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压得京城喘不过气。
林断鸿策马疾驰二十七日夜,人未歇,马已倒。
他在城郊泥泞中滚落鞍鞯,怀中陶罐却始终护在胸前,未曾沾尘。
接应之人颤抖着掀开封泥,一股浓烈而熟悉的咸香扑面而来——那是北境风沙腌透的豆粒,在岁月里缓慢发酵出的魂魄之味。
“此味出自烽燧村,谢承远妻柳氏手作。”
九个字,像九根钉子,狠狠楔进听者心头。
消息如野火燎原,一夜之间烧遍坊巷。
苏晚晴亲自开坛,将那罐酱分装百瓶,每一瓶都附上亲笔文书:“尝此酱者,若忆起故人,请于灯下低语其名。”她命说书人夹在段子里传唱,游方郎中背着药箱走街串户,悄然递出一小碟酱菜,换回一句名字、一段往事。
有人咬下第一口,猛然怔住,继而伏地痛哭:“这咸……是她腌的冬酱啊!我媳妇说等我回来就开坛,可我回家时,坛子空了,人也没了……”
短短三日,“忆魂酱”不再是食物,成了百姓心中对抗遗忘的图腾。
家家户户厨房里摆上一碟,孩童不懂事偷舔一口,辣得直跳脚,母亲却不责骂,只轻声说:“忍得住这个咸,才记得住那个人。”
而在农信坊最深处的密室,烛火幽微,谢云书盘膝而坐,指尖轻颤。
他面前铺展着一幅长达七尺的绢图,墨线纵横,脉络分明,正是失传已久的《银针十三诀》全图。
苏晚晴守在一旁,手中捧着一方玉匣,内藏十二枚古制银针,针身泛青,似有血纹隐现。
“按你之前所感,战魂脉的节律应在申时三刻与寅时初交汇。”她低声提醒,目光紧锁他苍白的脸。
谢云书点头,深吸一口气,右手缓缓抬起。
指锋轻点空中,十二枚银针竟无风自起,凌空悬浮,逐一排列成北斗之形,与他体内经络隐隐共鸣。
嗡——
一声几不可闻的震颤在密室中荡开,仿佛天地间某根断弦被重新拨动。
就在此时,门扉无声开启。
黑袍覆体的莫问缓步而入,双目如渊,凝视那组银针良久,忽然叹道:“你以为这是武功?不,这不是控针术,而是‘缝脉术’。”
他声音低沉,却字字如锤:“昔年谢家先祖见北舆军将士战死后残魂不散,怨气冲天,遂以银针为引,将万千意志织入血脉传承,代代相承。你们谢家不是得了功法,是背负了整支军团的记忆与执念。”
谢云书瞳孔骤缩,喉头一甜,几乎呕血。
原来每次施针时那种撕裂神识的痛楚,并非走火入魔,而是他在替三百七十六个亡魂承担他们的记忆重量。
“你在缝合的,从来不是经络。”莫问盯着他,一字一顿,“是你谢家断掉的山河。”
谢云书闭目,冷汗涔涔而下。
脑海中浮现出幼时母亲临终前握着他手的画面:“云书,你要活着……替他们说话。”
原来那一句嘱托,重如千钧。
与此同时,苏晚晴已在城东绣坊发起“千人共绣”行动。
三百七十六名遗属齐聚,每人手持一根浸过特制药液的红线,共同绣制一面丈六巨幡——忠魂幡。
雷夯率鼓队列阵于外,鼓点不再狂烈,反而极缓,契合着绣娘们呼吸的节奏。
一针,一下鼓;一线,一声息。
当春风拂过幡面,阳光洒落,奇迹发生了——那些看似普通的红线上,因体温与光线作用,竟逐一显影出阵亡将士的名字!
“李大牛,阵于狼脊坡!”
“周文秀,殁于雪夜断桥!”
“赵铁柱,死守烽台至最后一人!”
名字浮现之际,围观百姓无不伸手轻触幡面,仿佛触到了那段被皇权抹去的历史温度。
有个老妇跪倒在“王青山”三字前,喃喃道:“我家青山最爱吃酸豆角……你说,他现在能闻到那坛酱的味道吗?”
无人回答,唯有鼓声低回,如大地心跳。
这一夜,京城无眠。
而在所有喧嚣之外,谢云书独自立于密室窗前,望着远处贫民窟方向那片破败庙宇的轮廓,久久未动。
他缓缓摊开手掌,一枚银针静静躺在掌心,针尖微颤,似有所感。
下一瞬,他抬步而出,身影没入夜色。
身后,苏晚晴望着他离去的方向,眉心微蹙,忽觉心头一悸,仿佛有什么即将发生——不可逆转,亦无法阻止。
夜风裹着湿意,穿行于城南贫民窟的断壁残垣之间。
破庙门前那块塌了半边的石阶上,谢云书独自立着,衣袍单薄,身形清瘦如剪影。
他手中紧握的那枚银针,在月光下泛着幽青的冷光,仿佛不是金属所铸,而是从岁月深处抽出的一根骨。
他没有说话,只是缓缓抬起手,指尖微颤,却无比坚定地将第一枚银针刺入庙门左侧的斑驳土墙——正对当年北境战报传至京城时,第一个跪地哭嚎的军属家门口方向。
“安魂引络阵”,始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