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外头的绵绵秋雨,孙权开始怀念起长安的气候了。
谁懂啊,本来天气变凉了就让人难受,还一直下雨下个不停,连着好多天见不到一个好太阳,周围又湿又冷的,让人加倍烦躁。
虽然他本人是江东人,但是在长安住了那么多年,身体都已经习惯了长安的气候,现在一回江东,尤其来的还是长江更南的地方,瞬间想回长安了。
咳咳,开玩笑的,他还是很有大汉臣子的职业操守的。
孙权太学一毕业,就被皇帝钦点为江州巡察使,负责管辖长沙、豫章、丹阳、岭南甚至更南边的地盘。
一级任务打压南方士族,在南方推行王田政策,想办法让大量人口从江东士族手里出来,拥有自己的土地,给大汉交税。
二级任务在江南开辟试验田,带着太学农学生们建立地方种子二级基地,提升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为以后北方人口过多,土地不够用做铺垫。
三级任务清扫南方蛮夷,提升南方汉人数量,缓慢地开疆拓土。
这些任务都是天子拉着他密谈的,虽然任务很重,但每一个任务孙权都能理解。
北方现在尽归朝廷了,益州、甚至西域都稳定了,天子不会让江东在他底线上蹦跶。现在正是大汉重新起来的上升阶段,这种时候不把力量对着外面使,那大家内卷起来又会导致内乱,还是对外扩张来得好些。
不过孙权表哥还是很有分寸的,没有一声令下,几十万汉军直接征伐百越这种事,只是让孙权坐镇南方,缓慢搞归化。
孙权算了算自己来南方的时间,觉得也得加快进度了,不然回头诸葛亮把云贵都拿下来了,他这边的大汉地图都还没过岭南,也是太丢人了,回长安述职都会被亲爹嘲笑。
他中兴十四年就来南方了,在这里一干就是干到中兴十九年,从长沙太守、丹阳太守,豫章太守轮着做,现在成了管着整个南方大地的巡察使。
虽然很累,但是孙权喜欢这份工作。
他觉得亲爹取名也是有点水平在身上。
兄长孙策,在西域策马扬鞭,掌兵符,领精兵;他孙权,来南方和众多南方士族搞平衡笼络,然后逐一破之。
虽然很费脑子,但是快乐也是真的。
曾经瞧他们孙家不起的江东几大士族,什么吴郡的顾、陆、朱、张,会稽的虞、魏、孔、贺,现在是彻底在孙权面前不敢摆谱。
一开始孙权刚来的时候,虽然是孙家人,但是他年轻,父兄都不在身边,这些江东大士族也是看他不起,舅舅吴景已经去世了,大表哥吴奋和他是竞争关系,并不会多帮他,因此他也需要好声好气去亲自上门和人家说话,借人借物地,先想办法开辟出朝廷的王田,抠出一些士族财产来搞发展。
好在荆州刘表那老东西在前些年死了,刘琦被天子安排着回了荆州,还带了贾诩、吕布这两个大汉有名的杀器组合。
很明显,刘琦就是个招牌,实际来处理荆州事情的,是那俩。
等到孙权来南方的第三年,蔡氏为首的荆襄氏族也被收拾了一通,贾诩及时整合荆州资源,给孙权送来助力。
人、农具、兵器。
瞬间富裕起来的孙权可算是扬眉吐气,不过他不是个招摇的性子,哪怕翻身了,也依然保持低调,先把自己的优势藏着,去和南方士族们慢慢磨。
有底气了就是不一样,在荆州的支持下,孙权的优势立刻增大,没几年就开始不用看南方士族们脸色了,又过去几年,到那边求着他办事了。
走了一遭打脸逆袭爽文经历的孙权神清气爽。
直到中兴二十年,诸葛亮对益州南边蛮族文武并用,经济文化双重入手,加上他本人仁政爱百姓的名声传遍四海,带着益州军队直接挺进了云贵。
益州巡察使摇身一变,成为云贵巡察使,第二年,于贵州再次迎接圣驾。
孙权和其他所有地方官吏一样,向着诸葛亮发出怒吼。
不是,凭什么啊!
中兴十五年,皇帝已经去了一趟诸葛亮管的益州,现在这家伙拿下了云贵,皇帝还去。
一般情况下,大家其实也很烦顶头上司出巡到自己地盘,因为真的费人、费钱、费事。
但是他们皇帝不一样,出门也不搞什么排场,不会动辄几千上万人,三百人都算他多的。
人少马少,需要的粮食和各种物资供应就少。
而且皇帝还会随机把身边的人才留下在本地,或者把本地优秀人才带回长安,对地方和地方官吏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大家对于皇帝到来,那自然是充满欢迎的。
也就一直被打压的地方士族、豪强不欢迎,因为旧特权势力的他们,已经被大汉考试官僚政治系统排除在外,想见皇帝都没资格递条子。
孙权想想已经被自己打压地冒不了头的南方,看看自己已经弄到手里的岭南,再看看还没空去管的大州(海南)、夷洲(台湾),咬咬牙,决定这两年再种种田,过两年就造船出海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