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68章 平江融雅韵:苏绣缀戏台,伪场露败絮

苏州平江路的老茶馆“平江茶社”刚开木门,评弹艺人吴先生的三弦就弹出了《茉莉花》的调子,弦音裹着青石板路的潮气,飘进巷口。

岳川蹲在茶社戏台前,指尖拂过台边的雕花——是清末的老木刻,刻着“茶韵书声”四个字,和地球苏州老茶馆的遗存一模一样。

“咱们的苏州巡演就定在这,”他抬头对团队说,“把槐巷的竹编、苏州的苏绣、评弹融在一起,戏台两侧挂王爷爷编的竹编槐树叶,中间挂陈奶奶绣的‘平江夜’苏绣,让两地老手艺在戏台上对话。”

这正是他借鉴地球“非遗跨界融合”案例的思路:不只是简单叠加地域元素,而是让槐巷的竹编当戏台装饰、苏绣做背景幕布、评弹串场,连配乐都让陆哲改编成“三弦 吉他 竹片敲击”的混合版,既保留槐巷的烟火气,又添苏州的雅韵。

周曼立刻联系苏州非遗传承人陈奶奶——她绣苏绣五十多年,最擅长把老巷风景绣进丝绢里,“就绣平江路的青石板、茶社的木门、巷口的老银杏,”周曼对着电话说,“尺寸按戏台背景做,要能透出光,晚上开灯时像老巷的剪影。”

林野扛着相机,跟着陈奶奶去平江路采风——镜头里,陈奶奶蹲在青石板前,用丝线比对石板的灰绿色;站在茶社木门旁,数着门棂的雕花;

甚至捡起片银杏叶,夹在绣绷里当样本,“苏绣要真,就得对着实物绣,”陈奶奶对着镜头说,“比如青石板的纹路,得用三种灰线掺着绣,才像被雨水浸过的样子,星娱那种印出来的‘苏绣’,连纹路都分不清。”

这些画面后来剪成“苏绣制作花絮”,发在官微后,苏州本地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真苏绣!星娱上次搞的‘苏绣屏风’,连针脚都没绣满,就是块印花布。”

夏晚晴则跟着吴先生学评弹的咬字——吴先生教她唱《茉莉花》的苏州话版本,“‘好一朵茉莉花’的‘花’字,要带点拖腔,像青石板上的流水慢慢淌,”吴先生边弹三弦边示范,“串场时你用评弹调说台词,我用三弦伴奏,比单纯说台词更有苏州味。”

陆哲在一旁录音,把三弦的弦音、夏晚晴的评弹调、王爷爷敲竹片的“嗒嗒”声混在一起,“等演到‘晓棠在平江路散步’那场,就用这段配乐,”他对着耳机说,“三弦软,竹片脆,评弹调柔,像老巷在说话。”

凌薇则趴在茶社的木桌上,画戏台布置的细节图:“观众席的竹椅上,每个座位放个小礼包——里面有王爷爷编的迷你竹编星、陈奶奶绣的小银杏苏绣贴片,还有吴先生录的评弹小段cd,让观众看完戏还能带走‘苏州记忆’。”

她边画边补充,“茶社的老铜茶壶也别浪费,每桌摆一壶碧螺春,茶杯用苏州老窑的粗瓷杯,杯底印‘槐巷x平江’的小字,细节越满,观众越有代入感。”

可彩排前一天,周曼突然收到平江茶社老板的消息:“星娱昨天来租场地,说给三倍租金,让我把茶社租给他们办‘苏州特色舞台剧’,还说你们的小剧场‘道具劣质,会毁了茶社的老戏台’,甚至拿了几张模糊的照片,说那是你们的竹编道具‘掉漆开裂’。”

老板语气无奈,“我没答应,可他们说要去举报茶社‘违规租给非专业团队’,我也是没办法。”

“那些照片是伪造的!”

王爷爷正在茶社编竹编槐树叶,听到这话立刻放下竹刀,“我编的竹片都是用砂纸磨过的,边缘光滑,哪会掉漆?星娱肯定是拿别人的劣质竹编冒充咱们的!”

陈奶奶也拿出刚绣好的苏绣小样,“我这苏绣用的是真丝线,泡在水里都不会褪色,星娱的印花布,一洗就掉,还好意思说咱们劣质?”

岳川没慌,反而让林野把王爷爷编竹编、陈奶奶绣苏绣的全过程拍下来,剪成“真手艺VS假道具”的对比视频。

左边是王爷爷用砂纸磨竹片、陈奶奶用丝线配色的特写,右边是星娱“苏绣屏风”的印花纹路、“竹编道具”的毛边特写,配文“真手艺要磨三小时竹片,绣五天丝线;假道具只需要机器印三分钟,塑料压五分钟,你选哪个?”

视频刚发出去,苏州非遗协会就转发了,配文“支持真非遗,抵制假文创!川晴工作室的竹编、苏绣都是正经手作,星娱的‘特色道具’我们鉴定过,全是工业制品”。

平江路的街坊也站出来——茶社隔壁的糕点铺老板发视频,说“星娱的人昨天来买糕点,说要当‘舞台剧道具’,结果糕点是昨天的,却说是‘三天前的老糕点’,连道具都造假”;

巷口的老裁缝发照片,说“星娱找我做‘苏州传统服饰’,却让我用化纤布,还说‘看着像就行,不用真丝绸’”。

星娱见势不妙,又换了法子——租下平江路另一间小剧场,声称“川晴的小剧场取消,改在这演”,还雇人在茶社门口拉横幅,误导观众。

可没等团队回应,茶社老板就带着街坊们,在茶社门口摆起“真手艺展示台”——王爷爷现场编竹编,陈奶奶现场绣苏绣,吴先生弹三弦,夏晚晴唱评弹,观众们围过来,根本没人理星娱的横幅。

有观众笑着说:“能看真手艺、听真评弹,谁去看星娱的假戏?”

彩排当天,苏州文旅局的人也来了,看到戏台上的竹编槐树叶、苏绣背景、评弹串场,连连点头:“这才是两地文化的真融合!

下周巡演,我们会组织苏州的学生、老市民来观看,还会在文旅平台同步直播,让更多人看到真手艺、真戏剧。”

陈奶奶还特意绣了块“槐巷x平江”的苏绣牌匾,挂在戏台中央,“以后你们去其他城市巡演,我就绣当地的风景,让这牌匾跟着你们走,像个‘手作护照’。”

傍晚彩排结束,团队在茶社吃晚饭,吴先生弹着三弦,陈奶奶绣着苏绣,王爷爷编着竹片,夏晚晴跟着哼评弹,林野的相机对着这一幕,镜头里,老茶社的灯光映着大家的笑脸,青石板路的潮气混着碧螺春的茶香,像一幅活的“平江夜话图”。

岳川看着眼前的热闹,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搬”来的非遗融合思路,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被苏州的苏绣、评弹、青石板路,酿成了有平江味道的“戏台故事”。

周曼突然接到电话,是之前租给星娱小剧场的老板打来的,语气带着歉意:“星娱刚才退租了,说‘观众太少,演不下去’,还把场地弄得乱七八糟,我这才知道他们是在骗我,早知道就该跟你们合作。”

岳川笑着说:“没事,以后有机会再合作,咱们一起推真手艺。”

凌薇收拾好设计图,对着岳川说:“明天巡演前,咱们再检查一遍道具,比如苏绣背景的灯光、竹编装饰的固定,别出岔子。”

林野也点头:“我会提前调试直播设备,把戏台的细节、手艺人的表演都拍清楚,让线上观众也能感受到真手艺的魅力。”

岳川走到茶社门口,看着平江路的青石板路延伸向夜色,陈奶奶绣的苏绣牌匾在灯光下泛着丝光,吴先生的三弦声还在茶社里飘着。

他突然想起什么,回头对团队说:“明天巡演结束,咱们去平江路的老书店,找几本苏州老巷的画册,说不定能给下一站的巡演(比如扬州)找些灵感。”

夏晚晴立刻点头:“我还想去尝尝平江路的糖粥,听说老板做了三十年,跟李叔的馄饨一样,是老味道。”

陆哲也笑着说:“我想去录录平江路的流水声,加进下一站的配乐里,让每个城市的巡演都有自己的‘声音印记’。”

夜色渐深,茶社的木门慢慢关上,戏台上的竹编槐树叶、苏绣背景还亮着灯,像在等明天的观众,也像在为下一段“手作戏台”的旅程,悄悄铺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