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宫殿和陵墓,钟楼虽小,但是精巧至极,而且很有用,往太学这一摆,都不像奇观,更像个礼器。
你如果说这是皇帝建设的园林,行宫,那就算只花了一百多金,群臣也得好好说道说道。
但这是建设在太学之内的,也没用什么金玉好木头,就是造的精细了些的礼器……
礼器这种重要东西,放在太学再合适不过了,而且是真有神奇的报时功能,花点就花点吧。
但是话说回来,一万钱一金,就这钟楼的高度和材料,多余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啊?给学生们浪费的材料太多了吗?
等到钟楼小门打开,进去之后,百官们就都知道这楼的钱花在哪里了,
楼是砖石和木头建筑,但楼里面那些缓慢转动的机械结构,可都是用铜铸的!
就说钱都花在了哪里,原来是都熔了铜啊。
肉疼的同时,看着这些东西自己运转,就能准时匀速地和一天时辰同步,并且到点了自己报时,大家也还是觉得震撼又新奇。
这陛下所说的“机械”,原来是这么颇具奥妙的东西啊!
很久没有出场过的韦端抚着胡须,仰头看着巨大的齿轮,赞叹道:“陛下制器尚象,铸璇玑玉衡之精。此钟楼四象应天,十二辰兽合地,六艺彰人文之盛,二十四节气契农时之要。昔公输子造云梯未臻此妙,张衡制地动仪犹逊三分!”
小白笑了笑:“韦卿夸张了,公输子乃百匠之祖,张衡亦是我大汉大才。朕不过是带着学生们造此钟楼,培养一下大家的动手实践能力。”
说完,他看向荀彧,夸道:“文若,你们荀家子弟果然人才多。这次钟楼建造,荀攸作为负责人,事办的很好。”
荀彧上前,一副谦逊的姿态替荀攸接了天子的表扬,心想人才再多,陛下您不还是要来强拆我们荀家了吗。
韦端这么一说,其他官员也纷纷反应过来,开始夸夸。
太史局的官员紧随其后就开始夸夸。
“此钟楼五礼具而钟律谐:吉凶宾军嘉之仪凝于铜漏,宫商角徵羽之声化入机栝。观其礼乐交融,直追周公制礼作乐之圣迹,实乃‘器以藏礼’之当代典范!”
主要是他们太史局的官员也有在太学教书的,教这些每天分的学生学数学和算星辰轨迹,钟楼的建立,为了校准时间,陛下也有拉着他们一起进行最开始的校验。
换句话说,这么好的钟楼,他们对建设也有份!
小白也没忘记太史局官员们的贡献,“造机工以合天时,合天时以应农桑。我大汉根基,正是在此。
太学学生们学的用心,你们太史局的努力,朕都记着!”
“陛下!”太史令老脸一热,就差泪眼汪汪了。
然后大家就把他挤到旁边,又是一堆夸夸来袭。
看看左右,贾诩加入夸夸大军。
“六艺为经,新六艺为纬:礼乐射御书数刻之于盘,律农工医舆辩铸之于铭。使太学弟子仰观而悟‘科学’之道,较之熹平石经更胜。”
说着,贾诩还觉得太浅薄了,又补充一句道:“石经止于文,此楼通于道!”
这夸的太有水平的,小白都抬手让贾诩注意点。
“贾卿,先帝命蔡公定熹平石经,亦是为了弘扬学道,都是为了大汉的学业,二者无高下之分。”
被他点名的蔡邕心情很复杂。
他心想,灵帝对他也还有知遇之恩的,但平心而论,灵帝真不是什么好东西。
熹平石经那是为了打击世面泛滥的各种不同思潮儒学,所以定了个官方学经,重要目的也不是什么弘扬学道,是为了给士族找麻烦。
还有,贾诩,你这人说什么新六艺旧六艺呢,儒家人听了一点都不感动。
本来以为贾诩说这个已经足够夸张了,没想到这些人一山还有一山高。
杜畿这家伙袖子一甩,道:“三才之道备矣:天文历算彰其天时,农工律法厚其地利,礼乐六艺成其人和。
昔黄帝造指南车定四方,陛下立此楼而统三才,当铸《圣德钟楼铭》传之万世!”
被好一顿大夸特夸的小白顿了顿:“‘圣德’二字过头了,钟楼已立,我大汉贤才日后皆应以这两届的学子为榜样,牢记前人的智慧与苦功。”
杨修抬起的眼睛又垂下。
智慧当然是有的,从设计到工程,什么不需要计算啊;同样,苦工,那也是真的苦啊,赶上大热天,大家又要念书又要干活的。
看所有人都在疯狂对天子表示夸夸,卢植看不下去了。
你们够了!
陛下这才多大,十五整岁才过,现在十六,虚岁十七。这么年轻的优秀皇帝苗子,咱虽然不能打压式教育,但跟你们一样天天夸,万一有天把他夸的类父了怎么办!
一想到好好的皇帝以后会被这群没立场的臣子夸成刘宏,卢植就有种精心呵护的小白菜烂掉了的心痛。
卢植眉心皱着,严肃的目光看着这群朝廷的新班底,满是嫌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