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北极遇难题,星辰小发明救场
北极的极夜来得比天气预报早了整整三天,前一天还能借着极昼尾巴见着两小时微光,第二天一睁眼,外面就彻底陷进了浓得化不开的深蓝里。黄河站周围的冰原静得吓人,只有风卷着雪粒在冰面上打滚,发出“呜呜”的怪响,跟远处北极熊的吼声似的。林晚刚在实验室把当天的光伏运行数据整理完,电脑屏幕还亮着,就听见外面传来张队长慌慌张张的喊声,隔着厚厚的防风门,都能听出他语气里的急:“林总!不好了!储能电池出大问题了!”
她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冲锋衣,连拉链都没拉利索就往外冲。刚推开门,一股寒气就裹着雪沫子往脖子里灌,冻得她一激灵,赶紧把拉链拉到顶,帽子也扣得严严实实。到光伏站的时候,几个科考队员正围着储能电池组转圈,脸色比外面的冰原还白。老周蹲在地上,手里的检测仪屏幕亮得刺眼,数字跳得人心慌,他抬头看见林晚,声音都带着颤:“林总,低温把电池给冻‘僵’了!现在放电效率连平时的三成还不到,刚才科考站的供暖已经开始断断续续了,再这么撑下去,监测极光的设备也要停——那可是咱们盯了大半个月的极光数据啊!”
林晚蹲下来,手刚碰到储能电池组外面的保温层,就赶紧缩了回来——冰凉刺骨,指尖瞬间就没了知觉,得揣进怀里暖半天才能缓过来。“之前不是做了三层基础保温吗?怎么还能冻成这样?”她皱着眉问,心里也跟着沉了下去。极夜才刚开始,要是电池撑不住,整个科考站的供电就得断,之前花了半个月搭光伏站的功夫,还有玛丽那边特意托人带过来的非洲祝福,不就全白费了?
张队长搓着手,哈出的白汽在脸前凝成一小团雾,又很快被风吹散:“昨晚后半夜刮了场特猛的暴风雪,温度计显示降到了零下四十六度!比预报的最低温度还低十度!这保温层扛普通低温还行,遇上这种极端天气就不管用了……之前国外的科考队就是栽在这上面,最后只能靠空运柴油救急,可现在这天气,破冰船根本过不来!”他话还没说完,身后的实验室突然“咔嗒”响了一声,灯闪了两下,暗了下去,几秒钟后又勉强亮起来,连墙角的电暖气都跟着“嗡嗡”喘了两声,热度明显降了下去。
“不能等,得赶紧想办法!”林晚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雪,转头召集团队,“老周,你再测一遍电池的核心温度,把数据记下来,尤其是放电曲线;小吴,你回忆下‘星能-Ⅵ’预热系统的原理,能不能从这方面找突破口;其他人跟我一起检查保温层,看看有没有被暴风雪刮破的地方,有破口赶紧用胶带补上!”
团队里没人犹豫,立刻分头行动。小吴蹲在电池组旁边,从背包里掏出个笔记本,笔尖冻得有点僵,他哈了口气搓了搓手,才开始飞快地画草图。预热系统是他当初跟着老周一起设计的,主要是给光伏板解冻用的,可现在光伏板没太阳晒,预热系统基本处于待机状态,直接挪到电池上用,会不会反而耗更多电?他盯着草图上的电路符号,眉头拧成了疙瘩,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膝盖,脑子里跟过电影似的过着预热系统的每一个零件。
“要是直接给电池加热,肯定不行,本来电就不够……”小吴嘴里小声嘀咕着,突然瞥见旁边光伏板支架上露出来的一截预热管,管子外面还缠着保温棉,虽然没满负荷运行,但摸上去还有点温乎。他猛地一拍大腿,差点把笔记本掉在雪地上:“有了!咱们不用额外给电池加热,把预热系统的余热导过来不就行了!用保温材料把电池包严实,再用铜管把余热引到保温层里,形成个‘保温罩’,这样既不费电,还能让电池温度升上来!”
老周刚测完核心温度,听见这话赶紧凑过来:“余热够不够啊?预热系统现在就跟‘半睡’似的,能导出多少热?别到时候热没导过来,还把预热系统搞坏了。”
“够!肯定够!”小吴激动地站起来,指着预热管给老周看,“预热系统虽然没满负荷,但待机的时候也会产生少量余热,之前在漠河测试的时候,我记录过,这余热能让管子保持在五到十度!咱们用铜管把这些热导到电池组的保温层里,再用科考站现有的加厚保温棉把电池包两层,热量散不出去,电池温度肯定能升上来!”
林晚凑过来看小吴画的草图,U型铜管贴在电池组侧面,一头连预热管,一头绕着电池走一圈,外面裹着两层保温棉,简单明了,还全是用现有材料就能做的。她心里一下子有了底,拍了拍小吴的肩膀:“这个办法可行!老周,你带两个人去科考站仓库找找,看看有没有废弃的铜管和剩下的加厚保温棉,再拿把钢锯和密封胶;小吴,你负责设计铜管的走向,尽量让每块电池都能接触到铜管,别有的热有的凉;其他人跟我一起拆破损的旧保温层,动作快点,别让电池温度再降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