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 第138章 初具规模的军工体系。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第138章 初具规模的军工体系。

作者:用户2618281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9 15:33:38

风雪在太行山的沟壑间呼啸,卷起的雪沫子砸在独立团指挥部糊了厚纸的窗户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屋内,一盏昏黄的油灯顽强地跳动着,将我们三人——我陈世根、团长傅水恒、政委傅必元——的身影放大、扭曲,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地图、文件、还有几个喝干了水的大碗凌乱地堆在桌上,但我们的注意力,此刻都聚焦在中间那张画满了草图和数字的糙纸上。

“老陈,你再把咱们的家底,仔细给政委念叨念叨。”傅水恒团长搓了搓冻得有些发木的手,哈出一口白气,目光却锐利得像要穿透那张纸。

我拿起旁边一根自制的炭笔,点在草图上:“团长,政委,咱们现在的家底,说寒酸是寒酸,但总算有了个雏形。修械所,能复装子弹,修理步枪,甚至捣鼓一下损坏的迫击炮,老李头带着那几个徒弟,手艺是越来越精了。火药厂,利用土法,加上咱们从系统里‘抠’出来的那点关键原料,黑火药、简易的无烟火药也能小批量生产,就是纯度、稳定性还差得远,严重影响射程和准头。被服厂,解决了咱们部分冬装和军鞋,但产量跟不上部队扩充的速度。”

傅政委扶了扶眼镜,眉头紧锁:“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武器,尤其是重火力上。上次反扫荡,咱们缴获的那几门迫击炮,是宝贝疙瘩,可炮弹打一发少一发。兵工厂规模太小,设备太旧,靠手工敲打,一个月也产不了几发合格的炮弹。没有持续的炮弹供应,迫击炮就成了烧火棍。鬼子的炮楼、据点,光靠步枪手榴弹,得用多少战士的命去填?”

沉默,在小小的指挥部里蔓延。只有窗外的风雪声,以及油灯灯花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傅水恒猛地一拍桌子,震得碗跳了起来:“不能再这么小打小闹了!必须扩大规模!火药厂、被服厂要扩,更要紧的是兵工厂!我们要能自己造迫击炮,更要能大量生产炮弹!”

傅政委看向我:“世根同志,你是参谋长,管着后勤和家当。扩大规模,技术、原料、设备、人手,困难有多大,你最有数。说说看。”

我深吸一口气,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困难当然大,而且是全方位的。技术方面,我们缺专业的工程师,虽然从敌占区营救和吸引来了几位爱国技术人员,但他们更擅长理论,实际生产经验,尤其是战时条件下的生产经验不足。老李头他们有经验,但文化水平低,很多新东西理解、接受慢。原料,钢材、铜材、特种化学品,都是严格管制物资,通过秘密渠道能搞到的数量有限,价格高昂,风险极大。设备,是最大的瓶颈!我们现有的都是些老掉牙的手动机床,精度差、效率低,加工炮管、炮弹壳体这样的关键部件,合格率低得可怜。人手,熟练工人奇缺……”

我顿了顿,目光扫过团长和政委凝重的脸,最终缓缓说道:“……要说办法,不是没有。有些关键设备,还有稀缺的原料,或许……可以通过我们那条‘特殊渠道’想想办法。” 我没有明说“系统”二字,但我们都心照不宣。那是我们独立团最核心的机密,也是我们能在残酷环境中挣扎求生、甚至谋求发展的最大依仗。

傅水恒和傅必元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决断。

“干!”傅团长言简意赅,“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积分就是用来关键时刻救急、发展的!现在就是关键时刻!老陈,你立刻牵头,制定一个详细的扩建方案。火药厂、被服厂的扩建,你来协调根据地政府,发动群众。兵工厂的扩建,尤其是设备和关键技术难题,你全权负责,需要动用多少积分,打个报告上来,我和政委批!”

傅政委补充道:“要注意保密,尤其是‘特殊渠道’的来源,必须严格控制在最小范围。对外,就说是我们通过敌占区关系,花大价钱从洋行或者黑市弄来的二手设备。另外,政治动员要跟上,要在根据地内掀起一股‘支援军工,保家卫国’的热潮,动员有文化的青年,有铁匠、木匠手艺的师傅,都来报名参加建设。”

“是!”我挺直胸膛,一股热流在胸中涌动。我知道,一场不亚于正面战斗的硬仗,就要开始了。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独立团根据地,仿佛一架上了发条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我带着参谋处的几名干事,几乎住在了原兵工厂所在的隐蔽山沟里。这里原本是几间依山开挖的窑洞和简陋的棚屋,此刻,扩建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新的窑洞在挖掘,加固;平整出的空地上,新的厂房框架正在搭建,屋顶用的是就地砍伐的木材和茅草。根据地的群众被动员起来,肩挑手扛,运送石料、木料,妇女们负责烧水做饭,场面热烈而有序。

但真正的核心,在于设备和技术的突破。

深夜,我独自一人待在临时开辟的、作为我办公室兼卧室的小窑洞里。意识沉入那片只有我能“看见”的虚拟空间——那个来自未来、被称为“系统”的神秘存在。光幕上,积分余额显示着一个令人心跳加速的数字。这是独立团全体将士一次次浴血奋战、完成任务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

我小心翼翼地操作着。首先搜索的是机床。不能太先进,太先进了在这个时代无法解释,也缺乏配套的电力、维修能力。我的目标锁定在几种结构相对简单、皮实耐用、以人力或小型柴油机即可驱动的老式机床:皮带车床、牛头刨床、台式钻床、手动冲压机……甚至还有几台关键的砂轮机、抛光机和简易的量具、卡尺。每选择一样,看着积分哗啦啦地减少,我的心都像被针扎了一下。

“还不够,”我喃喃自语,“迫击炮和炮弹……” 我继续搜索。无缝钢管——这是制造迫击炮管的关键材料,在这个时代是绝对的战略物资。直接兑换成品炮管?积分消耗巨大,而且太扎眼。我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数种不同口径、壁厚符合要求的优质合金无缝钢管毛坯,以及配套的膛线拉削刀具、夹具。这至少能让老李头他们有了加工的基础。

然后是炮弹。弹体铸造需要专门的模具和合格的铸铁。我兑换了几套铸铁模具,以及一本这个时代版本的《铸造工艺手册》。引信是技术难点,我犹豫再三,还是兑换了一批结构相对简单的碰炸引信的关键部件和图纸,以及一批成品延期药管。发射药,除了继续兑换部分制式无烟火药外,我着重选择了几种效率更高的土法制硝、提纯硫磺和木炭的技术资料,以及一批关键的化学试剂,希望能提升自产火药的质量。

最后,是动力。我咬咬牙,兑换了两台小型、低噪音的柴油发电机和一批柴油。没有稳定的动力,很多机床就无法有效运转。

当我把一份长长的清单,以及所需积分的最终报告放在傅水恒和傅必元面前时,团长盯着那个数字,嘴角抽搐了一下,半晌没说话。政委则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报告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递给团长。傅水恒接过笔,重重地划下,墨迹几乎透纸背。

“老陈,东西,我们批了。怎么把它‘变’出来,怎么运回来,怎么保密,就看你的了!”傅团长沉声道。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一支由绝对可靠的警卫连战士和少数核心技术人员组成的“运输队”,在我亲自带领下,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驻地。我们按照系统的“提示”,在距离根据地数十里外的一处废弃煤窑深处,找到了那些凭空出现的、用防水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货物”。看着堆积如山的木箱,看着战士们费力地抬动那些沉重的机床部件,我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另一半则提得更高——如何让这些东西尽快发挥作用?

设备运回山沟,真正的挑战才开始。

新的、更大的厂房已经初步建成。安装、调试设备的工作主要由那几位从敌占区来的工程师——比如戴着厚眼镜、原本在天津一家机械厂工作的王工程师,和沉默寡言、曾在汉阳兵工厂做过技工的孙师傅——牵头,老李头带着他的徒弟们打下手。

“陈参谋长,这台车床,精度很高啊!比我在天津厂里见过的很多新家伙都不差!”王工程师抚摸着那台崭新的(实际上在系统里属于“老旧”型号的)皮带车床,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还有这些量具,太精密了!”

孙师傅则蹲在那台手动冲压机前,反复研究着结构,黝黑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好东西!用这个来冲压炮弹尾翼片,比咱们之前用手锤敲,又快又规整!”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柴油发电机的安装位置、排烟管道的布置,既要隐蔽又要安全;机床底座的固定,需要浇筑水泥,而水泥又是稀缺物资;传动皮带的连接、润滑油的选用……一个个细节问题接踵而至。我们几乎是不分昼夜地泡在工地上,协调材料,解决技术难题,安抚因不熟悉新设备而急躁或畏难的工人。

老李头和他的大徒弟,一个叫铁柱的憨厚小伙子,对新设备的学习热情最高。铁柱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王工程师,问这问那,晚上就着油灯啃我带来的那本《机械原理入门》。看着他布满老茧、却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车床刀具的手,我看到了希望。

与此同时,火药厂和被服厂的扩建也在同步推进。被服厂增加了二十多台从系统兑换的脚踏缝纫机,又从根据地妇女中招募了一批手脚麻利的女工,生产效率立刻提了上来。看着成捆的棉布被裁切、缝制成军装、绑腿,看着妇女们一边踩动缝纫机一边哼着抗战歌曲,我心里踏实了不少。

火药厂的进展相对慢一些。土法制硝、提纯硫磺的工艺改进需要时间,新兑换的那些化学试剂的使用也需要摸索。但负责火药厂的是一位姓赵的老化学教员,他带着几个学生,整天泡在严格按照安全规范新建的、分散的工房里,反复试验。当第一批纯度明显提高的硝和硫磺被生产出来,混合着精心炭化的柳木炭,制成新的黑火药,经过测试,燃烧效率和威力都比旧产品提升了三成以上时,赵老师那被硝烟熏得发黑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最关键的,还是迫击炮和炮弹的生产。

专门用于加工炮管的窑洞被加固得最为结实。那台主要的车床被固定在这里,由孙师傅亲自操作,铁柱做副手。加工炮管是精细活,尤其是拉削膛线,要求极高的同心度和光滑度。一开始,废品率很高,不是刀具崩了,就是内壁出现瑕疵。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宝贵的材料和工时的浪费,孙师傅急得嘴上起了燎泡。

我们组织了几次小型的“诸葛亮会”,把王工程师、老李头、孙师傅,还有几个脑子活络的年轻工人都召集起来,一起分析问题。往往是孙师傅提出操作中的困难,王工程师从理论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老李头则凭借他几十年摆弄铁家伙的经验,提出一些土办法或者工具改进的建议。比如,他们改进了刀具的夹持方式,利用废旧轴承制作了更稳定的导向架,甚至还用土办法搞了个简易的冷却液循环系统。

慢慢地,废品率降下来了。当第一根由我们自己的兵工厂,利用“特殊渠道”来的钢管毛坯和自制刀具,成功拉削出合格膛线的60毫米迫击炮管,经过压力测试完好无损时,整个车间都沸腾了!孙师傅用满是油污的手,轻轻抚摸着那根还带着加工余温的炮管,眼眶湿润了。铁柱更是激动地蹦了起来,被老李头一巴掌拍在脑后勺上,骂了句“稳重点”,自己却也忍不住咧开了嘴。

炮弹生产线的建立更为复杂。弹体铸造、加工、引信安装、装药、压药、紧口、滚光……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战士的生命。我们严格按照兑换来的图纸和工艺手册,设立了不同的作业区。

铸造车间里,炉火熊熊,铁水奔流。新的模具保证了弹体外形规整,但铸件内部的砂眼、气孔问题依然存在。老师们傅们凭着经验调整着炉温、浇铸速度,年轻人们则负责清理毛刺、进行初步检验。

机加工车间,几台车床、钻床负责对铸造成型的弹体进行精加工,车削外部,钻孔安装引信。这里对精度要求极高,尤其是与引信配合的螺纹。

最危险也最关键的是装药车间,设在远离其他厂房的一个独立山坳里,由赵老师亲自负责,警卫森严。按照新的火药配方混合、造粒、烘干后的发射药,被小心翼翼地称量,装入加工好的弹体。压药的压力、紧口的力度,都有严格规定。工人们在这里工作,不允许有任何明火,甚至鞋子都是特制的,以防静电。

引信的组装是另一个难点。那批兑换来的关键部件和图纸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王工程师带着两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女工,在一个单独的、干净的小工房里,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地组装着那些小巧而精密的零件——击针、保险簧、火帽……每一个步骤都屏息凝神。

一个月后,第一批完全由我们独立团兵工厂自制的十发60毫米迫击炮弹,摆在了傅水恒、傅必元和我的面前。炮弹外壳还带着金属的原始光泽,弹体上用红色油漆笨拙地印着“自力更生”四个字和编号。

“他娘的,真造出来了?”傅水恒围着那十发炮弹转了好几圈,伸手想摸,又缩了回来,像是怕碰坏了。

“理论检验和静置测试都通过了,就等实弹射击验证。”我声音有些沙哑,这些天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

“还等什么?拉出去,试试!”傅团长一挥手。

试验场选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那门同样由我们兵工厂利用缴获的炮管修复、并配上了新制炮架和座板的迫击炮,被稳稳地架设好。孙师傅亲自担任炮手,铁柱在一旁递送炮弹。

所有围观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傅水恒举着望远镜,紧盯着远处山坡上预设的白圈靶标。傅必元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

“预备——放!”我下达了口令。

孙师傅熟练地将一枚炮弹滑入炮口。

“嗵!”一声闷响,炮弹脱膛而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几秒钟后,远处靶标附近腾起一团硝烟!

“命中!偏右五米!”观察员大声报告。

“校正!第二发,放!”

“嗵!”

“轰!”这一次,炮弹几乎直接落在了靶心位置,炸起一片泥土和积雪。

“好!”

“打中了!”

整个试验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战士们把帽子抛向空中,相互捶打着肩膀。老李头、王工程师、孙师傅、铁柱、赵老师……所有参与建设的工人、技术人员,脸上都洋溢着无法抑制的激动和自豪。傅必元政委快步走过去,紧紧握住孙师傅和几位工程师的手,连声道:“辛苦了!同志们辛苦了!”

傅水恒团长放下望远镜,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我趔趄了一下。他没有说话,但那通红的脸膛和闪着光的眼睛,说明了一切。

十发试射,八发成功爆炸,六发落在有效杀伤范围内。对于初建的、设备依然简陋的我们来说,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功!

当晚,兵工厂食堂难得地飘出了肉香。傅团长特批,杀了一口猪,犒劳所有参与军工建设的同志们。虽然每个人分到的肉不多,但气氛却异常热烈。大家以水代酒,互相祝贺,畅想着未来。

我和傅水恒、傅必元站在食堂外面,听着里面的欢声笑语,看着远处山沟里那些亮着灯火的新厂房,心中感慨万千。

“我们的军工体系,总算是初具规模了。”傅政委轻声道,“虽然还很弱小,很粗糙,但这是一个开始。有了它,我们独立团的腰杆子,就能更硬一点。”

傅水恒望着深邃的夜空,雪花再次悄然飘落。“是啊,有了自己能造炮、造炮弹的家当,心里踏实多了。老陈,这次你立了大功!积分花得值!”

我摇摇头:“功劳是大家的,是全体根据地军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群众的支援,没有技术人员的智慧,没有战士们的浴血保卫,光有积分也变不出这些东西。” 我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团长,政委,积分……剩下的不多了。下次再要这样大规模兑换,恐怕得等很久,或者需要完成更艰巨的任务才行。”

傅水恒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些,他点点头:“我知道。家底得省着点用。接下来,我们要靠我们自己了!要尽快让生产线完全稳定下来,提高产量和质量。不仅要造60毫米的,将来,81毫米的,甚至更大口径的,我们都要能造!炮弹的品种也要增加,高爆弹、烟雾弹……总有一天,我们要让小鬼子也尝尝被我们炮火覆盖的滋味!”

风雪似乎更大了些,但我们三人的心中,却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这初具规模的军工体系,就像这寒夜中的灯火,虽然微弱,却顽强地照亮着前路,给予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战斗、直至胜利的底气与希望。我们知道,更艰难的道路还在后面,但至少今夜,我们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