫门外三天三夜,最终却等来“粮草不济”的圣旨——原来那时,调兵的权柄早已落进了小人之手。
绢书展开时簌簌作响,上面的字迹歪斜,却字字淬着血。开篇便是“废长立幼计”,后面跟着一串名字,有被诬陷下狱的忠臣,有被买通的御医,甚至还有东宫太子身边的侍读。沈醉越看眉头皱得越紧,看到“毒杀先皇后”那句时,指节骤然用力,绢书边缘竟被捏出几道裂痕。
“好,好得很。”他低声自语,声音里淬着冰,“偷虎符,害忠良,连后宫都染满了血腥,这颗狼心,倒是比墨还黑。”
正欲将绢书收起,忽然瞥见案头的砚台。那砚台是端溪老坑石所制,砚池里的墨汁尚未干涸,旁边压着半张宣纸,上面只写了三个字:“三更后”。字迹潦草,笔锋却透着急切,像是匆忙间写下的约定。
沈醉将宣纸凑到烛火前,借着光看见纸背隐隐有字痕。他取过案上的朱砂笔,蘸了点清水在纸背轻抹,果然显出几行小字:“坤宁宫偏殿,携密诏。”
“密诏?”他挑眉。这奸臣与谁有约?坤宁宫是当今皇后的居所,难不成……他忽然想起那位素来以贤德闻名的皇后,上个月刚以“凤体违和”为由闭门谢客,如今看来,恐怕不是违和,是在合谋。
沈醉将密诏与虎符一并藏进怀中,又开始翻查书架。那些标注着“四库全书”的木匣里,藏着的竟是各地官员的花名册,每个名字旁边都用朱笔写着价码——巡抚五千两,知府三千两,连七品县令都明码标价一百两。他随手抽出一本,见江南巡抚的名字旁写着“已纳万两,许以两江总督”,不禁冷笑:“这江山,倒成了他们做买卖的铺子。”
书架最高层摆着几尊玉如意,沈醉懒得细看,正欲转身,忽觉脚下踩到什么硬物。他俯身掀开铺在地上的波斯地毯,只见地砖上有块青石板与周遭颜色不同,边缘还有细微的凹槽。
用剑鞘撬开石板,下面露出个黑木匣子。匣子上着三道铜锁,锁眼处积着锈,显然许久未曾开启。沈醉捏碎锁扣,掀开盖子的瞬间,一股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竟装着十几根白骨,每根骨头上都刻着小字,细看竟是十年前被满门抄斩的忠勇侯一家的名讳。
“连骨头都要拿来镇宅,这等阴狠,怕是阎王爷见了都要皱眉头。”沈醉将木匣盖好,正欲放回原处,忽听匣底发出细碎的声响。他倒过匣子,从里面滚出一枚玉佩,玉佩是暖玉所制,上面刻着“昭雪”二字,边缘还沾着点干涸的血迹。
这玉佩……他忽然想起忠勇侯临刑前,曾托人将唯一的幼子送出京城,当时那孩子身上就戴着这么块玉佩。原来这奸臣竟连孩童都不放过,还把人家的信物当战利品收着。
沈醉握紧玉佩,指腹摩挲着上面的血迹,忽然觉得这满室的龙涎香都变得恶臭。他将木匣归位,又仔细抹去自己的痕迹,正准备检查最后一个角落,忽听窗外传来一阵极轻的脚步声。
那脚步声很特别,落地时带着点拖沓,像是穿着不合脚的靴子,却又刻意放轻,显露出几分心虚。沈醉眸光一凛,知道是有人来了。他迅速扫视四周,书架后有片阴影,足够藏下一人,便矮身躲了进去。
刚藏好,就见御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穿着锦袍的胖子踉跄着走进来,正是当朝丞相魏坤。他脸上泛着酒气,却眼神警惕,进门后先吹灭了一半的烛火,只留下两盏放在案头,将周遭的阴影拉得更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