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后,趁着春耕开始前,司农寺也要派人出去了。
长安作为他的基本盘,年年规矩早已定下,本地有田者来找天子登记领取种子,没田的都是天子王田中的人。
去年来了不少洛阳无田者,小白也都收下了,有其他手艺的去干活,没手艺的就种田学习。
精耕细作是非常需要人的,改善长安土壤 ,让这里能可持续耕作,更是要人,索性去年还吃下了弘农,暂时不缺安放人的地方。
洛阳现在也在小白手里,这里的农桑之事同样重要。
豫州牧刘备算他半个自己人,人很能干,也有志向,还在秦王宫跟着司农寺混过一段时间,今年的种子和种植计划加上司农寺的人一起送到他那儿去,小白很放心。
和自己关系近的江东派系,孙坚和吴景那边,还有刘姓宗室那边,小白也安排人主动送去了种子,用不用是他们自己的事。
靠近关东的洛阳以及都城长安, 年年都必须严格按照他的种植计划来,作为大汉的标杆。
在全天下都用上他的种子之前,他要干的事情暂时只能先压着。
所以现在每天除了办公、种田,小白还带着人开始试着推行沼气能源。
这个东西这几年他已经在实验了,虽然他在想干的大事上没法一蹴而就,但是在种田、习武、做工、搞实验上,他的成功率和灵光乍现的出现率还是很高的。
长安和洛阳那些在他底下的百姓,直接按照人数和区域开始逐步修建,至于其他人的话,预约,交钱,排队等着去。
忙忙碌碌的春天过去,长安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朝廷要在长安立太学,连着要改革新儒学的事,传遍了天下,加上杨修小儿这一篇《告天下邪儒书》,不管是为了仕途,为了学术,还是为了名声的人,都纷纷赶往长安。
来长安的人,也分三六九等。
本身就有名望的人,哪怕低调地来,也早有人主动接待;世家子弟来,要么直奔在长安做官的族人、亲戚家,要么自己过来花钱置办房产;普通士族来,花钱打点门路,租赁房子;寒门子弟来,没钱还能去皇帝提前准备的公共房屋住。
不同人走不同的路子,大家泾渭分明。
从颍川来到长安的荀家子弟,自然是直接去了司徒荀爽那里。
作为家族中现在唯一的高官,深感一个人在长安独木难支的荀爽对他们的到来很是欢迎。
荀爽为荀淑第六子,荀彧是他侄子,荀攸是他侄孙。
作为荀况后人的他们坐下来,听荀爽说起这长安旧事。
如果大汉的天下分裂了,那荀氏子弟会因为各自的政治倾向去不同的势力底下施展抱负,但现在天下还是大汉的,只是地方上多了一些有兵马的军阀,加上荀爽写信紧急从族里要人,于是族人就赶紧让这一代家里出色的子弟收拾东西来长安。
听完荀爽说完自董卓入洛阳一直到现在发生的所有事,荀彧和荀攸对现在的情况也心里有底了,
好消息,皇帝小归小,大汉天下却还没那么危,至少让他们能对大汉更有点信心了。
荀爽却看着两个后辈,摇头苦笑。
“老夫这个司徒,也不过是能看看公文罢了。”
司徒负责财政和行政事务,但是人口土地税收这些,都在大司农杜畿手上,他是皇帝嫡系,又是尚书令,平时皇帝和他有个什么事直接互通消息,自己就是个负责走流程的。
还坐在三公的位置上,就是皇帝现在看他下面没人,不愿换掉他。
“不过只要老夫还是司徒,仍旧能为陛下举荐英才。”
举孝廉这一套,皇帝说不得都要改了。在自己还没下去之前,还能给家族做点事。
“陛下重农桑,厌谶纬、最不喜注经,忌空谈……”
给他们私下教授了一番皇帝的个性喜好,荀爽让他们好好休息,过两天他来安排给皇帝举荐。
至于太学,其他跟着一起来长安的年轻荀氏子弟要进去,已经可以直接入朝廷的人才,放那儿就太浪费了。
未央宫,杨修也在同皇帝说起最近长安的热闹。
“您是不知道,我父亲和蔡太常这些日子,可是忙坏了,除了朝中大事,还要和卢卫尉一起修教材,时不时有人拜访,出门还有人骂……”
本来关于教材这事,就算是按照皇帝的意思修订,杨彪自己也有私货想掺,现在还有学术上格外较真的卢植、蔡邕,他又得兼顾着两个人,又得想办法让东西能得皇帝满意,天天愁的不行了。
被人上门拜访,他还不能随便拒绝,得维护彼此的交情和保证未来太学口碑;走路上被人骂了也不能生气,计较了你就会人抓住把柄开始铺天盖地地宣传你仗势欺人。
小白问道:“德祖,你没被人套麻袋吧?”
杨修这小子写的文章是真的好,但也是真的招人恨。
现在他可谓是大汉名声榜蹿升第一人,也是大汉少年天才榜和大汉仇杀榜的当之无愧的第一,走路上被人杀了他,那都不稀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