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 第56章 贡礼进京,暗流涌动

州府的晨钟刚响,杏花村口已列队肃立。

一队差役身着青灰官袍,腰佩铜牌,护在两辆朱漆马车两侧。

车厢严实封闭,唯有插于辕头的杏黄小旗迎风猎猎,上书“贡品专驿”四个墨字,笔锋凌厉如刀刻。

车轮下垫着新砍的松木板,以防颠簸震损坛中琼浆——那是云书记酒坊头一批送往京城的“云书醉”与“共春酿”,每一滴都凝着苏晚晴半年心血。

她站在道旁石阶上,一身靛蓝粗布裙,发髻用一根竹簪挽起,未施脂粉,却自有凛然之气。

手中捧着一方红绸包裹的陶坛,正是她昨夜亲手封泥、加盖火漆的那一坛“甲等特供”。

坛身烙印清晰,火漆鲜红如血,像一颗不肯低头的心脏。

“苏娘子。”宋主簿走上前来,声音压得极低,“这酒送去的不只是味,更是命脉。京中御酒监历来排外,太常寺那些老学究,最恨民间‘僭越礼制’。你这一坛酒若被挑出半点瑕疵,便不只是退返那么简单。”

苏晚晴没答话,只是缓缓蹲下身,将那坛酒轻轻放入车内预留的稻草槽中。

动作轻柔,仿佛安放一个婴儿的摇篮。

她取出一张薄宣,上面密密麻麻写满蝇头小楷——《酿造纪要》。

从曲种培育、水源选取、发酵时长到窖藏温湿,一字不漏。

她将纸卷入竹筒,再以丝线缠牢,最后贴上火漆封签,郑重置于酒坛之侧。

“我不是要他们赏识。”她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穿透寒风,“我是告诉他们:此味有源,非窃非仿,非侥幸所得。我们不是偷了天上的酒方,是我们一锄一犁、一缸一灶,亲手酿出来的。”

宋主簿怔了怔,随即苦笑:“你这话,怕是要刺痛不少人的眼睛。”

车队启行,马蹄踏碎霜地,尘烟裹着冷雾升腾而起。

苏晚晴伫立原地,目光追随着那抹杏黄远去,直到化作天边一点微光。

她的手攥紧了袖中的火漆印模——那上面刻着“云书”二字,是谢云书亲手所制。

夜里,酒坊后院禁地母曲室灯火未熄。

陈酒鬼拄着拐杖,小蝶捧着账册,两人屏息而立。

谢云书坐在案前,依旧蒙着灰布,指尖轻敲桌面,节奏沉稳得不像病弱之人。

“自今日起,母曲室实行双钥制。”他声音冷峻,“钥匙分由苏晚晴与我各执其一,缺一不可开启。凡外运贡品所用陶瓮,一律换为新批暗纹款,底刻专属编号,三日后启用。”

小蝶忍不住问:“公子,真会有人敢调包?”

“赵元禄已不足惧。”谢云书冷笑,“但他背后那位,可还在工部坐堂。一坛酒若在京中‘意外’变质,朝廷一句‘乡野粗制’,便可令‘杏花贡礼’名存实亡。毁人根基,何须刀剑?”

陈酒鬼重重顿拐:“老夫这辈子只信两样东西:一是曲魂,二是良心。谁敢动我的母曲,我就让他尝尝什么叫‘醉生梦死’!”

谢云书微微颔首,忽而抬手,解下腰间一枚铜牌,轻轻推至案心。

那牌面斑驳,隐约可见半枚残月纹。

“他们在查评定流程?”他低语,“那就查。查到最后,只会发现一件事——我们比任何人都更守规矩。”

三日后,临安快马传讯。

贡酒顺利通过太常寺初验,御膳房试饮后批语:“清而不薄,香而不艳,回甘绵长,堪入冬宴备选。”消息传来,全坊欢腾。

可紧接着,户部一位主事突上奏折,言辞犀利:“村野女子私设酒坊,竟得贡籍,恐坏礼制纲常。请彻查州府评定是否徇私舞弊,以防寒门僭越,动摇国本。”

阿兰听闻当场拍案而起,掌风震翻茶盏:“他们不敢在味道上赢我们,就拿身份压人!我们酿的是酒,又不是龙袍!”

苏晚晴却静静坐在窗前,手中摩挲着那份快报抄录,眼神清明如水。

“这不是打压。”她缓缓道,“是试探。他们在看我会不会慌,会不会求饶,会不会连夜烧了酒坊去叩头认罪。”

她抬眸望向庭院深处。

谢云书正倚门而立,青衫落雪,身形瘦削,却如松柏挺拔。

他虽不见世间光,却似早已洞穿千里之外的棋局。

“他们会继续查。”他说,“但查得越深,就越会发现——这坛酒,从第一粒米开始,就没有一步走错。”

苏晚晴忽然起身,走向书房。

研墨,铺纸,提笔。

她不写诉状,不递折子,而是唤来桃递快报的老信使,将一封未署名的长信交到他手中。

“七日后,登在头版。”她说。

信封上仅一行小字:

《致天下食者书》第54章 百姓之味,天下共酿

《桃递快报》头版刊出那日,恰逢元宵灯市开街。

一纸《致天下食者书》如星火坠油锅,瞬间燎原。

“百名女子,赤足踩曲;千次翻晒,始得一瓮。此酒非天赐,乃人功。共春酿者,非贵胄专享之物,实为百姓之手酿百姓之味。”

字字如锤,敲在千万人的心上。

茶楼酒肆间,说书人拍案而起:“诸位可曾听过?一个村妇,不靠夫家、不依权门,凭一双手艺,把酒酿进了京城贡礼!如今她还说——每卖一坛酒,便提一文钱,建女子农学堂!”

台下哗然,有老农抚须落泪:“我闺女若早生十年,何至于一辈子困在灶台与田埂之间?”

也有年轻妇人攥紧手中铜板,当场凑钱:“我们也要集资,托驿使带信去杏花村,就说江南三百六十八位姐妹,愿为‘共春’联名请命!”

消息如雪崩南下,短短七日,三十六州府传来回响。

不止是穷乡僻壤的农妇,连扬州绣坊的绣娘、湖州丝行的账房娘子,都纷纷寄来手书:

“愿以针线代笔墨,以丝绢作奏章——请朝廷明示:技艺立身,是否也容女子执坛掌勺?”

朝野震动。

工部尚书怒斥“妇人干政”,可民间声浪滔天,竟连一向保守的江南学政都悄然传话:“此风不可遏,只可导。”

更有人暗中揣测:这哪是一封公开信?

分明是一场无声的起义——不用刀枪,只用一碗酒、一支笔、一颗不甘被压的心。

而这一切的源头,仍静卧在杏花村深处。

夜已深,残雪覆瓦,寒风穿廊。

谢云书独登酒坊最高处的观曲阁,手中密报展开,墨迹未干。

京中某权臣府邸,连三日接见江南盐商——那人正是赵元禄远房表兄,素来把持漕运私盐,手段狠辣。

而此人前脚离京,后脚户部便抛出那道弹劾奏折……时间太巧,绝非偶然。

他指尖缓缓点在舆图之上,从江南一路划向洛阳、再北指京都,唇角浮起一丝冷意:“想用‘合规’二字堵死我们的路?好啊……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规矩。”

门轴轻响,苏晚晴披着厚绒斗篷进来,发梢凝着霜,手中托着一碗热姜汤。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放在案边,目光扫过密报一角,眉头微蹙,却未追问。

“你不怕吗?”她忽然开口,“一旦朝廷认定我们‘扰乱纲常’,不只是酒坊要毁,连那些签名支持我们的女人,都会被扣上‘结党妄言’的罪名。”

谢云书抬眸看她,烛光映着他清瘦的脸,眼底却燃着火:“怕?当然怕。可若因怕就不做,那这世间的路,永远只会留给有刀剑的人走。”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坚定:“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手里没有兵符印绶,可我们有百万人愿意喝一口‘共春酿’的嘴,有千千万万个想站起来的手。”

苏晚晴静静望着他。

这个曾经连走路都要扶墙的男人,此刻坐在雪夜里,像一座不动的山。

她忽然笑了,眼角微润:“你说风变了……那我们就再推一把。”

她走到窗前,推开半扇冰封的木格,任冷风灌入,“让这风吹进宫墙的时候,别说他们挡不住——连紫禁城的琉璃瓦,都要为之震颤。”

话音落下,远处驿马蹄声隐隐传来,似从千里之外奔袭而来。

仿佛已有命运的鼓点,在寂静雪夜里悄然擂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