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环锻造者”的通讯请求,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又一颗石子,在新生界域高层激起了新的涟漪。一个未知的、自称专注于“技术”与“锻造”的盟约成员,主动提出交换关于逻辑方舟残骸的解析技术。这诱惑巨大,风险亦然。
核心密室内,争论再起。
“不能相信他们!”一位以谨慎着称的长老态度坚决,“我们对外界一无所知!这所谓的‘锻造者’,焉知不是金石议会的又一个伪装?逻辑方舟的残骸蕴含的价值太大,绝不能轻易交出!”
林晓则代表了另一种声音,带着科研者的热切:“长老,正因我们不了解,才更需要交流!艾莉的解析工作因核心受损进展缓慢,仅靠我们自身,可能数十年都无法完全破解方舟的秘密。而金石议会留给我们的时间,可能远远不够!这是一次加速我们技术发展的机会,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信度,也值得冒险尝试!”
艾莉的投影在低功耗模式下闪烁着微光,她的分析相对客观:“根据通讯协议与标识符分析,该信号与已知金石议会模式匹配度低于百分之零点三。但其技术层级极高,加密方式与观测者议会遗产存在部分相似性。风险与机遇并存。”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投向了我。洛璃仍在沉眠,决策的重担落在我肩上。
我感受着体内那缓慢恢复、却依旧带着隐痛的变量之力,又想起李琟舰长他们融入混沌光海时那份决绝。固步自封是死路,盲目冒进亦是死路。
“回应他们。”我做出了决定,声音沉稳,“但必须谨慎。艾莉,以我的名义回复:新生界域有意进行有限度的技术交流。但交流必须在指定中立区域进行,采用最高等级的信息加密与隔离措施。初次接触,仅限于非核心的数据样本与理论框架交换,不涉及实体残骸。”
“明白。正在构建加密回复信息流。”艾莉立刻执行。
信息发送后,是短暂的等待。每一秒都仿佛被拉长。终于,来自“星环锻造者”的回复抵达,干脆利落:
“条件……接受。”
“中立坐标……确认。”
“加密协议……升级完成。”
“首次交换物:我方提供‘逻辑核心基础架构解析模型(简化版)’;需求你方提供‘逻辑方舟外部装甲规则侵蚀数据样本’及‘混沌光海基础规则波动图谱(非核心)’。”
“交换……即刻开始。”
对方接受了我们的条件,并且直接提出了具体的交换内容。他们要方舟外部数据和……混沌光海的信息?
没有时间犹豫,我示意艾莉执行。一份经过严格脱敏处理的、关于逻辑方舟装甲如何被混沌光海规则侵蚀的数据包,以及一份记录了光海最表层、最基础规则波动的图谱,被加密发送了出去。
几乎在同时,一股庞大而结构严谨的信息流,沿着盟约通道涌入。艾莉立刻调动所有可用算力进行接收、解密与初步分析。
当那份名为“逻辑核心基础架构解析模型(简化版)”的信息被展开时,即便是以艾莉的理性,也出现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波动。
精妙!超越想象的精妙!
这份模型虽然只是基础框架,却清晰地揭示了金石议会逻辑造物的核心运行原理——一种基于“多维逻辑弦”与“动态公理集”的、近乎完美的自洽体系。它解释了逻辑方舟为何能拥有如此强大的规则干涉能力,也隐隐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弱点:过于追求绝对自洽,导致其对体系外的“不可判定命题”和“高阶悖论”缺乏有效的处理机制。这正好印证了我们之前利用悖论成功干扰它们的战斗经历!
这份模型的价值,远超我们提供的那两份数据!它为我们逆向工程逻辑方舟残骸,乃至未来设计针对金石议会的武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石!
“星环锻造者……他们似乎……真的专注于‘技术’本身。”林晓看着那复杂的模型,眼中充满了震撼与求知欲,“他们对混沌光海的兴趣,可能也是出于纯粹的研究目的。”
第一次接触,有惊无险,并且收获巨大。一个潜在的、强大的技术盟友似乎出现了。
然而,就在我们初步消化这份厚礼时,对“混沌光海”的深入研究,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甚至有些惊悚的发现。
负责监控光海演化的研究小组报告,在光海的深处,那些不断生灭的规则幻影中,开始偶尔出现一些……极其短暂、却结构清晰的、类似于“逻辑方舟内部结构”的影像片段!甚至有一次,捕捉到了一闪而过的、类似金石议会那种暗金色逻辑符文的闪光!
起初以为是观测误差或规则扰动产生的巧合。但随着监测的持续,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虽然很低,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仿佛光海正在……消化、学习、甚至……模拟它所吞噬的那两艘逻辑方舟的规则特征!
这个消息让所有知情者脊背发凉。
混沌光海,这个因牺牲而诞生的奇迹,这个被视为未来希望之源的规则奇观,其内部竟然正在孕育着“敌人”的影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