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星辰科技智能能源网络!行业标杆
五月十六下午2点,江城智能能源示范基地如同一座悬浮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金属秘境。整栋建筑的外墙由3000块第三代碲化镉光伏玻璃拼接而成,每块玻璃都能将25%的阳光转化为电能,在正午的阳光下,玻璃表面流淌着细碎的金色光斑,远远望去,基地仿佛是一块镶嵌在城市中的“能量宝石”。
一、数据穹顶下的“能源革命现场”
1. 巨型大屏上的“全城心跳”
基地中央的玻璃穹顶下,高8米、宽12米的超高清数据大屏正实时演绎着江城的“能源心跳”。屏幕左上角,绿色的光伏发电曲线如山脉般起伏——那是江城120座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实时出力,每座电站的发电量、设备温度、甚至清洁程度都被AI能源大脑精准掌控;屏幕右侧,蓝色的储能曲线则像一条灵动的溪流,在用电低谷时将冗余电能存入20个城市储能站,高峰时又将电能“吐出”,实现“削峰填谷”的完美平衡。
最令人震撼的是屏幕下方的“碳排放监测”栏,那串始终稳定在“0吨/小时”的数字,像一枚永不褪色的勋章。“这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值,是江城实实在在的运行数据。”顾云裳身着浅灰色科技工装,站在大屏前,激光笔的红点精准落在“工业园区”模块上,“大家看江城经开区的汽车工厂,现在处于生产高峰,用电负荷达80%,但我们的智能网络通过调度周边3座光伏电站的冗余电量,同时激活2个储能柜的放电模式,不仅保障了生产,还实现了‘用电零碳’。”
随着她的讲解,大屏上的工业园区图标突然闪烁起绿色预警——原来一家工厂的某条生产线突发故障,用电需求骤增。但仅仅0.5秒后,AI能源大脑便自动触发了应急预案:周边一座闲置的光伏电站瞬间提升出力,同时调用一辆移动储能车前往工厂补能。整个过程流畅得像一场精密的机械芭蕾,现场的行业专家们忍不住发出低低的惊叹。
2. 储能车间的“零碳底气”
穿过数据大屏区,便是示范基地的“能量心脏”——储能车间。200个银色的储能柜整齐排列,每个柜子的显示屏上都跳动着剩余电量、健康状态等数据。研发总监陈工打开其中一个柜子,露出内部的“长循环电池组”:“这些电池是我们最新研发的,充放电次数可达1万次,寿命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每个电池组里都植入了AI温控芯片,温度超过35℃就会自动启动液冷系统,安全性比传统电池提升了10倍。”
一位来自华东电网的工程师忍不住伸手触摸柜体:“散热做得很细腻,运行时几乎没有噪音。”陈工笑着补充:“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分布式散热’设计,每个电池模块都有独立的散热通道,配合AI的动态温控策略,才能实现如此安静的运行。”
车间外的停车场,10辆贴着“零碳物流”标识的新能源货车正在充电。“这些货车用的就是储能柜的电。”顾云裳指向货车车顶的光伏板,“我们给每辆车都配备了小型光伏充电系统,加上智能网络的路线规划,它们能在运输途中自主补能,真正实现‘运输零碳’。上周有辆冷链车从江城到邻市,全程没充过一次传统电网的电。”
二、国家表彰:里程碑时刻的荣光
下午2点30分,表彰仪式在基地的中央广场举行。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张恒手持“新能源发展里程碑”金色奖牌,缓步走上临时搭建的领奖台。奖牌的绶带是渐变的绿色,象征着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跨越;正面的浮雕则是智能能源网络的拓扑图,每一条线路都闪着银辉。
“星辰科技的智能能源网络,是中国新能源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的标志!”张恒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广场,“它不仅实现了‘全城新能源调度 零碳排放’的突破,更构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AI 新能源’体系。这套体系,让我们看到了新能源全面替代传统能源的可能,这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
顾云裳接过奖牌时,眼眶微微发热。她想起去年深秋的那个夜晚,林晚把一份《2025能源危机预判报告》拍在她桌上:“云裳,我们要提前布局AI能源大脑,这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当时行业还在争论“新能源是否需要如此激进的智能化”,林晚却力排众议,投入5亿组建AI实验室,从斯坦福挖来15位顶尖算法专家,甚至为了抢人才,亲自飞了三趟硅谷。
“这份荣誉,属于林总,属于所有相信‘未来已来’的星辰人。”顾云裳举起奖牌,声音带着哽咽,“去年此时,我们的算法还在实验室里调试,是林总拍板‘边研发边试点’,才让我们在行业还在观望时,就把智能能源网络的骨架搭了起来。没有她的远见,就没有今天的标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