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 第51章 她说要招徒,整个江南都来了人

清晨的雾还未散,杏花村口的老槐树下已挤满了人。

不是赶集,不是祭祖,而是为了一纸告示——贴在酒坊门侧、墨迹未干的《桃递快报》。

油印字清晰有力:“云书记酒坊,开坛授艺。不限男女,不论出身,只要识五谷、耐辛苦,皆可报名。首期百人,包食宿,免学费。”

短短一行字,像火种落进干柴堆,烧遍了江南八县。

消息传得比马快。

有人连夜翻山而来,草鞋磨破三双;有女子撕了夫家的婚书,带着包袱偷偷离家;更有那富户小姐坐软轿、带丫鬟,妆容精致地站在泥地里排队,仿佛来的是诗会雅集,而非酿酒作坊。

小蝶抱着登记簿在人群里穿梭,额角沁汗,声音嘶哑:“名字!籍贯!识不识字?有没有下过田?”她忽然顿住,盯着眼前这位“姑娘”——绫罗裹身,指甲染丹,连锄头都没摸过,却信誓旦旦说“自幼习农经”。

“你说你家住湖州南浔?”小蝶眯眼,“那我问你,早稻插秧几时动土?”

对方一愣:“这……自然是由家中长工安排。”

小蝶冷笑,笔尖重重划去她的名字:“下一个。”

这一幕被檐下的苏晚晴看在眼里。

她站在廊下,一身粗布短褐,袖口卷起,手里还攥着刚校准的温湿度计。

风吹起她鬓边碎发,露出一双清明冷静的眼。

她要招的不是附庸风雅的闲人,是能扛麻袋、踩曲池、守窖火的实干之才。

“夫人,真要全公开?”陈酒鬼拄着拐杖走来,眉头紧锁,“这可是咱们压箱底的手艺。”

苏晚晴望着场中黑压压的人头,轻笑:“他们想偷师?尽管来。多阶控酵法靠的不是秘方,是日复一日的观察与经验。一道温差错,整缸酒就酸了。”

她说这话时,目光不经意扫过院角。

谢云书倚着墙根站着,灰袍依旧,面色苍白如纸,指尖却悄然掐进掌心。

他知道她在赌。

赌人心易变,也赌技艺无法速成。

更赌这世间,终有人愿以真心换真知。

而这场赌局的第一关,便是辨曲。

百只陶瓮一字排开,横列于晒谷场上。

每瓮盖上编号,内盛不同发酵物:红曲菌丝微粉如霞,黄曲暗金似秋叶,黑曲深沉若夜土,败曲则泛白发霉,气味刺鼻。

考生围站四周,神情肃然。

夏荷亲自监考,手持竹尺,目光如刀:“不准开盖,不准触碰,仅凭嗅觉定生死。错三者,淘汰。”

一名书生昂首上前,连辨三瓮,干脆利落。围观者纷纷赞叹。

待到第四瓮前,他却迟疑了。

鼻翼微动,眉头轻皱,似在捕捉空气中一丝极淡的气息。

“你闻到了什么?”夏荷走近,声音不高,却压住了全场喧哗。

书生闭目,缓缓道:“像雨后竹林……湿气里透着清冽,还有点甜,像是新割的青草混着蜜水。”

众人哄笑:“哪有这种味儿?编故事呢吧!”

可夏荷眼神一亮。

她掀开一角盖布,轻轻扇出一缕气流,随即点头:“那是‘初萌酯香’,曲菌活化的第一征兆。你能闻出来——说明你天生灵鼻,悟性过人。”

她当众执笔,在名册上写下“优等”,朱砂圈点。

人群沸腾。

更多人闭眼深吸,试图捕捉那虚无缥缈的“雨后竹林”。

可大多数人只闻到酸腐、霉味、或毫无感觉。

这一关过后,百人只剩六十。

教学随即开启“分级授技”。

初级班学淘米、蒸粮、控火候,日日泡在蒸汽腾腾的灶房;中级班开始接触接种、翻醅,手上沾满黏腻曲汁;唯有高级班,才有资格远远站在母曲室外,隔着红布帘听夏荷讲解菌种培育的奥秘。

谢云书设计的“气味记忆训练法”更是严苛:蒙眼行走十步,凭嗅觉辨认百种样本——从新鲜麦芽到三年陈糟,从初发酵乳到枯败霉变。

有人中途崩溃大哭,也有人咬牙坚持,记满三大本笔记。

陈酒鬼看不过去,私下叹道:“从前师傅传艺,藏一手防徒弟,生怕饭碗被人抢了。如今你们倒好,敞开门教,不怕被人学去?”

苏晚晴正在检查一组学员的温控记录,头也不抬:“学得会流程,抄得了步骤,但学不会火候,抄不了人心。”

她顿了顿,抬眼望向远处群山起伏的轮廓,声音低却坚定:

“真正的技艺,不在纸上,而在手上的茧、眼里的光、心里的执着。他们可以带走方法,可带不走我们熬过的每一个夜,守过的每一炉火。”

夜深了,酒坊灯火仍明。

谢云书坐在偏屋,手中捏着一封密信残片——是昨夜截获的,来自徐家暗探,写着“已混入两名细作,目标窃取母曲配方”。

他冷笑,将纸投入烛火。

火焰跳动,映照他眸底寒光。

它是宣言,是反击,是把被权贵视为禁脔的技术,亲手交到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手中。

而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就在第七日清晨,小蝶匆匆跑来,声音颤抖:“夫人……北岭驿那边传来消息——杭州府尹的女儿,也来了。”半月如梭,转眼即逝。

杏花村的晒谷场上,早已被踩得平实发亮的黄土地上,一排百只粗陶大缸静静列阵,如同出征前的兵卒,静候号令。

晨光初透,雾气未散,百名学员已整装待发——他们衣衫虽旧,却洗得干净;脸上带着疲惫,眼中却燃着火光。

这些日子,他们踩过曲池、守过窖房、尝过三百种发酵液的酸甜苦辣,甚至有人因温控失误导致整批酒醅报废,在雨夜里跪在泥地里痛哭流涕,又被夏荷一声厉喝拉回灶台前重来。

这是最后一战。

苏晚晴立于高台之上,一身靛蓝布裙,袖口挽至肘间,手中无稿,目光扫过每一张脸。

她看见了那个曾被讥笑“连锄头都没摸过”的湖州小姐,如今掌心磨出了厚厚茧子;也看见了来自偏远山沟的哑女小满,靠着手语与笔记,竟成了中级班唯一能精准判断菌丝生长周期的人。

她深吸一口气,声音清越如钟:“今日合酿,不为争名,不为逐利。只为证明一件事——技艺从不应藏于深宅高阁,而应生于泥土,长于民心。”

鼓声三响,百人齐动。

淘米、蒸粮、摊晾、下曲……每一个环节都由不同小组协作完成,分工明确,动作流畅。

这是谢云书暗中设计的“流水授艺法”,将复杂工艺拆解成可复制模块,既保效率,又防外泄核心机密。

但真正让陈酒鬼频频点头的是——这群人之间,竟已有了默契如一人的“呼吸节奏”。

日影西斜,最后一道接种工序落下。

苏晚晴亲自封坛,朱砂笔在陶瓮肩部写下“共春酿·元年”五个大字,笔力沉稳,气势如虹。

她转身面对众人,朗声道:

“此酒,乃百人心血所凝。自即日起,凡售出一坛‘共春酿’,所得利润三成,尽数归入‘女子农学堂’基金。三年之内,我要让江南十县,皆有贫家女儿能识五谷、懂耕织、会酿造,不再仰人鼻息!”

话音落地,全场死寂,继而爆发出震天欢呼。

有姑娘泪流满面,跪地不起——她父亲昨日才逼她退婚去换一头牛;有个老农颤巍巍拄拐上前,哽咽道:“我孙女昨夜走了三十里山路,就为了让我替她问一句:能不能学完酿酒,回去教村里人做酱菜?”

苏晚晴一一扶起,目光坚定:“能!只要你想学,我们就教到底。”

消息随风而走,不过一夜,便传遍七州八府。

邻县县令夫人连夜遣婢女携十两纹银求通门路,愿以重金换取一个入学名额;更有那远在徽州的寡妇商会,联名送来五十石糯米,只求将来能让族中女子前来习艺。

而这一切,都被悄然记录在一份份加密密信之中,送往京城深处某些不见天日的厅堂。

当夜,万籁俱寂。

谢云书独自登上酒坊最高阁楼,月光洒落屋脊,宛如银霜铺地。

他凭栏而立,眸色幽深,仿佛能穿透重重夜幕,看见那些蠢蠢欲动的黑影正从四面八方逼近。

脚步轻响,苏晚晴端着一碗热粥走上楼来,放在案几上,热气袅袅升起。

“累了吧?”她问。

他摇头,指尖轻点远处山道:“你看,不只是人在来,风也在变。”

她顺着望去——只见蜿蜒官道上,火把连成星河,各色商队络绎不绝,旗帜猎猎飘扬。

有的写着“盐帮至”,有的绣着“茶马行”,更有甚者,旗角赫然绣着一个小小的“云书记”三字,如烙印般醒目。

她忽然笑了,眼角微润:“你说得对。百姓嘴里有了滋味,喉咙里就有了声音。”

风起楼头,酒旗翻飞,猎猎作响,似千军万马同饮一盏,共举一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