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烽火淬炼钢铁志,攻防之间显锋芒
一、炮楼废墟上的“情报网”
黑风口炮楼的废墟还在冒着青烟,赵刚让人在瓦砾堆里插了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汉奸特务葬身之地”。李明远却没心思庆祝,他正蹲在一堆烧焦的文件前,用树枝扒拉着未燃尽的纸片——这些碎片上的字迹虽然模糊,却能看出是日军的布防图和特务联络暗号。
“得把这些拼起来。”李明远对身边的文书说,“鬼子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派更多人来报复,咱得提前知道他们的动向。”他让人把所有纸片都收起来,带回县城用蒸汽熏软,再小心翼翼地拼接,像在完成一幅破碎的拼图。
三天后,拼图有了眉目。文件上提到了“华北特别警备队”,这是日军专门对付根据地的特务部队,下设“破坏班”“情报班”,黑风口炮楼只是他们的前哨。更让人揪心的是,文件里反复出现“紫石英”这个代号,后面跟着一串日期,像是某种行动的暗号。
“紫石英是什么?”赵刚盯着那两个字,眉头紧锁,“是新的特务头子,还是要执行的任务?”李明远摇了摇头,他让老郑带着几个可靠的人,潜回敌占区打探——老郑以前在天津做过地下工作,熟悉那边的门路。
老郑没让人失望。半个月后,他混在逃难的人群里回来,带回个更惊人的消息:“紫石英是鬼子的新计划,要在月底前炸掉咱的军工厂,还说要派‘特别技术队’来,都是懂机械的专家。”他从怀里掏出块怀表,打开后里面藏着张纸条,上面是他抄下的技术队成员名单,为首的叫松井一郎,曾是日本军工厂的总工程师。
“难怪上次破坏炸药库的洞挖得那么专业。”李明远恍然大悟,“这是有备而来,想用咱们的技术对付咱们。”他立刻让人加强军工厂的戒备,不仅加派了岗哨,还在车间、仓库周围埋了“土地雷”——用竹筒装炸药,一踩就炸,威力不大,却能报警。
更重要的是建情报网。李明远让各村的民兵队长都担任“情报员”,发现可疑人员就用暗号报告:在村口挂红布条是“有特务”,挂黄布条是“有日军动向”,挂白布条是“情况紧急”。他还请王教授帮忙,用明矾水做了“隐形墨水”,让情报员把消息写在普通的书信里,只有用碘酒涂抹才能显形。
第一个用上隐形墨水的是张家村的王大爷。他在给县城亲戚的信里写着“家里的蓖麻该收了,预计能打五十斤油”,用碘酒一涂,显出的却是“有三个穿黑衣服的人,带着测绘仪在村西头转悠”。李明远看到后,立刻派战士去排查,果然在山坳里抓住了日军的测绘兵,他们正在绘制军工厂的地形图。
“这情报网得撒得再远些。”李明远对赵刚说,“咱要让鬼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咱眼皮底下。”他通过总部联系上了北平、天津的地下党,请他们帮忙监视松井一郎的动向。很快,消息传了回来:松井一郎带着技术队,已经从天津出发,正往根据地赶来,随行的还有十箱“特殊炸药”。
二、军工厂的“铁壁阵”
松井一郎的名字像块石头压在李明远心头。他让人把军工厂的图纸重新审查了一遍,找出所有可能被利用的弱点:锅炉的安全阀、车床的传动带、炸药库的通风管……这些地方只要稍动手脚,就能造成巨大破坏。
“得给军工厂加道‘铁壁’。”李明远在车间里踱步,目光落在墙角的钢筋上,“咱自己造‘防破坏装置’。”他画了张新图纸,让铁蛋他们给关键设备装“联锁器”——锅炉的安全阀上接根细铁丝,连到值班室的铃铛上,一动就响;车窗的传动带罩子上装暗锁,钥匙只有当班师傅才有;炸药库更绝,门口铺了层细沙,谁走过都会留下脚印,旁边还藏着个带铃铛的铁丝笼,一碰就响。
铁蛋对这个任务格外上心。他给车床装联锁器时,特意加了个小机关:只要有人试图撬开罩子,里面的弹簧片就会弹出根细针,在手上留下个小孔,虽然不疼,却能留下记号。“这样就算抓不住人,也知道谁动过手脚。”他拿着自己做的样品,得意地向李明远展示。
王教授则带着学生们做“化学报警器”。他们把硝酸银溶液涂在仓库的窗户纸上,只要有人用酸液腐蚀窗户,纸就会变黑;在通风口挂浸过酚酞的布条,要是有人往里吹碱性气体(比如氨气,能破坏青霉素),布条就会变红。“这比人盯着靠谱。”王教授扶了扶眼镜,看着学生们在布条上写字,“就算特务再狡猾,也躲不过化学反应。”
军工厂的工人也行动起来。老王带着铁匠们,给所有工具都刻上编号,谁领用谁登记;杏花组织女工们,每天下班前都要检查试剂瓶的封口,用蜡封好,再盖个自己的小印章;连学徒们都学会了“望闻问切”——看设备有没有异常痕迹,闻有没有奇怪的气味,问接班的人有没有异常情况,摸关键部位的温度是否正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