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 第147章 平原作战新课题。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第147章 平原作战新课题。

作者:用户2618281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9 15:33:38

清晨的曙光透过临时指挥所的窗户,洒在铺满地图的木桌上。我,陈世根,独立第一旅的参谋长,站在桌旁,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桌上摊开的是一张崭新的冀鲁豫平原地图,那上面密密麻麻的村庄、道路、河流,以及一望无际的空白区域,象征着我们将要面对的全新挑战。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到这片广袤平原,不仅仅是地形的转变,更是战术思维的根本性变革。

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沉稳有力,是旅长傅水恒。他掀开门帘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锐利如鹰。紧随其后的是政委傅必元,他的表情一如既往的严肃,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似乎已经记录了不少想法。

“老陈,看你这眉头皱的,一宿没睡?”傅旅长走到桌边,拍了拍我的肩膀,声音里带着关切。

我苦笑了一下,指了指地图:“睡不踏实啊。旅长、政委,你们看这平原地区,无险可守,视野开阔。日军机械化部队可以长驱直入,我们的游击优势在这里大打折扣。如果还沿用山地那套战术,恐怕会吃大亏。”

傅必元政委点了点头,放下笔记本,双手按在地图上:“是啊,太行山我们可以依托山势,打伏击,搞迂回。但这里,一马平川,鬼子的骑兵和装甲车几个小时就能穿插到位。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应对之策,否则部队扩编后的第一个大仗就可能陷入被动。”

傅旅长没有立即说话,他绕着桌子踱了几步,目光在地图上扫视,最终停留在几个标注的村落上。“山区有山区的打法,平原有平原的活法。”他停下脚步,语气坚定,“我们不能等着鬼子来攻,要主动创造战场。地道战,村落战,这些传统手段需要现代化改造和强化训练。”

“地道战……”我沉吟道,“我们在山区也挖过一些地道,但规模小,主要是藏兵和储存物资。平原地区的地道,恐怕要更复杂,要能连通整个村庄,甚至多个村庄,具备机动、隐蔽、战斗、生活多重功能。这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而且需要老百姓的支持。”

“老百姓的支持是关键,”傅政委接过话头,“我们在太行山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军民鱼水情。到了平原,这点更不能丢。要让老百姓明白,挖地道、改造村落,不是为了我们独立旅,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家园。要把军事需求和群众利益紧密结合。”

傅旅长赞许地看了政委一眼:“政委说得对。这样,老陈,你立刻组织参谋处,拿出一份详细的平原作战战术构想草案,重点就是地道战和村落战的强化训练方案。我和政委分头行动,我去各团摸排情况,看看基层指战员有什么好点子;政委你去和地方党组织的同志沟通,争取群众支持,动员人力物力。”

“是!”我立正领命,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作为参谋长,战术方案的制定和训练的组织实施是我的核心职责。这次的任务,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复杂和紧迫。

接下来的几天,旅部参谋处灯火通明。我和几位作战参谋、侦察科长、工兵连长泡在一起,反复研讨。我们找来了一些曾经在平原地区活动过的老战士,听取他们的经验;也查阅了能收集到的所有关于地道战和村落战的资料,无论是国内的零星记载,还是傅旅长偶尔提到的“未来”概念(我们都知道旅长有些“特殊”的见识,虽然不明所以,但都选择相信和借鉴)。

“参谋长,我看这地道,不能光是藏人和转移。”工兵连长李大奎,一个黑黝黝的汉子,指着草图说,“得考虑排水、通风,还要预留射击孔、了望孔、陷阱。最好还能有一些隐蔽出口,连接到水井、坟包、灶台这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还要考虑防毒、防火、防灌水。”侦察科长赵永年补充道,“鬼子狠起来,什么手段都用。地道如果被发现了,他们肯定会想办法破坏。”

我一边记录,一边思考:“地道是基础,但核心还是村落本身的改造。要把每一个村庄都变成一个战斗堡垒。房屋加固,街垒设置,暗道连通,形成交叉火力网。让鬼子就算进了村,也像是进了迷宫,处处挨打。”

我们还讨论了如何利用平原上的青纱帐(高粱、玉米等作物)季节进行隐蔽机动,如何利用夜间进行活动和训练,如何建立秘密交通线传递情报和物资……思路渐渐清晰。

一周后,我拿着初步方案向旅长和政委汇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 地道体系构建标准: 规定了地道的深度、宽度、支撑结构、通风排水要求、功能分区(居住、储藏、指挥、医疗、战斗)、出入口隐蔽措施以及村村相连的远期目标。

2. 村落防御工事改造指南: 包括房屋墙角射击孔的开凿、街垒的构筑材料与方法、屋顶平台的利用、村内道路的改造以限制敌方机动、设置真假工事迷惑敌人。

3. 强化训练大纲: 针对性地设计了地道内战斗技巧(短枪、匕首、无声战斗)、村落巷战战术小组配合(火力组、突击组、支援组)、快速构筑工事、夜间行军与侦察、土工作业(快速挖掘和伪装)等课目。

4. 军民协同机制: 明确了部队工兵指导、民兵和群众参与挖掘与改造、建立村自卫队与主力部队的联动信号和预案。

傅旅长仔细翻阅着方案,时而点头,时而提出疑问:“地道的保密工作怎么落实?这么多人参与挖掘,难保没有敌特混进来。”

傅政委则更关心群众动员:“参与挖掘的群众,他们的食宿、安全、报酬,以及土地占用补偿,都要有妥善安排。不能因为军事需要损害群众利益,这是我们**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的根本区别。”

我们逐一讨论,完善细节。最终,旅首长批准了方案,并决定选择一个基础较好的村庄——赵家庄,作为第一期试点和训练基地。独立旅的平原作战新课题,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

赵家庄,试点与训练基地。

赵家庄是一个拥有百余户人家的大村庄,村内房屋相对集中,有一些砖石结构的院落,村外有大片农田和一条干涸的河道,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动员工作进展顺利。村民们对独立旅的到来表示欢迎,听说要挖地道、修工事打鬼子,积极性很高。毕竟,谁也不想任由日军蹂躏。

我和旅部的几名参谋,带着工兵连、侦察连的一部分骨干,驻扎进了赵家庄。傅旅长和傅政委也时常过来视察指导。

工程首先从地道开始。在李大奎的指挥下,工兵连和民兵、青壮年村民一起,按照图纸,先从几户可靠的骨干村民家的灶台、炕洞、马厩等处向下挖掘主地道。为了加快进度和保密,我们采取分段承包、夜间作业的方式。灯火管制严格,挖掘产生的土方要及时运走,分散处理,或者用来加固房屋、填充街垒。

我经常钻到正在挖掘的地道里查看。里面空气混浊,光线昏暗,人们佝偻着身子,一镐一镐地刨着土,用筐篮将泥土传递出去。汗水浸透了每个人的衣衫,但没有人抱怨。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大爷,一边铲土一边对我说:“陈参谋长,这地道挖好了,咱心里就踏实了。鬼子来了,咱也有地方躲,有机会跟他们干!”

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想出了很多实用的土办法:用旧棺材板加固地道顶壁,用打通竹竿做简易通风管,利用枯井做垂直出入口……这些都被我们吸收进标准的修订中。

与此同时,村落改造也在同步进行。侦察连的战士指导村民如何在不破坏房屋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开凿射击孔,如何利用石块、磨盘、门板构筑街垒,如何在村口和关键路段挖掘陷坑、布置鹿砦。我们还规划了几条秘密通道,连接村内的重要节点和地道出入口。

训练场就设在村外的打谷场和一片废弃的院落。训练是艰苦而严格的。我亲自督导训练大纲的执行。

地道训练: 战士们要习惯在黑暗、狭窄、缺氧的环境下行动和战斗。我们模拟地道被敌人发现、灌烟、放毒等情况,训练战士们使用湿毛巾防烟、快速转移、在预设射击孔进行反击。短兵相接的地道内,刺刀和工兵铲比步枪更实用,因此白刃战和近身格斗训练强度大大增加。

村落战训练: 我们以班排为单位,进行攻防对抗演练。进攻方模拟日军战术,试图清剿村落;防守方则利用改造后的工事和地道,进行层层阻击、侧翼袭击、诱敌深入。一开始,战士们很不习惯,经常脱离掩体冲锋,或者被“敌军”堵在死胡同。经过反复演练、复盘总结,他们逐渐掌握了利用墙角、屋顶、暗孔观察和射击,学会了小组间的战术协同:火力掩护、交替前进、爆破清障。

傅旅长在一次观摩演练后,提出了一个“立体火力”的概念:“不能光盯着地面。屋顶、院墙、树梢,都可以布置火力点,形成高低搭配。还要充分发挥我们神枪手的作用,冷枪冷炮,不断消耗和疲惫敌人。”

傅政委则更注重政治工作在训练中的渗透。他组织政工干部到训练一线,讲解平原作战的意义,宣扬英雄模范,开展战场鼓动工作。他还特别强调了纪律:“进入地道,要保护群众财产;利用村落作战,要爱护村民房屋。我们是人民军队,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训练中也不乏插曲。有一次夜间地道熟悉训练,一个新兵因为紧张,在地道岔路口迷了路,差点触发为演练设置的模拟陷阱(一个挂着铃铛的绳索)。还有一次村落攻防演练,防守方一个小战士利用狗洞钻到“敌军”身后,用手榴弹(训练用的木头模型)端掉了对方的临时指挥所,让大家哭笑不得,但也启发了我们更加注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形地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家庄悄然变成了一个布满机关的战斗堡垒。地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里看似普通的房屋、院落、街道,都暗藏杀机。战士们也褪去了初到平原时的迷茫和不适,眼神中多了几分自信和沉稳。

一个月后,我们组织了一次综合演习,模拟日军一个中队进攻赵家庄。傅旅长、傅政委和旅部其他首长,以及各团营主官都来观摩。

演习开始,“日军”在炮火(模拟)掩护下,向村庄发起进攻。防守部队按预案节节抵抗,利用村外工事和冷枪消耗敌人后,迅速撤回村内。“日军”进入村庄后,立刻陷入了困境:街道被街垒阻塞,两侧房屋射出的子弹精准而致命,不时有战士从意想不到的角落钻出,用手榴弹和刺刀发起短促突击。当“日军”试图占领院落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复杂的巷战,而防守部队则通过地道不断转移、集结,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

最终,“日军”中队在付出重大“伤亡”后,也未能完全占领赵家庄,反而被不断袭扰,疲惫不堪。演习结束时,观摩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傅旅长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不错!有点意思了!这套战术,就像在平原上织了一张无形的大网,鬼子进来容易,出去难!”

傅政委也感慨道:“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力量啊!军队和群众结合起来,就能把平原变成敌人的坟墓!”

我站在他们身边,看着硝烟尚未散尽的赵家庄,看着那些浑身泥土却精神抖擞的战士们,看着旁边欢呼的村民,心中百感交集。这一个月,我们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终于初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平原地区作战的新战法。但这仅仅是开始。如何将赵家庄的经验快速推广到全旅,如何在实战中检验和完善这套战术,如何应对日军可能采取的新的反制措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旅长、政委,”我深吸一口气,说道,“赵家庄试点算是成功了。下一步,我建议立即在全旅范围内选拔骨干,组成教导队,分期分批到赵家庄轮训。同时,参谋处会根据这次试点的经验,修订和完善训练手册,下发各部队。我们要争取在青纱帐起来之前,让全旅都具备基本的平原村落战和地道战能力。”

“同意!”傅旅长斩钉截铁地说,“时间不等人。老陈,这件事你抓紧落实。我们要让独立第一旅的旗帜,牢牢插在冀鲁豫平原上!”

“是!”我挺直胸膛,感到一股豪情在胸中激荡。前方的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但我们找到了方向,拥有了方法,更拥有了与这片土地和人民紧密结合的信心。平原作战的新课题,我们已经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必将坚定地走下去。

夜幕降临,赵家庄的地道里,村落中,依然有战士和民兵在熟悉地形,演练战术。点点灯火(严格遮蔽的)与夜空中的繁星交相辉映,仿佛在昭示着,在这片看似无险可守的平原大地上,一座座无形的地下长城正在悄然崛起,凝聚着力量,准备迎接黎明前更严峻的考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