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20章 神仙二十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20章 神仙二十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地底千年客

唐朝神龙元年,房州竹山县的富户阴隐客,后院掘井两年,耗费无数人力,已深达千尺,却连一滴水的影子也没摸到。旁人皆劝他罢手,阴隐客却铁了心,凿井的叮当声依旧日夜不息,固执地敲打着干渴的大地。

又是年余,井深早已超出寻常想象。一日,工人们正埋头苦干,铁钎凿下的深处,竟隐约飘出鸡鸣犬吠,甚至鸟雀振翅的喧闹声!众人面面相觑,疑是幻听。可声音越来越真切,仿佛隔着一层薄土,便是另一个鲜活的尘世。再奋力凿下几尺,“轰”的一声,井壁豁然洞开,旁边竟是一个幽深的石穴入口。

众人惊疑不定,推了最胆大的工人王实前去探看。他举着火把,小心翼翼地钻进石穴。初入时漆黑一片,只能摸索着冰冷石壁前行。走了几十步,前方竟透出柔和光亮,不似烛火,倒像日月交辉。王实循光往下,脚下石阶渐宽,眼前豁然开朗——井底竟别有洞天,连着一座奇异的山峰!

他站立于峰顶,惊愕地环顾:这方天地自成乾坤,有日月轮转,山川铺展。身侧峭壁万仞,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无不笼罩着一种非人间的灵光。山石通体呈现奇异的碧色,如琉璃般温润剔透;每一处峰峦沟壑深处,都隐约矗立着金银铸就的宫殿楼阁,流光溢彩,静默地述说着永恒的奢华。

更奇的是那些草木生灵:巨树如竹有节,叶阔如芭蕉,枝头垂着紫玉盘般的硕大花朵;五色斑斓的蝴蝶,翅膀大如团扇,在花丛间翩跹翻飞;又有五彩仙鸟,体态如鹤,在树梢云端舒展地翱翔。每一处山岩中,必有两眼清泉相伴:一泉澄澈如明镜,映照天光云影;另一泉则乳白如凝脂,静静流淌。

王实沿着蜿蜒小径,向那光芒最盛的金银宫阙走去。宫阙之前,一座白玉牌坊巍然耸立,其上字迹如游龙惊凤。他正欲上前询问,忽闻一声清越询问自身后传来:“何人至此?”王实猛回头,见一位衣袂飘飘、气质出尘的仙人立于牌坊之下。

仙人听罢王实的离奇来路,微微颔首:“此乃天界‘梯仙国’小境。你尘缘未尽,此地不可久留。”他随即转向侍立一旁的童子:“速去奏请‘通天关’钥匙,送此君归返人间。”

王实感激拜谢。片刻之后,童子捧来一方沉甸甸的金印和一册莹润的玉简,引领他踏上另一条归途。行至一座巍峨如山岳的巨门前,守卫森严,数名神将俯身恭候。童子出示金印,朗声诵读玉简上的符文。只听一声悠长清越的鸣响,仿佛天地初开,巨门缓缓开启一道缝隙。

“切记,代我向赤城贞伯问安。”童子话音未落,王实只觉一股沛然莫御的云雾猛地将他裹挟而起。霎时间天旋地转,眼前一片混沌,唯闻风声呼啸灌耳。

不知过了多久,云雾倏然散去。王实踉跄几步站稳,环顾四周:竟是在一处荒僻的山顶洞窟之中。他走出洞口,极目远眺,山下阡陌纵横,依稀可辨正是房州地界。向路旁一老翁打听阴隐客庄院所在,老翁叼着旱烟袋,浑浊的眼睛费力地想了半天,才慢悠悠道:“阴家?哦,那都是老黄历喽!败了怕有三四代了,连坟头草都老高喽!”

王实心头如遭重锤,呆立当场。他发疯般跑回记忆中的庄院位置,哪里还有昔日雕梁画栋?唯见一片荒烟蔓草中,一个巨大而幽深的坑洞赫然在目——正是当年那口吞噬了无尽人力与时光,最终崩塌的废井遗址。此时,已是贞元七年,人间岁月无情地翻过了七十年。

他失魂落魄地在县城里跌跌撞撞,四处寻访自己血脉的痕迹。然而物非人亦非,故园湮没,亲族零落,连一丝可供辨认的旧痕也无处可觅。

归家之路彻底断绝,王实的心境反而奇异地澄澈下来。这人世烟火,邻里喧嚣,甚至粗茶淡饭,忽然都变得遥远而隔膜,再也引不起他心底半分波澜。他不再执着于寻觅,亦不再食用人间五谷,只凭一双脚,漫无目的地在天地间行走。

数年之后,蜀道艰难处,剑阁鸡冠山云雾缭绕的侧峰,曾有人瞥见一个踽踽独行的背影,衣衫褴褛却步履从容,很快便消失在苍茫山岚之中。自此,再无人知晓他的下落。有人说他终究寻到了归隐的仙山,有人说他化作了山间一缕自在的风。

那梯仙国中,金银为瓦,美玉铺地,泉涌琼浆,蝶鸟皆通灵性,更有那凝滞如琥珀的永恒时光——此等仙境,凡人穷尽想象亦难描摹其瑰丽之万一。然而王实遍历仙凡两境,最后孑然一身,飘然远引于蜀山云雾之间,所弃者,是仙阙的永恒;所向者,是人间须臾却真实的烟火冷暖。

原来真正的“仙境”,未必在琼楼玉宇、碧落黄泉,而在于能够鲜活地感知悲欢,踏实地经历岁月,纵使须臾,亦是自己真真切切活过、爱过、存在过的证据。梯仙国纵然万古长青,却终究是凝固的琉璃;而人间朝露,纵使短暂,那草尖上颤动的微光,才是生命真正惊心动魄的永恒。

2、谭子池

大唐开元末年,陵州一户姓谭的普通人家,诞下了一个怪异的男婴。这孩子刚离开娘胎,竟未啼哭,反是口齿清晰地叫了一声“爹娘”!惊得接生婆险些摔了铜盆。父亲谭叔皮颤抖着抱起婴儿,只见他双目清亮,竟似能看透人心。

这异象在谭家小院里炸开了锅。更奇的是,这孩子唤作“谭宜”,长得飞快,不过几年光景,个头已蹿过六尺,唇边竟隐隐显出少年人绝不该有的髭须痕迹。他筋骨强健,行走如风,村中跑得最快的骡马也追他不上。最怪的是他几乎不沾人间饮食,却精力充沛。乡邻们远远望着他奔走山野的挺拔背影,交头接耳:“怕不是哪位星君错落了凡胎?”

谭宜二十余岁时,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他如常出门,却再未归来。父母寻遍山坳溪涧,只余空山鸟鸣。村人无不叹息,认定是神人归位了。思念成疾的谭家二老和感念的乡邻,在村口为他立起一座小庙,四时香火不断,求告谭仙保佑一方平安。

时光倏忽流转,大历元年的一个春日,村口那株老槐树正抽出嫩绿的新芽。谭家老屋前,一个身影悄然凝立。那人头戴云霞般的冠冕,身着流光溢彩的羽衣,周身笼罩着非尘世的光晕。正是离家数十载的谭宜!他推门而入,老父老母正在堂屋枯坐,骤然见到这恍如隔世的身影,浑浊的老泪滚滚而下。

谭宜眼中亦含清光,却带着一丝疏离的悲悯:“爹,娘,儿今身为仙官,尘世不可久留。儿知父母思念深切,但村中所立庙宇,切不可再存!”

老父愕然:“乡亲们一片诚心,供着你,求个平安……”

谭宜摇头,声音清越如击玉:“凡人之诚,易被邪物所乘。若假儿之名,妄作威福,反害了乡邻,岂不是儿之罪过?请速速毁去此庙!”

他顿了顿,又道:“庙基之下,埋有黄金无数。毁庙之后,可掘出此金,散与贫苦乡邻,助他们安身立命。”言罢,他深深望了一眼涕泪纵横的双亲,后退一步。未见他有何动作,平地忽起清风,托举着他那霞冠羽衣的身影,冉冉升入云端,顷刻间化作碧空一点,杳然无踪。

村人闻讯,将信将疑。但既是谭宜仙谕,众人合力,将那寄托了数十年香火与祈望的小庙拆去。当最后一根梁柱轰然倒地,人们依言在庙基处向下挖掘。锄头铁锹没入土中不过数尺,便听得“叮当”脆响不绝——土中赫然埋藏着成块成块赤诚的金子!阳光下,那光芒几乎灼痛了所有人的眼。

金子被悉数取出,公平地分发给村中鳏寡孤独、贫病交加之人。许多因天灾濒临绝境的人家,捧着这从天而降的活命钱,朝着谭宜消失的天空方向,泪流满面地叩拜。

更神奇的事还在后面。分金完毕,人们清理挖掘留下的深坑时,坑底忽然汩汩有声。一股清泉毫无征兆地自地心涌出,瞬间注满了整个深坑。那泉水清冽得不可思议,仿佛融化了整片天空的湛蓝,纤尘不染,直视可见泉底细微的砂石脉络。无论暴雨倾盆如何肆虐,池水始终盈盈然,不涨一分;大旱之年,赤地千里,此池之水亦不落一寸。

这池水不仅奇异,更似蕴含着某种慈悲的灵性。邻村有孩童患了怪病,高热不退,药石无效。家人情急之下,取此池水喂服、擦身,病势竟奇迹般退去。一传十,十传百,“谭子池”或“天池”的名声迅速传遍州郡。每遇灾厄,远近官民常来池边虔诚祷告,池水无言,却往往带来风调雨顺或祛病消灾的回应。池边渐渐砌起青石,成为一方圣地。

许多年后,一个名叫周郭藩的年轻进士路过陵州,听闻此池来历,凝视着池水中倒映的流云和池边虔诚的身影,久久不语。他研墨提笔,在池畔石亭的素壁上题下一首诗。其中两句,道尽了此地的玄机:

神金散作千家粟,仙醴凝成一脉清。

莫向泥胎求庇佑,心泉深处有神明。

那谭子池水,至今依然清澈如初,映照着千年流云与人间烟火。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道理:真正的“神迹”,从不在高筑的庙堂与缭绕的香火里,而在于一颗能将“黄金”散作济世甘霖的慈悲心。当人心扫尽对偶像的盲目匍匐,方能照见内在灵性的泉眼——那才是永不干涸的力量之源。谭宜散金毁庙,留下的岂止一池清水?他掘开的,恰是尘封在世人心中那眼名为“自性光明”的深泉。

3、渔夫误入仙家宴

苏州昆山的赵屯村,三十多岁的王可交守着一条渔船、几亩薄田过活。他平生最得意的事,便是抡起船桨,狠狠拍晕刚捞上来的大鱼,就着新挖的野蒜和韭菜,煮一大锅浓白鲜香的鱼汤。每当捧着粗陶碗,热腾腾的鲜气扑了满脸,他便觉得神仙的日子,大约也不过如此了。

那年三月三,春水初涨,松江开阔。王可交荡着小船,破开粼粼波光,放声哼着渔歌,快活地朝江心划去。行不过数里,薄雾深处,一艘雕梁画栋、彩绘如霞的花舫,无声无息浮在江心。船上七位少年道士,头戴玉冠,身披霞帔,衣色各异,光彩照人。十来个梳着双鬟总角的童子侍立左右,还有四个黄衣人肃立船头。

王可交正看得呆住,一个清越的声音穿透水汽:“王可交!”他浑身一激灵,未及反应,自己的小破船竟已轻飘飘贴到了那巨舫边上。一位童子含笑伸手,不容他多想,便将他引上了仙舟。

舫内景象,更是他做梦也描画不出的奢华。七位仙真面前,青玉盘托着从未见过的奇珍异果,流转着温润宝光;十余名绝色女乐怀抱乐器,静立一旁。王可交缩在筵席末尾,手足无措地挨个作揖。仙真们目光落在他身上,如清泉拂过山石。

“好根骨啊,活该入仙道,”一位仙真略带惋惜,“可惜托生寒微,眉间慧根也被灸痕损了。”另一位仙真道:“且给他些酒喝。”侍者捧来一樽酒,倾入玉杯——那酒色竟分赤、白、紫、黄四层,晶莹剔透,异香扑鼻。王可交不敢推辞,一饮而尽。酒液入喉,甘冽清寒,仿佛一道冰线直坠丹田,四肢百骸说不出的松快熨帖,连口鼻间残留的鱼腥蒜气也被涤荡一空。

“再给他些仙栗尝尝。”侍者端来一盘金灿灿的果实,只一枚,大如拳头。王可交囫囵吞下,只觉腹内暖融融饱胀异常,再无半分饥饿之感。

“你既有缘到此,便赐你仙丹一粒。”一位仙真指尖轻弹,一枚圆润的丹药飞入王可交手中,丹分四色,光华内蕴。他正不知如何是好,先前那仙真忽道:“该送他回去了。”话音刚落,两名黄衣侍者已架起王可交双臂,如提稚子,轻飘飘将他送回他那条小破船里。

王可交只觉得身体轻得像一片羽毛,被一股柔和的风托着,飘飘荡荡不知飞向何方。迷糊中只听见云端传来一声悠长的叮嘱:“好好修行,莫负了这场机缘!”

不知过了多久,王可交“噗通”一声摔在了地上。睁眼一看,自己竟趴在一座青翠山谷的溪涧边!不远处,一个樵夫和一个僧人正目瞪口呆地望着他这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

“你……你是何人?从何处来?”僧人惊疑不定地问。

“小人是苏州昆山渔民王可交,今早离家入江打渔,不知怎地到了这里。”

“今早?”樵夫失声道,“今日已是九月初九重阳!三月三?那已是半年前的事了!”

王可交如遭雷击,忙问此地何名。僧人合十道:“阿弥陀佛,此乃天台山,瀑布寺前。”再问离家乡华亭多远,答曰:“水路旱道,千里有余。”

王可交脑中一片空白,恍恍惚惚随僧人进了瀑布寺。僧人备下素斋,他却毫无食欲,只觉得那饭菜气味异常刺鼻,只肯喝些清水。寺中众僧见他举止奇异,连忙报官。层层上报,惊动了越州信奉道法的廉使王沨。

王沨一见王可交,便心中震动。眼前之人身长七尺,神清气朗,言谈间自有一股出尘之韵,绝非俗类。“此真仙人也!”王沨惊叹,又因同姓之缘,分外敬重,特意找来道袍请他换上。为核实其身世,王沨派人飞驰苏州昆山查访。

不久,消息传回:三月三那天,王可交驾舟入江,一去不返。家人在江上寻得空船,只道他已葬身鱼腹,遍寻无果后,只能招魂立坟,丧事都办完许久了。

王沨将此事详奏朝廷,朝野为之惊异。王可交却不再理会这些喧扰。他谢绝了王沨的挽留,默默脱下那身华贵的道袍,换回粗布衣裳。仙丹?他早已随手抛入山涧深处。

他徒步踏上了归乡的漫漫长路。山风灌满他朴素的衣袍,腹中那仙栗的暖意始终未散,让他步履轻快,无需人间烟火。有人曾见他踽踽独行于山道,问起仙缘,他只淡然一笑:“仙丹再好,不及家中一碗热汤;蓬莱再美,不如妻儿唤一声‘早归’。”

那枚曾可点化凡胎、直通仙界的四色灵丹,终究随涧水东流,沉入无名渊薮。世人追逐的飞升大道,在王可交眼中,竟不及松江上一网活蹦乱跳的鲜鱼,灶膛里一捧跳跃的柴火,归家时一声带着烟火气的呼唤。原来最深的道,不在云外九霄,而在人间烟火升腾处。他抛却仙丹的那一刻,脚下沾满尘泥的路,便已是归真的大道——这大道不渡人成仙,只渡人,回家。

4、九天九地觅芳魂

安史之乱的烽烟,把玄宗皇帝狼狈地逼进了蜀地群山。车马劳顿抵不过心头的煎熬。自马嵬坡一别,那个倾国倾城的倩影,便成了他心头一根拔不出的刺。茶饭不思,辗转难眠,手握一支金钗,常对着蜀山缭绕的云雾出神。随驾的老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圣上这般消沉下去,如何了得?

“陛下,”一日,一位心腹老臣低声进言,“蜀地有异人,名杨什伍,后自号通幽。此人幼遇仙师,习得‘三皇天文’,能檄召鬼神,驱邪禳灾,神通莫测。或可……请来一试?”病急乱投医,何况是天子之念。一道密诏,飞驰而出。

不多日,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道士被引至行宫。此人便是杨什伍,一身道袍洗得发白,眉眼间透着木讷与疏离,全无半分仙风道骨。玄宗急切询问:“真能寻魂?”杨什伍眼皮也未多抬,只淡淡道:“天上地下,幽冥深处,鬼神群中,但有魂魄,皆可寻访。”这平平无奇的一句话,却像一根点燃的灯芯,瞬间照亮了玄宗死寂的眼眸。“好!速速设坛!”

当夜,行宫深处辟出静室。杨什伍燃起粗大的线香,烛火摇曳,映着他古井无波的脸。他脚踏罡斗,口中念念有词,手指凌空急画符咒。纸符无火自燃,化作点点青碧火星,缭绕不散。整个静室仿佛沉入九幽地底,阴风阵阵。杨什伍闭目凝神,魂魄似已离体,穿梭于黄泉路畔、鬼门关前,在无数浑噩阴魂中苦苦寻觅。一夜枯坐,香烬烛残。杨什伍缓缓睁眼,声音带着地底的寒意:“九幽之下,鬼神之中,遍寻无迹。”

玄宗脸色骤然灰败,喃喃道:“她…她岂会沦落鬼域?”心底那点渺茫的期望被掐灭一半。

第二夜,坛场再启。杨什伍的神色比昨夜更凝重。他换了更繁复的手诀,步法快如幻影。线香的烟雾不再下沉,反而笔直上升,在屋顶汇聚盘旋。烛火陡然明亮,室内竟弥漫开星辰的清辉,隐隐有天籁之音流转。道士的魂魄,此刻已飞升九霄,巡弋于日月星辰之间,在浩渺虚空与飘渺云海间穿行。又是一夜耗尽,星光隐去,烛泪成堆。杨什伍疲惫地睁开双眼,声音干涩:“九天之上,日月星辰之间,虚空杳冥之地,亦无踪影。”

“不在天,不在地……她还能去哪里?!”玄宗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绝望的颤音,最后一丝力气仿佛也被抽空,颓然跌坐。杨什伍沉默片刻,眼底掠过一丝异芒。他凝视着玄宗眼中深不见底的痛苦与渴望,深吸一口气:“陛下,请再赐一夜。臣,焚心为引,叩问苍茫!”

第三夜,京室的气氛凝重如铁。杨什伍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咬破中指,以精血混入朱砂,在黄裱纸上画出更为繁复古奥的符箓。这一次,他没有再踏罡步斗,而是盘膝而坐,将那染血的符箓置于心口,闭目入定。时间仿佛停滞。烛火不再摇曳,香柱的烟笔直如柱,凝在半空。杨什伍的脸色由红转白,最后竟隐隐透出青灰之色,仿佛生命正在急速燃烧。

忽然,静室无端漫起浓郁奇香,非兰非麝,清冽至极。凝滞的烟雾与烛光猛地向中心一收,复又温柔地弥漫开来。光影流转间,一个绰约朦胧的身影,在烟雾最深处悄然浮现——云髻半偏,霓裳羽衣,眉眼间依稀是那令六宫失色的绝世容颜!

“太真!”玄宗失声惊呼,踉跄着想要扑上前,却被一股无形的柔和力量轻轻推开。

那身影微微颔首,目光穿越烟雾,落在玄宗脸上,似有无限眷恋,又带着隔世的疏离。“陛下,”她的声音缥缈如风,字字清晰,“蓬莱仙境,方外太真,此身已化玉清境中一缕烟霞。马嵬之劫,乃妾命中定数,亦是陛下江山重定之缘起。情缘已了,万望珍重圣躬,莫再以妾为念。”言毕,身影渐淡,奇香骤散,只余下袅袅余音在静室中低回。

玄宗痴立原地,如遭雷击,两行浊泪无声滚落。杨什伍猛地睁开眼,一口鲜血喷在道袍前襟,面如金纸,气息微弱。他强撑着,缓缓道:“娘娘…确已成仙,嘱陛下…保重。”玄宗如梦初醒,看着道士胸前刺目的鲜红,心中百感交集。厚赏?官爵?杨什伍只是摇头,拒绝了所有封赏,只求归隐山林。

杨什伍拖着伤体离去,玄宗独坐行宫,望着蜀地沉沉的暮霭。贵妃的话在耳边萦绕:“情缘已了”。九天九地,寻来的不是重逢的欢欣,而是一句冰冷的了断。他执着金钗的手颓然垂下,那刻骨的相思,忽然被一种更深沉的悲凉与空茫取代。

原来这世间至深的执念,纵能驱使方士焚心叩天,穿透九幽黄泉、踏遍星汉灿烂,穷尽人鬼神之力,终不过换来一句苍茫中的“珍重”。杨通幽焚心沥血寻回的,并非慰藉,而是让玄宗看清了情缘尽头那道不可逾越的仙凡鸿沟。这鸿沟,比马嵬坡的黄土更冰冷,比蜀道的险峰更绝望。它无声地宣告:有些离别,纵使倾尽四海之力,穷极九天九地,也再无归期。帝王也好,凡夫也罢,终究要在永恒的失去面前,学会放下那焚心的执炬,独自走进余生漫长的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