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星辰的北极站建成,科考突破
北极的极昼刚踩着盛夏的尾巴退场,冰原上还残留着几分永昼的余晖,漫无边际的白色荒原被染成了柔和的淡金色。就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冰雪世界里,一座银蓝色的建筑群突兀地立在那里,像一颗被上帝镶嵌在白丝绒上的宝石——光伏板组成的墙面反射着天光,金属支架在寒风中泛着冷光,远远望去,竟比远处的冰山还要耀眼几分。这就是星辰科技历时两年,耗费无数心血建成的北极光伏电站,此刻,它正像一头沉默的巨兽,源源不断地向十几公里外的中国北极科考站输送着稳定的电力。
谁都知道,北极是光伏建站的“生命禁区”。先不说那能把人冻成冰棍的低温——冬季气温动辄跌破零下50摄氏度,寒风刮起来跟刀子似的,钢筋铁骨的支架都能被吹得嘎嘎作响,更别提娇贵的光伏板了;单是半年极夜的黑暗,就足以让所有光伏人望而却步——没有太阳,光伏板发不了电,储能技术再厉害,也很难撑过半年的无光照期;更要命的是积雪和积冰,厚重的冰雪会死死覆盖光伏板,不仅让发电效率骤降,长期的重压还会直接压碎面板。
以前的北极科考队,全靠柴油发电机勉强维持供电。那玩意儿不仅噪音大得像开拖拉机,轰隆隆的声响能把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震得发抖,还会排出浓浓的黑烟,飘在冰原上久久不散,污染纯净的北极环境。更麻烦的是燃油运输,得靠破冰船顶着暴风雪往科考站送,一旦遇上极端天气,破冰船进不来,燃油断供,发电机就成了一堆废铁。有一年冬天,王教授带领的科考队就遭遇了这种绝境,暴风雪封路封了整整三天,燃油耗尽,发电机停转,实验室里的冰川样本差点冻坏,队员们裹着三层睡袋还是冻得瑟瑟发抖,最后实在撑不下去,只能提前撤离,忙活了大半年的科考项目也被迫中断。
可现在,星辰的光伏站彻底打破了这个僵局。
“供电稳定!电压稳定在220V,频率50Hz,完全符合所有科考设备的运行需求!”科考队长王教授戴着厚厚的老花镜,死死盯着监控屏幕,声音激动得发颤,连握着鼠标的手都在微微发抖。屏幕上,一条绿色的供电曲线平稳得像一条直线,不管外面的寒风刮得多猛,曲线连一丝波动都没有,稳稳地维持在标准值上。
旁边的年轻科考队员们早就按捺不住兴奋,一窝蜂地围到窗边,盯着远处的光伏站欢呼雀跃。有个胆子大的小伙子,裹紧冲锋衣,冒着寒风跑出科考站,伸手摸了摸光伏板表面,惊讶地大喊:“居然没结冰!而且摸起来还有点温温的?这也太神了吧!”
这话一下子把其他队员都吸引了过来,大家轮流伸手触摸光伏板,一个个眼睛瞪得溜圆。要知道,此刻外面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摄氏度,按理说光伏板早该结上一层厚厚的冰壳,可眼前的光伏板不仅干干净净,还带着一丝微弱的温度,雪花落在上面,瞬间就化成了水珠,顺着面板滑落下来,连一点水痕都没留下。
这正是星辰科技的核心黑科技——光伏板采用了特制的纳米抗寒复合材料,别说零下50摄氏度,就算到了零下60度也不会脆裂变形;表面还涂了一层疏水疏冰涂层,就像荷叶不沾水似的,冰雪根本挂不住,会自动滑落;更绝的是,光伏板自带低温自加热功能,能把发电时产生的少量余热储存起来,当表面温度低于零度时,就自动启动加热,保持面板温度在零上5度左右,从根源上解决了结冰积雪的问题。
而配套的储能电池,更是经过了欧洲分中心联合研发的寒带技术优化,采用了新型低温电解液,就算在零下50摄氏度的极低温环境下,储能效率依旧能达到95%以上。半年极夜期间,靠极昼时储存的电能,再加上少量风力发电补充,完全能实现稳定供电,再也不用担心里程碑式断电。
“以前冬天在北极,我们最怕的就是发电机出故障,”王教授也走出科考站,望着运转正常的光伏站,感慨万千地给年轻队员们讲起了往事,“有一年冬天,暴风雪连续刮了一个星期,破冰船进不来,燃油断供,发电机硬生生停了三天。实验室里的温度骤降到零下30度,我们采集的冰川冰芯样本差点冻裂,只能把样本抱在怀里,用体温捂着;晚上睡觉,大家挤在一个房间里,裹着两层睡袋还是冻得牙齿打颤,最后实在撑不下去,只能提前撤离,那一次,我们损失了整整半年的科考数据。”
他指着身后正在满负荷运转的科考设备,眼里满是欣慰:“你们看,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冰川监测仪、海洋探测器、大气分析仪全在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以前因为电力不足,很多精密实验只能断断续续做,数据采集不完整,研究进度慢得像蜗牛。现在有了星辰的光伏站,电力充足又稳定,我们终于能实现全年驻站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