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16章 一群乌合之众!

宣旨太监读完圣旨后,笑吟吟地对左宗棠说道。

左宗棠从怀中取出一张银票,悄悄塞给对方,然后问道:

“多谢公公提醒,不知公公尊姓大名?”

小太监高兴地收下银票,用尖细的声音答道:

“小的名叫李莲英!”

“这左宗棠果然有些手段啊!”

听到情报人员传回的消息后,林文不由感慨了一声,将手中的情报递给了李秀成等人传阅。

“属下以前与左宗棠交手过几次,此人善于权衡局势,更擅长借力打力。”

“当年在江浙激战时,他就曾依靠洋人的常安军、常捷军和定胜军等精锐火器攻打太平军的城池。

洋人的火器威力巨大,凭借他们的帮助,太平军的城防脆弱得如同纸糊一般,根本无法坚守,被他逐一攻克。”

“我听说,这些洋人军队原本打算解散,但最后却被他保留了下来。

其中不少洋人士兵还加入了楚军,成为楚军的雇佣力量。”

这一消息颇为新鲜,林文也是第一次得知其中的内幕。

难怪左宗棠后来能平定西北叛乱,并从洋人手中收回天朝西南疆域。

原来他早在此时就与洋人建立了联系!

“这些洋人军队的战斗力如何?人数多不多?”

听到李秀成的话,一旁的洪仁玕不禁担忧地问道。

对于负责民政系统的洪仁玕而言,他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全取决于这场战役的结果。

因此,他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格外关注。

“洋人的人数并不多,总计大约1500人左右。”

李秀成略作思索后回答道。

“但他们的火炮极为犀利,不仅口径威力大,射程也远。

清军的火炮根本够不到的距离,他们却能轻松覆盖。

所以在过去的炮战中,太平军很难占到上风。”

说到这里,李秀成心中显然有些郁结。

早在1862年,他曾提议向东南方向转移,放弃易被围困的天京,将太平天国的战略重心移至东南。

为此,他还亲自率领部队攻打松江及江浙一带,试图拓宽防御纵深。

然而就在他拿下松江,准备南下进攻苏杭之际,湘军突然大举进犯,洪秀全接连下达数道命令,迫使他不得不回援天京。

无奈之下,李秀成只得终止南下攻势,率军返回天京。

然而,天京最终失守,东南地区苦心经营的疆土也被左宗棠逐一攻克。

这一结果使得太平军在失去天京后几乎无处可退,因而迅速走向覆灭。

假如当初洪秀全采纳了向东南扩展的战略建议,凭借江浙地区的富庶与人力支持,他们或许还能支撑数年,局势鹿死谁手也未可知。

“哼,几个洋人算得了什么?”

相比洪仁玕和李秀成等人对洋人的担忧,林文显然并未将对方视为威胁。

洋人又如何?

不过是枪炮略胜一筹罢了,他们依然是两肩扛头的凡人,难道真有三头六臂不成?

林文承认,洋人的武器确实优于太平军和清军,但那是基于低水平的标准而言。

若以汉军为基准,则他们的装备便显得不足挂齿。

例如,洋人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前装滑膛燧发枪,小部分为铜火帽枪。

这类枪械较清军的火绳枪、鸟枪等先进一代,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因此清军难以匹敌。

然而,与汉军所配备的后装雷酸盐底火击发枪相比,洋人的燧发枪却落后整整一代。

击发枪不仅灵敏度更高、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而且采用后装子弹,配有弹壳,无需每次射击后从枪口重新装填。

这大大提升了步枪的射速,显着增强了普通士兵的火力输出。

依靠这样的装备优势,洋人在与清军交战时能够轻松压制对手。

但若面对汉军,被压制的一方无疑将是他们自己。

唯一的隐忧或许是汉军新兵较多,实战经验不及这些洋人雇佣兵丰富。

至于火炮方面,双方差距更为悬殊。

洋人所用的火炮多为拿破仑三世发明的拿破仑炮,这是一种前装加农炮,口径约93毫米(12磅炮)。

这种火炮轻便灵活,威力适中,射程较远,可用作步兵伴随火力,是当前西方列强的主要野战火炮。

与清军的虎尊炮、红衣大炮及大将军炮相比,拿破仑炮确实更具优势。

但与汉军的后装火炮相比,其性能便相形见绌。

汉军的后装炮不仅射程更远、威力更强,还使用触发引信的榴弹,作战效能远超洋人装备。

这种炮弹与洋人所使用的定时引信炮弹相比,其爆炸反应更为迅捷。

它无需测量距离和时间,只要发射出去,除非掉入泥坑,否则基本都会立刻引爆。

而洋人的火炮虽也有开花弹,但缺乏触发引信。

他们的开花弹需要依靠士兵手动设定引信的时间,也就是根据距离裁剪后面导火线的长度。

然而,人工手动裁剪的精确度显然难以保证,尤其是在最初的几轮炮击中,想让炮弹落地即爆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炮弹落地后未能即时爆炸,附近的敌军士兵便会迅速逃离,届时即便炮弹爆炸了,也难以对敌人造成任何杀伤。

因此,洋人的火炮对于炮手尤其是观测手来说,操作难度极高。

相比之下,汉军这边炮手的操作难度就降低了不少!

考虑到己方在步枪和火炮上的显着优势,即便兵力仅为对方的四分之一左右,林文心中依然充满信心!

这一战必将载入史册,并且会让所有人感到震惊!

潮州府与漳州府交界的区域,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县城,名叫大埔县。

大埔县位于群山之间,西北侧有一条河,名为韩江,西南方向则有另一条河,名为梅江。

两条河流交汇之处形成一个类似十字路口的河口,那里有一个小镇,名叫三河镇。

这个人口不足2000人、被群山环抱的小镇,正是此次汉军与清军决战的战场。

8月15日,清军抵达龙岩。

三天之后,清军先锋进入永定县,在此期间,双方的斥候在永定周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由于汉军火器的优势,清军在斥候战中未占得任何便宜,持续一个星期的交火导致清军伤亡上百人,而汉军阵亡人数不到十人,双方伤亡比例接近10:1!

由于无法击溃汉军的斥候,清军的斥候无法有效侦察到汉军的动向。

不过,他们推测,汉军如此强烈的反应,调动这么多斥候阻拦侦察,这意味着汉军主力必定就在附近。

消息传至左宗棠处,他立即下令,派遣麾下大将刘锦棠率领一万人进攻大埔城,目的是争夺三河镇东侧的制高点,以掩护大军沿韩江河滩向南推进。

刘锦棠今年21岁,他十五岁从军,原为湘军的一员,后来被左宗棠看中,从湘军调出,随其共同创建楚军,成为左宗棠的重要助手。

此人智勇双全,接到命令后,迅速带兵绕过永定城,从南边的山区迂回进军,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大埔城的东侧。

倘若这场战斗的对手是太平军或者其他部队,刘锦棠的计策无疑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遗憾的是,汉军早已做好准备,在他发动进攻之前便从大埔城撤走了兵力。

刘锦棠费尽心力率领部队翻越崇山峻岭,忍受酷热、瘴气以及山林中虫蛇的侵扰,结果却发现大埔城内空无一人!若是换作寻常之人,恐怕早已怒不可遏,破口大骂了。

但刘锦棠却并未如此,相反,当他看到汉军主动放弃了大埔城并选择后退时,反而流露出了一丝赞许之情:“敌军还算明智,舍弃大埔城以避免被我军合围,进而减少损失,确实懂得权衡利弊。”

随即,他下令向主帅报告:“禀告大帅,大埔城已落入我军掌控,大军可以放心南下了!”

虽然未能击溃敌军主力,但成功占领大埔城对刘锦棠来说也算达成了任务目标。

凭借这一高地优势,他们可以从东侧为楚军主力提供掩护,确保行军途中不被敌人偷袭。

当刘锦棠派人送来的消息传到左宗棠耳中时,后者心中顿时放下一块大石。

“我原本以为粤省地方官员呈递的告急文书显示这支叛军非同小可,如今看来,他们与普通流寇并无二致。”

汉军未战先逃,这让左宗棠对其产生了一种轻蔑之感——一个不敢正面交锋的敌人,自然难以赢得他的尊重。

“大帅说得不错,”

一名年约四五十岁的中年文士开口附和道,“叛军虽攻占了不少两广城池,但这些地区本就驻军稀少,两广精锐大多调往北方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之战,剩下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罢了!”

“即便他们听闻贼患消息后紧急扩编军队,那些新招募的人也多半是毫无作战经验的农夫,与正规军相比,实力相差悬殊!”

这名文士继续说道,“因此,单凭叛军工占几座城池就断言其实力强大,显然有失偏颇。”

这位中年文士名为刘典,字伯敬,是左宗棠麾下的首席智囊,两人自湘军时期起便相识甚久。

“伯敬所言极是,”

左宗棠闻言一笑,“叛军在短时间内扩充至一万余人,这种扩张速度下,其士兵素质必然良莠不齐,火器装备短缺,训练时间不足,说到底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