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 第63章 纸鸢传火,燎原有声

夜风穿廊,吹得檐下铜铃轻响,如警钟余音。

苏晚晴立于工坊高台,手中一卷明黄绢布迎风展开,字迹遒劲,墨香未散。

她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有远道而来的匠人、有捧着陶罐的村妇、有衣衫褴褛却眼神灼亮的年轻女子。

她们手里攥着的,不是乞讨的碗,而是自己亲手酿的酒、腌的菜、焙的茶。

“我宣布,”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寒风,稳稳落进每个人的耳朵里,“即日起,举办‘天下味道巡展’!凡曾习云书记技艺者,皆可携作品赴临安参展。优胜之作,录入‘民间技艺录’,由工坊保荐至六部备案,授名匠之誉!”

人群先是死寂,继而爆发出震天欢呼。

有人当场跪地叩首,老泪纵横;有人高举陶瓮,嘶声喊出名字:“我阿娘用这法子腌了一辈子酱菜,活到死都没人叫她一声‘师傅’!”

苏晚晴眼底微热,却未动容。

她知道,这一声“师傅”,不只是尊称,是尊严,是打破千年桎梏的一记重锤。

她特意划出“女子专展区”,不设门槛,不论出身,只看手艺。

短短半月,三十七州县申报纷至沓来。

粗陶坛子里装的是辣酱、泡菜、果脯、发酵乳酪,甚至还有用野藤花蜜与米曲酿成的“山露酒”。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是一个曾被踩进泥里的女人,靠着一点口耳相传的技艺,撑起一家温饱。

她在展册扉页亲笔题字:“手有技艺,身不依人。”

这句话,像一把火,悄悄烧进了千家万户的灶台边。

连宫中采办太监都派了心腹小宦官,乔装成药童混进展区,偷偷拓印配方。

据说那小宦官回去时怀里揣着一包梅子酵素粉,颤声道:“娘娘近来脾胃不和,若此物真能调理……怕是要惊动御膳房了。”

消息传回杏花村,谢云书正在灯下擦拭一把短刃,闻言抬眸,唇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

他没说话,只是提笔在纸上画了几道曲线,又撕下一页旧账本背面,写下一串古怪符号,交给了飞鹞子。

“明日开始,训练十名孤儿,夜间放纸鸢。”他语气温淡,仿佛在说今日该添炭火,“纸鸢涂蜡,防雨雪;油布卷藏于竹骨中,飞越城楼后自行脱落,落点为临安城东三家报馆墙头、两座书院牌坊下。”

飞鹞子皱眉:“万一被守军射下来?”

“不会。”谢云书垂眸,指尖轻轻摩挲刀刃,“他们只会当是孩童嬉戏。而这世上,最不怕死的,从来都是无名之人。”

三日后,第一只纸鸢乘北风南下,悄然掠过临安城墙。

次日清晨,某开明报馆杂役扫地时,发现墙头卡着一截断翅,拆开一看,竟是半幅《酿造全图解》,其上标注细致到每日菌丝生长形态,末尾还附一句:“此技开源,非为私利,乃为万家烟火。”

轰动悄然蔓延。

更有一幅《百女共酿图》流传甚广:画中百名女子列队于田垄间,肩挑曲料,手扶酒甑,背景是苏晚晴站在高台揭坛的剪影。

题字苍劲有力:“一人之力有限,众人之火不熄。”

士林震动,书院学子争相传阅;市井百姓议论纷纷,酒肆茶楼皆以此为谈资。

有人说这是妖言惑众,也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民胞物与”。

与此同时,阿兰带着七名女卫,趁夜突袭徐文远设在漕河支流的一处私卡。

那地方名义上查走私盐,实则专盯贩售“共春酿”仿品的小户商贩。

她们破门而入时,正撞见税吏将一名卖酒寡妇的整担陶坛砸碎在地,酒液混着泥浆横流。

账册就藏在夹墙铁盒里。

阿兰翻完,脸色铁青。

上面清楚记录着:“技术厘金”按销售额三成抽取,上缴者可获“裴府认证”,不受稽查;拒不缴纳者,轻则罚没货物,重则“意外溺亡”。

她没带回账本原件,而是将其内容拆解成二十篇短文,每篇聚焦一人一事,交给《桃递快报》主编,冷声道:“一天登一篇,标题要狠,字字见血。”

第一篇刊出当晚,临安全城哗然。

《第三十七个被逼跳河的酿酒妇》——配图是一双泡胀的手仍紧紧抓着破碎的陶片,文中写道:“她说,孩子等钱买药,她不能死……但她还是死了。”

第二天,《孩子病了,她卖酒换药却被罚光》——一位母亲抱着昏睡幼儿跪在官差面前磕头求饶的照片登上报头。

愤怒像野火,在沉默的原野上无声蔓延。

北方三县接连爆发骚乱,小贩集体罢市,村民围堵税所,有人高喊:“我们不要保护费!我们要‘守正’!”

京城紫宸殿外,裴仲安接到密报时,手中茶盏“啪”地摔在地上。

而此时,杏花村深处,谢云书静静望着墙上新增的一张舆图,指尖缓缓移向临安港口方向。

苏晚晴推门进来,肩头落着雪花,眼中却燃着火光。

“下一步呢?”她问。

谢云书抬眼,烛光映着他深不见底的眸子。

“让他们看看,”他低声道,“什么叫——万船齐发前的寂静。”北风卷雪,破晓前的江岸一片肃杀。

三十艘货船静静停泊在临安漕港,黑压压如铁阵列阵。

晨雾未散,船帆却已高扬——素白棉布上,朱砂书就的“守正”二字赫然醒目,笔锋凌厉,仿佛劈开混沌天地的一道惊雷。

每艘船甲板中央,皆立着一口红漆封坛,泥印完整,贴有工坊骑缝签条,坛身标注编号、启航日期与随行学徒姓名。

围观百姓踮脚张望,议论声如潮水起伏。

“真敢运?这酒不是被官府定为‘妖酿’么?”

“你懂什么!柳掌柜打通了漕帮七舵,连水师巡检都换了眼生的差役。听说今晚子时齐发,一口气南下三州、北抵两淮!”

人群之中,柳掌柜一袭灰袍,袖手而立,目光扫过各船信号旗位,唇角微紧。

他手中握着一份密报:裴府昨夜急调私兵沿河布防,意图半路截船扣货。

但他等的就是这一刻——越是打压,越要光明正大。

“放信号。”他低声道。

一声铜哨划破长空,三十六枚焰火同时升腾,在灰白天幕炸出赤色“正”字。

三十艘船同时拔锚,桨动如龙脊翻浪,浩浩荡荡驶入主航道。

每一艘船上,都有年轻学徒捧册记录:“辰时三刻,气温三度,坛表微凝露,菌丝纹稳定……”

消息一日内传遍八百里水道。

首船抵扬州当日,码头万人空巷。

当地酒商联合老郎中当场开封盲测,取样送医馆煎煮查验。

半个时辰后,须发皆白的济仁堂首座提笔落文:“此酒经九曲双酵、低温慢成,性温而不燥,久饮可助脾运化,祛湿通络。若配药引,甚至可代酒醪入方。”

文书一出,抢购者踏破门槛。

更有人发现,那些随船记录的温湿度日志竟成了“发酵宝典”,各地小作坊照法试制,成功率陡增七成。

民间悄然流传一句话:“苏娘子不藏技,谢先生不动声色,一个授人以鱼,一个授人以渔。”

而在京城,钦差大臣捧着江南实地勘验奏折步入紫宸殿时,裴仲安脸色铁青。

“万余妇女凭技艺立身,月入逾贯者三千七百户;地方新增商税三成二;‘共春酿’沿途无一例中毒……反救活六名寒疾患儿。”

他想扣本,可圣意难违——早朝之上,御史冯清远突然出列,手持《桃递快报》,朗声诵读:“百姓之味,不在珍馐鼎食,而在灶火之间;教化之基,不靠刑律威吓,而在一人能立、百家可兴……此谓‘手艺即脊梁’!”

满殿哗然。

皇帝抚须静听,眸光渐亮,末了只问一句:“这苏晚晴,是何出身?”

退朝铃响,内侍匆匆出宫,低声传话:“陛下问,那‘守正酿’,可还有剩?”

消息飞鸽传至杏花村时,谢云书正倚窗读书,闻言抬眼,烛火映着他清瘦侧脸。

他轻轻吹熄灯芯,屋内陷入黑暗,唯余窗外雪光微亮。

“风,已经刮进宫墙了。”

他指尖轻叩桌面,三长两短。

远处山林,飞鹞子收信展纸,眼中精光一闪——

总号令下:永安坊,准备接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