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 > 第13章 %的“假”与1.01的“真”

“不……不合格?”

林浩脸上的狂喜,如同被零下一百九十六度的液氮瞬间冻结,僵硬,碎裂,然后化为一地冰冷的粉末。他难以置信地看着陈默,又看了看屏幕上那个圆润得堪称完美的“馒头峰”,感觉自己的听力出现了严重的幻觉。

“为什么?”他脱口而出,声音里充满了不解和委屈,“这……这明明就是非晶啊!和教科书里的一模一样!”

他感觉自己像一个考了满分却被老师判定为作弊的学生,委屈得快要哭出来。这不仅仅是对他成果的否定,更是对他和苏晓月智慧结晶的践踏。

陈默没有立刻回答。他站起身,走到样品柜前,从里面取出了林浩今天制备的那条完整的、被判定为“失败品”的金属薄带。

他把薄带递给林浩,问道:“你刚才测试的,是这条薄带的哪一部分?”

“是……是从边缘剪下来的一小块。”林浩回答道,他想说出苏晓月的名字,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他潜意识里觉得,把别人牵扯进来,似乎不太好。

陈默的眉毛微微挑了一下,他显然猜到了什么。“是苏晓月教你的?”

林浩有些惊讶,但还是老实地点了点头:“是的,她说边缘的冷却速度可能更快,更容易形成非晶。”

“她说得没错。”陈默点了点头,肯定了苏晓月的判断,“做柔性电子的,对薄膜的均匀性非常敏感,她的观察角度很专业。但是……”

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只有边缘形成了非晶?”

“因为……因为边缘冷却快?”林浩顺着思路回答。

“那为什么中心部分没有形成非晶?”陈默追问道。

“因为中心……冷却慢?”

“完全正确。”陈默看着他,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条两厘米宽的薄带,只有边缘那一毫米不到的区域,形成了我们想要的结构。这意味着,你这份样品的非晶形成率,可能连10%都不到。剩下超过90%的部分,都是我们不想要的晶体。你告诉我,这样的样品,能叫合格吗?”

陈默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重锤,敲在林浩那颗刚刚因为成功而极度膨胀的心上。

他哑口无言。

他之前所有的兴奋,都只集中在“有没有”非晶这个问题上。他成功地从一堆沙子里,筛出了一粒金子,便激动地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找到了金矿。而陈默,却冷酷地指出了一个他从未考虑过的、更本质的问题——这片“金矿”的含金量,低到几乎没有开采价值。

“我们做材料,不是为了在显微镜下寻找一个漂亮的、可以**文的‘艺术品’。”陈默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我们的目标,是制备出性能稳定、可重复、并且具备应用潜力的‘产品’。一个合格的非晶样品,它的xRd图谱,应该是无论你从中间取样,还是从边缘取样,都呈现出几乎一致的‘馒头峰’。这,才叫‘块体非晶形成能力’,也是这个领域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他把那条脆弱的金属带放在桌上,用镊子轻轻一敲,它就碎成了几片。

“你现在得到的,充其量,只是在晶体基底上的一层‘非晶皮肤’。这样的东西,除了能帮你写一篇自欺欺人的小论文,没有任何意义。”

自欺欺人……

这四个字,像一把烧红的烙铁,深深地烙在了林浩的心上。他感觉自己的脸颊火辣辣地疼,比在食堂被张远当众羞辱还要难堪。因为张远的嘲讽,他可以归咎于对方的傲慢;而陈默的批评,却让他无力反驳,因为每一个字,都戳中了他科研思维里最浅薄、最功利的那一面。

他只想着“成功”,却从未想过“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实验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剩下真空泵低沉的嗡嗡声,像是对他无声的嘲笑。

林浩低着头,看着自己那份实验记录本。上面详细地记录了他九次失败的配方和参数。他一直以为自己缺的是运气,但现在他明白了,他缺的,是像陈默这样,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刻的科学洞察力。

不知过了多久,陈默的声音再次响起。

“把你的实验记录拿给我看看。”

林浩默默地把本子递了过去。他感觉自己像一个交白卷的学生,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陈默接过本子,一页一页,看得非常仔细。他看得越久,林浩的心就越沉。

终于,陈默的目光,停留在了第九次,也就是今天这次失败的实验记录上。

“你这次的配方,在锆(Zr)的基础上,加入了钇(Y)元素?”陈默突然问道。

“是的,”林浩有气无力地回答,“我看到有篇文献说,钇的原子半径比较大,可以扰乱晶格,有助于形成非晶。”

“思路是对的。”陈默点点头,然后又指着记录本上的另一个参数,“但你这次甩带的铜辊转速,为什么从之前的每分钟三千转,降到了两千五百转?”

“因为……因为我看到有篇报道说,适当降低冷却速度,反而能给原子足够的时间去形成更稳定的非晶结构……”林浩的声音越来越小,因为他知道,这又是一个他从文献里“抄”来的、一知半解的观点。

陈默听完,没有像之前那样直接否定他。他走到那面巨大的白板前,拿起笔,一边画,一边说:

“你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把两个不同体系的结论,生硬地嫁接在了一起。”

他在白板上画了两个简化的原子堆积模型。

“钇的原子半径确实大,它的作用,像是在一群身高一米八的人群里,塞进了一个两米高的巨人。这个‘巨人’会让所有人都站不舒服,队伍就乱了,不容易排成整齐的队列(晶体)。这是热力学上的优势,你的思路没错。”

“但是,”他话锋一转,在另一个模型上画了个叉,“你降低冷却速度的那个结论,适用于那些本身原子间作用力就很复杂的体系。而我们这个以锆为基底的体系,原子间的‘亲和力’很强,它们天生就想‘抱团’形成稳定的晶体。你给它们更多的时间,等于是在给这些想‘排队’的人创造机会。一个想让队伍变乱,一个想让队伍变整齐,你把这两个矛盾的操作放在一起,结果就是……”

他指了指桌上那条碎裂的金属带。

“热力学上的一点点优势,完全被动力学上的劣势抵消了。所以,你的样品,只有在冷却速度最极端、最快的边缘,才勉强形成了那么一点点非晶‘皮肤’。”

陈默的讲解,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林浩脑子里那扇紧锁的大门。他之前那些模糊的、孤立的知识点,在这一刻被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串联了起来。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失败的根源。

“那……那我应该怎么做?”林浩抬起头,眼神里重新燃起了一丝光亮。

陈默看着他,嘴角似乎露出了一丝微不可察的笑意。他要的,就是一个在被彻底击溃后,还能主动提出“怎么办”的学生。

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在白板上,写下了一个数字:

“1.01”

“什么意思?”林浩不解。

“这是你下一次,也是你最后一次实验,铜辊的转速,要比你之前最高的速度,再提高1%。”陈默说。

“提高1%?”林浩愣住了,“可是……设备说明书上说,三千转已经是它的极限安全转速了……”

“那是说明书上的‘安全值’,不是它的‘物理极限’。”陈默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疯狂和自信,“我算过,这台被你修好的炉子,它的电机冗余,至少还能再压榨出5%的性能。提高1%,在安全范围内。”

他看着林浩,一字一句地说道:

“既然热力学上的优势不够,那我们就用最极致的、最野蛮的动力学手段,去扼杀所有晶体成核的机会。用你那第九次的配方,配合这1.01倍的转速。去吧,这是你最后的机会。”

林浩看着白板上那个小小的“1.01”,又看了看陈默那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感觉自己的血液也跟着沸腾了起来。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实验参数的调整。

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在认清了99%的虚假和失败后,依然要去追求那1%的、更真实的、更极致的成功的态度。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接下了这个疯狂而又充满希望的挑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