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官场人情:我的人情能无限升值 > 第267章 一封完美的匿名举报信,如何送到林书记手中?

第267章:一封完美的匿名举报信,如何送到林书记手中?

夜色深沉,陈默站在自己那间老式公寓的窗前。

窗外,金陵城的灯火汇成一条条流光溢彩的河,无声地奔涌着。他刚刚将那部黑色手机里的所有数据彻底粉碎,连同夜莺的存在,一同沉入了数字世界的深渊。

证据,已经在他脑中。

那段粗鄙的炫耀,那张被夷为平地的卫星图,那段被红线标注的地方志,如同三枚不同口径的子弹,已经装填完毕。

现在,他需要一把枪。一把能将这三枚子弹,精准、隐秘、且不留任何痕迹地,送进目标心脏的枪。

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扣动扳机,却又不会被任何人察觉的手指。

他拉上窗帘,房间瞬间被隔绝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只留一盏昏黄的台灯,光晕笼罩着书桌的一角。

他没有急着动笔,而是泡了一杯浓茶,任由滚烫的蒸汽模糊自己的视线。

他在脑海中,开始构建那封即将搅动江东风云的举报信。

这封信,不能有任何个人情绪。不能是声泪俱下的控诉,更不能是义愤填膺的檄文。那太低级,也太容易让人怀疑动机。

它必须是一份冷静、客观,甚至带着一丝学术严谨性的“材料呈报”。

信的开头,他想好了。不称呼官职,只写“林建城同志”。这是平等的,也是一种无声的施压,提醒对方作为一名党员的身份和义务。

信的主体,将分为三部分,层层递进,不给对方任何质疑的余地。

第一部分,是“史”。他会全文引用那段关于明代烽火台的地方志记载,并附上详细的出处和页码。这是根基,是法理,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第二部分,是“实”。他会在脑中复刻出那两张卫星遥感对比图,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盘龙山主峰地貌的剧烈变化。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他甚至会标注出经纬度,方便对方随时调用更高精度的军用卫星进行核实。

第三部分,是“证”。他不会直接附上那段粗鄙的录音,那会暴露情报的来源,显得过于“专业”。他会将其转化为一份文字记录,一份“据传”的、来自施工队内部人员的酒后真言。他会将录音中的关键信息,如“吴师爷”、“部队关系”、“炸药”等词,原封不动地写上去。这份“证言”的真假,林建城自然会动用纪委的力量去核实。而一旦核实,其冲击力将远胜于直接听到录音。

信的结尾,没有署名,只留一句:“一个敬畏历史的普通公民。”

整封信,没有一个字提到龙傲天,没有一个字指向周正龙,更没有一个字请求林建城做什么。它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一座记录在史料中的明代烽-火台,消失了。

剩下的,就交给林建城自己去想,自己去查。

陈默知道,对付林建城这样的人,你不能推着他走,你只能在他面前放一个他绕不开的、沾着血的“路障”。他自己,会把路障后面的一切,都掀个底朝天。

信,已经完美。

现在,是那个最棘手的问题——渠道。

陈默端起茶杯,滚烫的茶水入喉,他却感觉不到一丝温度。

第一个想法,匿名信。最简单,也最愚蠢。省纪委的收发室每天能收到多少封这样的信?一百封?两百封?大部分都会被秘书团队按流程分拣、登记、归档,最后变成一堆积压的文件。能真正送到林建城办公桌上的,十不存一。即便送到了,一封来路不明的信,分量也太轻,很容易被当成恶意中伤或派系斗争的黑材料,谨慎处理。

这个方案,被他瞬间否决。

第二个想法,通过周源,或者丁文华。

周源为人正直,学术严谨,或许会帮忙。但陈默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份材料的分量太重,足以压垮周源这样纯粹的学者。让他介入,不是帮忙,是害他。一旦事有不协,周源的政治生涯将彻底断送。陈默不会用盟友的未来去赌。

至于丁文华……陈默的嘴角,掠过一丝冷笑。

把信交给丁文华,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位精于算计的主任,或许会接下这份“功劳”,但他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他会权衡利弊,会等待时机,甚至可能会把这封信当成与周正龙派系交易的筹码。到那时,陈默将彻底失去对事件的掌控,沦为棋盘上的一枚弃子。

第三个想法,动用怀安书记的关系。

这是他手中最重的底牌,那份沉甸甸的救命之恩。但正因其重,才不能轻易动用。这份恩情,是用来在生死关头保命的护身符,不是用来冲锋陷阵的进攻令。一旦用了,人情就从“恩”,变成了“债”。味道,就全变了。

三个最直接的方案,全被他一一否决。

房间里安静得可怕,只有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咔哒”声,像在敲打着紧绷的神经。

陈默站起身,在狭小的空间里来回踱步。

他需要一个完美的渠道。

这个渠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第一,绝对安全。传递过程必须天衣无缝,绝不能追溯到他本人。

第二,绝对直接。信件必须绕开所有秘书、门卫、下属,精准地投递到林建城本人手中。

第三,绝对可信。传递的方式,必须让林建城在看到信的第一眼,就对其内容产生高度的信任。

第四,绝对隐秘。最好,能让林建城觉得,这份证据是他自己“发现”的,而不是别人“喂”给他的。

这四个条件,苛刻到了极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官场之内,所有的脉络都清晰可见,牵一发而动全身。想在这样一张严密的网络中,完成一次无痕的“投递”,难如登天。

除非……跳出这张网。

陈默的脚步,猛地停了下来。

他的目光,落在了书桌上那本摊开的《明史》上。

锦衣卫……军户……游离于正常官僚体系之外……

一个念头,如同在黑暗的隧道尽头,看到了一点微光。

他想起了青石镇。

想起了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他从九爷的魔爪下,救出的那群被欺压多年的退伍老兵。

想起了那个耿直如铁的侦察连连长,石刚。

他记得,在庆功的酒桌上,喝得满脸通红的石刚,拍着胸脯,带着一群老兄弟,向他敬酒时说的话。

“陈镇长!以后您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恩人!我们这帮弟兄,天南海北,各行各业,干什么的都有。只要您一句话,上刀山,下火海,绝不皱一下眉头!”

天南海北,各行各业……

一张由“战友情”和“救命恩”双重编织而成,扎根于民间,脉络遍布全国的无形大网,瞬间在陈默的脑海中清晰地铺展开来。

这张网,粗糙,松散,毫不起眼。

但它足够忠诚,足够坚韧。

更重要的是,它完全独立于官场这个体系之外!

陈默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

他需要一个“节点”。

一个在这张老兵网络中,身在金陵,又能以一种合情合理、不引人怀疑的方式,接触到省纪委书记林建城的节点!

这个节点,不需要位高权重,恰恰相反,他越是普通,越是平凡,就越安全。

一个司机?一个厨师?一个花匠?甚至是一个保安?

陈默的大脑飞速运转,无数种可能性在他脑中碰撞。

他快步走到书桌前,从抽屉的夹层里,翻出了一本小小的,已经有些卷边的电话簿。这是他离开榕城县时,孙局长塞给他的,上面记录着一些他认为陈默“可能用得上”的号码。

他翻到“石”姓的那一页,找到了石刚的手机号码。

他拿出自己那部普通的私人手机,深吸一口气,拨通了那个远在千里之外青石镇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被接了起来。

听筒里,传来石刚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带着几分惊喜和意外。

“喂?是……是陈镇长吗?!”

“石大哥,是我,陈默。”陈默的声音很平静,“这么晚,没打扰你休息吧?”

“嗨!说的什么话!您什么时候打电话来都不算打扰!”石刚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发自内心的热情,“您在省城还好吧?工作顺利不?”

“挺好的。石大哥,我找你,是想跟你打听个人。”

“您说!只要是在我们江东这一片,就没有我打听不到的人!”石刚拍着胸脯保证。

陈默没有立刻说出他要找的人,他换了一种问法,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石大哥,你在省城的战友里,有没有这么一个人……”

“他不需要做什么大事,也不需要有多大本事。”

“我只想知道,有没有一个人,他能见到一个每周都去省委老干部活动中心下棋的退休老干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