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八年四月,燕云的田野刚褪去春寒,农桑司的院子里已是人声鼎沸。二十支“农技指导队”在此集结,队员们身着统一的青色短打,腰间别着镰刀与锄头,背包里装着《作物种植手册》、测土试纸、简易病虫害识别图谱,还有一小袋应急用的农家肥。每支队伍由两名农技人员与三名经验丰富的老农组成——农技人员懂理论,能讲清“为什么要这么种”;老农懂实操,能示范“具体该怎么干”,一老一少搭配,既专业又接地气。
“咱们这趟下去,不是走过场,是要真真切切帮百姓解决问题!”农桑司郎中李大人站在队伍前,声音洪亮,“红薯怕涝、高粱喜通风,各地土壤、气候不一样,种植方法也得灵活调整。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随时用信鸽传信回来,农桑司会第一时间给出方案!”
话音刚落,二十支队伍便分赴燕云各州县。他们不骑马、不坐轿,沿着田埂徒步前行,哪里有作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的队伍清晨天不亮就出发,趁着凉爽去田间查看幼苗长势;有的队伍傍晚还在村头开课,就着油灯给农户讲解病虫害防治;遇到偏远村落,他们甚至会住上三五天,直到农户掌握种植要点才离开。
平州县的李家村,是最早遇到问题的村落。农户李大嫂家的半亩红薯田,刚移栽半个月的幼苗突然开始发黄,叶片蜷缩,有的甚至开始枯萎。李大嫂蹲在田埂上,看着自家的红薯苗,急得眼圈发红——这半亩地是家里的主要口粮,要是种毁了,今年冬天全家都得饿肚子。她试着浇了水、施了肥,可幼苗依旧没好转,正当她手足无措时,路过的农技指导队发现了她的窘境。
“大嫂,别急,我们来看看!”指导队里的老农张叔快步走进田里,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拔出一株发黄的幼苗,指尖捏着根部的泥土,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指甲刮了刮叶片背面。旁边的农技人员小陈则拿出测土试纸,取了些田土,兑水搅拌后浸泡试纸,很快,试纸显示土壤氮含量偏低。
“大嫂,你这苗是缺氮了!”小陈指着试纸解释,“红薯苗期需要大量氮肥长叶子,你之前施的是磷钾肥,养分不对路,所以叶子才发黄。”张叔则补充道:“你看这苗根,没有腐烂,说明不是涝了,就是缺肥。咱们农村最不缺的就是豆饼肥,你回家把去年剩下的豆饼打碎,用温水泡上三天,腐熟后兑水浇到田里,保证一周就能转绿!”
李大嫂半信半疑,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做了。三天后,她惊喜地发现,红薯苗的叶片边缘开始泛绿;一周后,整株幼苗都焕发生机,嫩绿的叶子在风中舒展,看着格外喜人。她特意提着一篮刚蒸好的红薯,跑到指导队驻点的村头,拉着张叔与小陈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多亏了你们!不然我这半亩红薯就毁了!这是刚蒸的新红薯,你们一定要尝尝!”
这样的场景,在燕云各地不断上演。在并州的王家村,指导队发现农户王大哥种的红薯藤蔓长得太旺,却不见结薯,农技人员立刻指出问题:“藤蔓长得太密,养分都被叶子吸走了,得及时翻藤,把扎进土里的气根断掉,让养分集中供给薯块。”老农则拿起锄头,现场示范翻藤的动作:“翻的时候要轻,别把藤蔓弄断了,每隔十天翻一次,保证能结出大薯块!”王大哥照着做了,一个月后果然在藤蔓下摸到了拳头大的红薯。
在凉州的干旱地区,高粱种植遇到了新难题——部分农户为了多收粮,播种时特意缩小行距,导致高粱苗长得密密麻麻,通风不良,底部叶片开始发黄。恰好苏清鸢每月抽查指导队工作,路过这片高粱田时,一眼就发现了问题。她蹲在田埂上,数着株距,眉头微微皱起:“高粱喜通风、怕拥挤,这么密的行距,不仅会影响光合作用,还容易滋生蚜虫,后期倒伏风险也大。”
她当即召集当地的指导队与农户,在田间开起了“现场培训会”。苏清鸢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出标准行距:“高粱每亩播种量不能超过三斤,行距要保持一尺五,株距一尺,这样才能保证每株高粱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已经种密的田块,要及时间苗,把弱小的幼苗拔掉,留下健壮的,虽然会少些苗,但后期产量肯定更高。”
指导队立刻按照苏清鸢的要求,重新组织农户培训,还帮着家里劳动力少的农户一起间苗。凉州的农户们起初有些心疼,觉得“拔掉苗就是浪费”,但看到指导队成员耐心讲解,又想到之前红薯苗的成功案例,便渐渐放下顾虑。半个月后,间过苗的高粱田果然长势更好,叶片舒展,茎秆粗壮,与未间苗的田块形成鲜明对比。农户们彻底服了,逢人就说:“还是指导队说得对,种地也得讲章法,不能光靠蛮干!”
为了让指导更精准,农技指导队还总结出了“三查三问”工作法:一查作物长势,看叶片颜色、茎秆粗细,判断是否缺肥缺水;二查田间管理,看是否及时除草、翻藤,是否有积水;三查病虫害,看叶片背面、根部是否有虫卵或病斑。一问农户种植时间,掌握作物生长阶段;二问施肥浇水情况,了解管理细节;三问遇到的难题,针对性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既高效又实用,很快在所有指导队中推广开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