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八年春分刚过,燕云的风还带着几分料峭寒意,蓟州城主府的议事厅内却暖意融融。长条案几上,整齐摆放着两袋颗粒饱满的种子——一袋是表皮泛红的红薯种,一袋是色泽深褐的高粱种,旁边摊开的宣纸密密麻麻记录着数据:“红薯试点田亩产三千斤,远超小麦亩产五百斤;高粱试点田亩产一千二百斤,抗旱性强,适合凉州、并州干旱地区种植”。
苏清鸢身着淡绿色襦裙,外披一件素色披风,正站在案前,目光扫过厅内的农桑司官员与各地乡绅。她手中握着一份早已拟好的推广方案,声音清晰而坚定:“去年,我们在蓟州城郊开辟了十亩试点田,分别种植红薯与高粱。经过一年的培育,产量已得到验证——红薯耐旱、高产,可蒸可煮可晒成薯干,能当主食也能当储备粮;高粱耐贫瘠,不仅能食用,还能酿酒、喂牲畜,是应对灾年的‘救命粮’。”
她将手中的产量报表递到众人面前,语气加重了几分:“燕云虽近两年收成好转,但仍有部分州县因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百姓粮食不足。今年,我们要将这两种作物全面推广到燕云所有州县,让每一户百姓都能多种粮、多收粮,再也不用为饿肚子发愁!”
农桑司郎中李大人率先起身,躬身应道:“王妃深谋远虑!这两种作物若能推广开来,定能解决燕云的粮食问题。农桑司已准备好足够的种子与农技人员,随时可前往各地指导种植!”
各地乡绅也纷纷附和——他们中不少人去年曾去试点田观摩,亲眼见过红薯藤蔓下结出的硕大薯块,对高产作物的推广充满信心。蓟州最大的乡绅张老爷更是直言:“王妃放心,我们愿意捐出部分土地作为示范田,还会组织农户学习种植技巧,绝不让这好东西在咱们燕云浪费!”
当日午后,“高产作物推广令”便以最快的速度传遍燕云各州各县,张贴在每个村落的公告栏上,由衙役大声宣读,确保每户百姓都能知晓:
1. 农桑司在各州县城外设立“种子发放点”,自次日起,每户百姓可凭户籍免费领取红薯苗20株、高粱种子5斤,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同时,每县派遣5名农技人员,下乡驻点,手把手指导农户播种、施肥、田间管理。
2. 各州选择土壤条件适中的地块,设立“作物示范田”,由经验丰富的老农与农技人员共同管理,定期组织周边农户观摩学习,现场讲解种植要点,解答农户疑问。
3. 为鼓励规模化种植,凡今年种植红薯、高粱面积超过10亩的农户,秋收后可凭土地证明与收获记录,到县衙领取农具一套(含锄头、镰刀、犁耙各一件),若产量达到预期标准,还可额外获得粮食补贴。
公告一出,百姓们欢欣鼓舞,纷纷奔走相告。蓟州李家村的王大伯拿着户籍证明,早早便去种子发放点排队,笑着对身边的人说:“去年我去试点田看过,那红薯长得比南瓜还大!今年有了王妃给的种苗,再加上农技人员指导,咱家今年肯定能囤满粮仓!”
三日后,萧玦与苏清鸢亲自来到蓟州城外的示范田,与农户们一同参与红薯移栽。此时的示范田已被翻耕平整,分成一块块整齐的田垄,湿润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苏清鸢挽起衣袖,弯腰从竹筐中取出一株带着嫩叶的红薯苗,走到田垄边,对围在一旁的农妇们说:“移栽红薯苗有三个要点:一是坑要挖深,让根系能充分舒展;二是幼苗要扶正,避免后期倒伏;三是培土后要浇足定根水,这样才能保证成活率。”
她一边说,一边动手示范——先用锄头在田垄上挖一个半尺深的坑,将红薯苗放入坑中,轻轻梳理根系,再用泥土将坑填满,用手轻轻压实,最后提着水桶,将水缓缓浇在幼苗根部,动作娴熟而轻柔。农妇们看得认真,不时点头记录,有不懂的地方立刻提问:“王妃,这红薯苗栽下去后,多久要施肥啊?”“要是遇到下雨天,会不会把苗淹坏?”
苏清鸢耐心解答:“移栽后七天左右,就可以施一次农家肥,最好是腐熟的牛羊粪,既能提供养分,又不会烧根;至于下雨,红薯耐旱怕涝,若是遇到连雨天,大家要及时在田垄间挖沟排水,避免根系积水腐烂。”
萧玦也没闲着,他接过老农递来的锄头,帮忙翻耕尚未整理的田垄。他虽出身皇室,却在镇守燕云的三年里学会了不少农活,翻地、播种、收割都不在话下。阳光下,他玄色的锦袍沾了些许泥土,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依旧干劲十足。农户们见靖王亲自下地干活,更是热情高涨,纷纷拿起农具,跟着农技人员学习移栽技巧,田埂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与欢快的笑声。
“王爷,您歇会儿吧,喝口水!”王大伯提着水壶走过来,递到萧玦手中,“您和王妃为咱们百姓操碎了心,不仅免费给种苗,还亲自来教咱们种地,咱们要是再种不好,都对不起您二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