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37章 钢火熔铸新防线,星火渐成燎原势

第三十七章:钢火熔铸新防线,星火渐成燎原势

一、铁轨延伸的“钢铁触角”

秋深时节,县城通往铁矿的铁轨又往前延伸了十里。新铺的铁轨泛着青黑色的光泽,枕木是刚从山里运来的硬桦木,被工人用道钉牢牢固定在路基上。李明远踩着铁轨往前走,每一步都发出“哐当”的脆响,像在给这条钢铁脉络把脉。

“李队长,这节铁轨接好了!”铁蛋举着扳手跑过来,脸上沾着机油,额头上的汗珠顺着下巴往下滴。他现在不只是车床师傅,还成了铁道队的技术骨干,跟着老铁路工人学了不少铺轨的本事。

李明远弯腰敲了敲铁轨接头,螺栓拧得又紧又匀。“不错。”他点头,“再往前铺五里,就能到新发现的铜矿了。那边的矿石能炼铜,正好做子弹壳和电线。”

铁轨延伸的速度比预想中慢。缺钢轨,就把敌占区拆回来的旧铁轨截短了接起来,接头处用钢板加固;缺道钉,就让铁匠铺加班赶制,一锤一锤敲得火星溅满作坊;最麻烦的是路基,遇到松软的土地,得用碎石和沙子一层一层夯实,战士们光着膀子抬石头,肩膀磨出了血泡,就用布缠上继续干。

铁道队里有个叫老周的老兵,以前是鬼子的铁路工人,受不了压迫投奔了根据地。他最懂铁轨的脾气,哪段路基容易沉降,哪处弯道需要加宽,都门儿清。“铁轨这东西,看着硬,其实娇气。”老周用手摸着铁轨上的锈迹,“得常保养,螺丝松了要紧,锈了要擦油,不然跑着跑着就能断。”

他带着战士们给铁轨“体检”,每天推着小铁车沿着轨道走,带着扳手、油壶、砂纸,看到松动的螺栓就紧,看到锈迹就擦,遇到变形的铁轨就用千斤顶顶回来。有一次暴雨冲垮了小段路基,老周带着人冒雨抢修,浑身淋得像落汤鸡,愣是在天亮前把铁轨复位了。

铁轨延伸到铜矿那天,整个矿区都沸腾了。以前用独轮车运矿石,一天最多运三趟,现在轨道车一趟就能拉十吨,还不用费劲。矿工们围着轨道车转圈,有人伸手摸了摸发烫的内燃机,笑着说:“这铁家伙比驴强多了,不用喂草料,还跑得快!”

轨道车不仅运矿石,还成了“流动仓库”。军工厂需要的钢材、合作社要的铜矿砂、学堂用的仪器,都靠它运进来;而矿区需要的炸药、粮食、药品,也从县城通过铁轨送出去。车厢里常常挤着穿工装的工人、背着书包的学生、甚至还有去县城看病的老乡,铁轨成了连接城乡的“生命线”。

李明远站在轨道车驾驶室里,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树林和田野,心里盘算着更大的计划。“等这条线通到铜矿,咱们再往南铺,连接上总部的铁路。”他指着地图上的红线,“到时候,咱们造的枪、炮、子弹,就能直接送往前线,不用再靠人扛马驮了。”

铁蛋握着方向盘,眼睛亮得像星星:“那咱就造个大火车头,不用内燃机,用蒸汽机,跑得更快!”

“会有那么一天的。”李明远望着远方,铁轨在夕阳下闪着光,像条不断生长的钢铁触角,正一点点把根据地的矿山、工厂、村庄连在一起,织成一张坚不可摧的网。

二、军工厂的“特种钢突破”

军工厂的角落里,多了个密封的小车间,门口挂着“特种钢实验室”的牌子,只有李明远、王教授和小林能进去。里面竖着个比人还高的炉子,是用耐火砖和钢板砌的,炉口连接着一根粗钢管,通往外面的冷却池——这是根据地第一个“电弧炉”,能炼出硬度更高的特种钢。

“温度够了!”小林盯着温度计,指针已经指向一千六百度,炉子里的钢水像一团翻滚的金色岩浆,“可以加铬了!”

王教授戴着石棉手套,小心翼翼地把一块铬铁扔进炉里。“嗤”的一声,钢水溅起火星,一股刺鼻的气味弥漫开来。铬是从敌占区偷运回来的,比黄金还金贵,一小块就够炼一炉特种钢。

他们在试炼“铬钢”——这种钢硬度高、韧性好,是做炮管和机床主轴的绝佳材料。以前用普通钢材做的炮管,打不了几十发就会炸膛;机床主轴更是容易磨损,影响零件精度。李明远知道,要造更先进的武器,必须突破特种钢这道关。

试炼的过程充满挫折。第一次加铬太多,钢水变得又脆又硬,一敲就碎;第二次温度没控制好,铬没化开,钢里全是杂质;第三次好不容易炼出块像样的钢坯,淬火时却裂了道缝,小林心疼得掉了眼泪。

“别急。”李明远拍着他的肩膀,“当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上千次呢。咱这才几次?”他让人把裂掉的钢坯切开,用放大镜仔细看断面,“是冷却速度太快了,得慢慢降温,让铬均匀地融进钢里。”

他们调整了淬火工艺,用石棉把钢坯裹起来,让它在保温箱里慢慢冷却。第七次试炼,终于成功了。铬钢坯敲上去声音清脆,用锉刀锉不动,放在机床上车削,表面光滑得像镜子。

“成了!”王教授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声音都在发颤,“这硬度,能做105毫米榴弹炮的炮管了!”

消息传到部队,赵刚立刻跑来了。他拿起铬钢坯,用步枪砸了一下,钢坯上只留下个白印。“好家伙!”他眼睛瞪得溜圆,“用这玩意儿造炮,能把鬼子的碉堡炸上天!”

军工厂立刻开了特种钢生产线。虽然每天只能炼出两吨铬钢,却让武器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新造的狼牙炮炮管换成了铬钢,能连续发射五十发炮弹不炸膛;火箭筒的筒身也用了铬钢,射程从五百米提到了八百米,穿甲能力更是提高了一倍。

有一次,部队用新炮打鬼子的炮楼,三发炮弹就把钢筋混凝土的碉堡炸塌了。战士们回来给军工厂报喜,说鬼子从废墟里爬出来时,还以为八路军用了什么“神仙武器”。

李明远把那块成功的铬钢坯放在车间最显眼的地方,旁边写着一行字:“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炼不成的钢”。工人们路过时,都要摸一摸,像在汲取力量。老王说:“这钢不是炼出来的,是大伙的劲儿拧在一起,硬生生‘熬’出来的!”

三、学堂里的“技术种子”

工业学堂的第一批毕业生出师了。三十个学生,穿着新做的工装,胸前别着“技术员”的木牌,站在学堂门口的白杨树下,眼睛亮晶晶的。李明远给他们颁发了毕业证书——那是用合作社印的纸做的,上面盖着“狼牙山工业学堂”的红印,虽然简陋,却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铁蛋,你去军工厂炮管车间,当技术组长。”

“杏花,你去制药车间,跟着王教授搞青霉素提纯。”

“小石头,你去铁道队,跟着老周学铁路维修。”

李明远一个个点名,声音洪亮。学生们挺着胸脯应着,脸上是掩饰不住的骄傲。他们中最小的才十六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三个月前还是只会扛锄头、绣花的孩子,现在已经能看懂图纸、操作机床、甚至提出技术改进建议了。

铁蛋到炮管车间的第一天,就发现了个问题。车床车炮管时,总是因为震动导致精度不够。他琢磨了三天,在车床底下垫了块厚厚的橡胶板,又把刀具角度磨得更锋利,震动果然小了,炮管精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少。老王拍着他的肩膀笑:“这小子,比师傅还能琢磨!”

杏花在制药车间也干得风生水起。她把绣花的细致劲儿用到了提纯青霉素上,过滤时用的纱布叠了八层,搅拌时手腕转得又匀又稳,提炼出的药粉纯度比以前高了一成。王教授说:“杏花这双手,是天生做精细活的料。”

最让人惊喜的是小石头。他跟着老周学铁路维修,不仅很快掌握了技术,还画出了第一张“铁轨保养图”,把哪里容易出问题、该怎么解决都标得清清楚楚,连老周都赞不绝口:“这孩子眼里有活儿,心里有数,将来能成大器。”

毕业生们成了各个工厂的“技术种子”。他们带徒弟,教新人,把在学堂里学到的知识和在车间里摸索的经验,一点点传递给更多人。军工厂里,由毕业生带领的“青年突击队”,攻克了好几个技术难关;纺织厂里,杏花带的小组,把纺纱效率提高了两成;铁道队里,小石头设计的“轨道小吊车”,让装卸矿石的速度快了一倍。

学堂也跟着壮大。第二批学生已经开课,人数比第一批多了一倍,还分了更细的专业:有机床班、化工班、铁道班、甚至还有专门学绘图的“设计班”。王教授把自己的外文书籍翻译成中文,编了一套《工业基础教材》,从最基础的加减乘除,到复杂的机械原理,图文并茂,成了学生们的“宝贝书”。

有一次,总部派人来考察,看到这些年轻的技术员在车间里熟练操作,在学堂里认真讲课,感慨道:“李明远同志,你这学堂办得好啊!这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计’——有了这些年轻人,咱们的工业就有根了,有后劲了!”

李明远望着学堂里迎风招展的旗帜,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些毕业生不只是技术骨干,更是火种。他们会把技术带到各个根据地,带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落地生根,开出更多更茂盛的花。

四、联防区的“物资循环网”

县城周边的八个村子,最近都挂上了同样的木牌:“抗日联防区物资点”。牌子里侧钉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各村的“家底”——张家村有五十亩蓖麻,李家村能出二十个铁匠,王家村的硫磺矿月产量三十斤……这是李明远和赵刚一起搞的“物资循环网”,把周边村镇的资源统筹起来,互相调剂,按需分配。

“李队长,您看这账。”马秀兰拿着联防区的账本找到李明远,上面记着各村的物资进出,“咱县城的机床零件不够,邻县的铁工厂正好有富余,用咱的硫磺换了他们的零件,两边都划算。”

循环网的运作全靠合作社牵线。各村把自己能提供的物资报上来,合作社汇总后,根据军工厂、纺织厂、铁道队的需求进行调配。缺粮食的村子,用矿石换;缺农具的村子,用蓖麻籽换;甚至有村子用自家织的土布,换了军工厂造的镰刀,皆大欢喜。

联防区里有个叫“红荆岭”的村子,全是石头地,种不了庄稼,却漫山遍野长着红荆条。这东西韧性好,能编筐、做箩筐,军工厂装零件、合作社运粮食都用得上。村里的妇女们就天天编筐,编好后送到合作社,换粮食和布料。

“以前这红荆条当柴火烧都嫌烟大,现在成了宝贝。”村妇主任王大姐抱着刚编好的箩筐,笑得眼角堆起了皱纹,“俺们村的媳妇们,一天能编二十个筐,换的粮食够全家吃了!”

物资循环网还解决了“特产”的难题。北边的山村里有座小煤窑,煤质不好,烧锅炉费劲,却特别适合做焦炭;南边的河滩上有优质的沙子,能用来制玻璃(学堂的化学实验室正试着造玻璃)。合作社就组织人把煤运到焦炉,把沙子运到实验室,让这些“不起眼”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

赵刚的部队也加入了循环网。战士们帮各村抢收粮食、抢修水利,村里则给部队送菜、做鞋、缝补衣服。有次部队在邻县打伏击,缴获了一批日军的罐头,直接送到了铁矿,给矿工们改善伙食;矿工们则加班加点采矿石,保证军工厂有足够的钢材造武器。

“这就叫‘军民一体’。”赵刚在联防区会议上说,“鬼子想困死咱们,可咱有土地,有百姓,有这循环网,别说困死,就是饿都饿不着!”

深秋的集市上,循环网的作用越发明显。摊位上摆着军工厂造的农具、纺织厂织的土布、合作社腌的咸菜,还有各村换来的特产。百姓们提着篮子来赶集,用自家的东西换需要的物件,脸上的笑容比往年多了不少。

李明远站在集市口,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心里清楚,这循环网不只是物资的流动,更是人心的凝聚。当各村的资源拧成一股绳,当军民的力气往一处使,这座县城就不再是孤立的堡垒,而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就算鬼子再来轰炸,再来围剿,也打不破这片土地上的韧性和希望。

夕阳西下,军工厂的烟囱还在冒烟,铁轨上的轨道车正往县城运送铜矿,学堂的窗户里亮起点点灯光,联防区的各村传来晚饭的炊烟……这些分散的星火,正慢慢汇聚成燎原之势,照亮着抗日根据地的天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