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 > 第4章 咸鱼的第一要义——善用工具

回到宿舍,林浩将那三篇“天书”工工整整地摆在书桌上,摆出了一个类似“品”字的阵型,仿佛这不是三篇论文,而是三位需要他焚香祷告、虔诚供奉的大神。

他先是泡了一杯浓茶,洗了一把脸,做足了心理建设,然后才庄重地坐下,点开了那篇被陈默称为“相对基础”的硕士论文。

一个小时后,宿舍里响起了林浩压抑的、痛苦的呻吟。

这篇所谓的“基础”论文,在他看来,和“天书”的区别,大概就是《山海经》和《克苏鲁神话》的区别——反正都看不懂,但后者听起来更吓人一点。

他感觉自己的大脑像一个内存只有256mb的老旧电脑,试图强行运行一款需要32Gb内存的3A大作。结果就是,cpU占用率100%,风扇狂转,屏幕卡顿,随时都有蓝屏死机的风险。

就在他快要放弃,准备实践“从入门到放弃”这门高深哲学的时候,他的室友,徐涛,哼着小曲回来了。

“哟,浩子,还在跟论文死磕呢?”徐涛一屁股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熟练地打开电脑,屏幕上瞬间跳出了一堆花花绿绿的代码窗口。

“别提了,”林浩有气无力地指着屏幕,“我感觉我不是在读论文,我是在进行一种新型的、名为‘知识’的酷刑。”

“嗨,多大点事儿。”徐涛转过椅子,一副“老司机”要传道授业的架势,“我跟你说,读博第一课,不是学知识,是学方法。你还在用肉眼硬看?那叫石器时代的工作模式。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人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林浩眼前一亮,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当然!”徐涛得意地敲了敲键盘,调出一个网页,“看见没?‘paperGpt’,专为科研狗打造的论文阅读神器。把pdF拖进去,它能一分钟给你生成一份摘要,提炼核心观点,甚至还能帮你解释里面的专业术语。虽然偶尔会胡说八道,但帮你理清思路,绝对够用。”

接着,他又展示了好几个网站,什么“deepL翻译”、“Grammarly语法润色”、“Sci-hub文献下载”,看得林浩眼花缭乱,仿佛一个原始人第一次看到了打火机。

“记住我的话,兄弟,”徐涛语重心长地拍了拍林浩的肩膀,传授着他的“摸鱼”心法第一条,“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困难,相信自己能毕业;但在战术上,我们要善用一切能偷懒的工具。能让机器干的活,绝不自己动手。这不叫懒,这叫‘优化科研流程’。”

林浩听得连连点头,感觉自己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突然觉得,自己那颗想当咸鱼的心,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缺少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工具!

正聊着,林浩的手机响了,是张远师兄发来的群通知:“@全体新生,各位的工位已经分配完毕,请到b栋702大教研室找我认领自己的位置,尽快将电脑等个人物品搬过来。”

“走,浩子,分地盘去了!”徐涛兴奋地站起来。

“你也去?你不是计算机学院的吗?”

“我们学院地方紧张,导师跟你们李教授关系好,给我们借了几个工位。再说,不同学科交叉碰撞,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嘛!”徐涛说得冠冕堂皇。

两人来到b栋七楼。整个楼层有好几个挂着不同牌子的教研室,比如“701-催化材料组”、“703-计算材料模拟组”,而“702”的门牌上,则挂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室”。这显然是李瑞阳教授的主场。

一推开702的门,一股混合着咖啡香和键盘敲击声的热浪扑面而来。这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开间,约莫能容纳四五十个工位,几乎坐满了人。讨论声、仪器风扇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教研室里似乎有无形的“势力范围”。最里面靠窗、采光最好的一片区域,显然是“核心区”,坐的都是李瑞阳教授团队的学生。苏晓月就在其中,她的桌面上摆着双显示器,各种书籍和文件摆放得井井有条,显得非常专业。而靠近门口的一些位置,则坐着一些其他组的学生,包括徐涛的几个同门,他们正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

张远师兄正拿着一张座位表,像个工头一样在指挥。他看到林浩,脸上没什么表情,直接用笔在座位表的一个角落画了个圈。

“林浩,你的位置在那儿。”

林浩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心里凉了半截。那个位置,在整个教研室最深处、最不起眼的角落,紧挨着一排顶天立地的铁皮文件柜,旁边就是嗡嗡作响的中央空调服务器,头顶的灯管还坏了一根,一闪一闪的,光线昏暗,看起来就像是被硬塞进来的“加座”。

而徐涛,则被分在了他同门旁边,一个相对中心、热闹的位置。

“行吧,‘天选之子’的待遇就是不一样。”林浩自嘲地笑了笑,抱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几本书,默默地走向了自己的“领地”。那个角落仿佛自成一界,与不远处主流团队的热烈讨论氛围格格不-入。

搬来电脑,布置好工位后,林浩的“文献综述”现代化攻坚战,就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里,正式打响了。

他先把三篇论文一股脑地扔进了“paperGpt”。几分钟后,三份条理清晰的中文摘要和观点提炼就生成了。他再把这些摘要复制到文档里,开始进行他的“拼凑”大业。

他决定先从背景介绍写起。他把第一篇论文的引言扔进翻译软件,得到了一段读起来狗屁不通的中文。比如,原文的“this work shed new light on the field”,被精准地翻译成了“这项工作把新的灯棚扔在了地上”。

林浩哭笑不得,只能一边对照着原文,一边发挥自己高考语文130分的功力,对这些机翻文字进行“人工润色”。他感觉自己不像在写综述,更像是在做考古文物的修复工作。

接下来是核心部分。他需要阐述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他把第二篇论文里的内容和第三篇硕士论文里的内容打散,像洗牌一样重新组合。他觉得自己的逻辑很清晰:先把A的优点和b的优点放一起,显得前景一片光明;再把A的缺点和b的缺点放一起,显得挑战十分严峻。这样一来一回,充满了辩证法的哲学光辉。

最难的是图表。陈默要求他自己画图,但他连画图软件都没用过。于是,他再次发挥了“野路子”智慧。他把论文里的图表截图下来,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一点一点地“描”。至于坐标轴上的字,他就用文本框打上去。虽然字体和原图略有差异,线条也有些歪歪扭扭,但乍一看,倒也像模像样。

为了让自己的报告显得更有“深度”,他甚至胆大包天地自己“创造”了一张对比图。他把A论文里合金A的强度和b论文里合金b的韧性,画在了同一张图里,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结合A的高强度和b的高韧性!

他为自己的这个“创见”激动不已,感觉自己已经触摸到了科研的本质——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就这样,林浩奋战了整整五天。他每天坐在自己那个昏暗的角落里,听着不远处主流团队的热烈讨论,闻着身边服务器散发出的热风,勤勤恳恳地“创作”。他虽然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在投机取巧,但内心深处,他还是希望能把这份“作业”做得漂亮一点,至少,不能让那个看起来很厉害的导师觉得自己是个纯粹的笨蛋。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他想当一条咸鱼,但又是一条有那么点“偶像包袱”的咸-鱼。

第六天晚上,当他终于把五千多字的报告敲完,并且配上了七八张自己“手绘”的精美图表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完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

他通读了一遍,感觉非常满意。文章结构完整,引经据典,图文并茂,中英文献结合,充满了国际视野和前瞻性思考。除了里面那些核心内容他自己也不是很懂之外,堪称完美。

“涛哥,快来我这儿,帮我看看,我这篇综述,能不能评个‘江北大学年度最佳新人报告’?”林浩得意地冲不远处的徐涛招了招手。

徐涛溜达过来,在他那个狭小的位置上探头看了一会儿,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靠,浩子,你这是下了血本了啊!这格式,这排版,这图表……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哪个顶刊的编辑呢。就你这态度,当咸鱼都屈才了,你应该去竞选学生会主席!”

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林浩的信心彻底爆棚。他将文档郑重地命名为“关于高熵合金研究进展的综述报告-林浩”,然后点击了发送,邮件收件人是陈默。

做完这一切,他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仪式,光荣地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他心安理得地靠在椅子上,准备晚上和徐涛去搓一顿烧烤。

至于这份报告的内在质量……管他呢!咸鱼的第一要义,就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