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七年秋,燕云的天空澄澈如洗,金黄的麦浪在风里翻涌,望胡城的商队往来如梭,蒙学馆的书声穿透街巷,济善堂的炊烟袅袅升起——这片曾饱经战乱的土地,如今处处是安居乐业的景象。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萧玦与苏清鸢数年如一日的耕耘。此时的他们,在燕云的威望已达顶峰:百姓提起便赞不绝口,士兵见了便肃然敬礼,官员提及便心怀敬畏。但这份至高威望,并未让他们生出半分骄傲自满,反而让他们更坚定地守住了“以民为本”的初心,在政务与民生的琐事里,继续践行着对燕云百姓的承诺。
王府的书房里,烛火总是亮到深夜。每当夜色渐浓,燕云的百姓大多已进入梦乡,萧玦仍坐在案前,批阅着各地送来的奏折与民生报表。案上堆叠的纸张,有州县上报的秋收数据,有百姓反映的水渠堵塞问题,有士兵巡逻时发现的边境隐患,每一份他都看得格外仔细,时而在纸上圈点批注,时而召来侍从安排事务。
这夜,蓟州县令送来一份奏折,说城南李家村的灌溉水渠因连日暴雨出现塌陷,部分农田面临缺水风险。萧玦看完后,立刻让人叫来负责水利的官员,连夜商议抢修方案。“明日一早,你亲自带工匠去李家村,务必在三日内修好水渠,不能耽误冬小麦的播种。”他指着奏折上的地图,语气严肃,“另外,让各州县都排查一遍辖区内的水利设施,暴雨过后容易出现隐患,提前做好防护,才能避免百姓受损。”
官员领命离去时,已是子时。萧玦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月色。庭院里的桂花正开得盛,甜香顺着窗缝飘进来,他却无心欣赏——脑海里仍在盘算着燕云的民生琐事:朔州的孤寡老人过冬的棉衣是否备好,并州的新作物种子是否已分发到农户手中,望胡城的互市是否需要增设更多安保人员……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在他眼里都是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容不得半分马虎。
侍从端来温热的茶水,轻声劝道:“王爷,您已经连续批阅了三个时辰,该歇息了,明日还有早朝呢。”萧玦接过茶水,却摇了摇头:“百姓的事等不得,这些奏折多耽误一日,可能就会影响一户人家的生活。我多忙些,百姓就能少些麻烦。”
与萧玦在书房处理政务不同,苏清鸢的身影更多出现在惠民医馆、田间地头与济善堂。自从三年前燕云开始设立惠民医馆,她便坚持每月抽出三天时间在医馆坐诊,为百姓看病抓药,尤其是贫困家庭的老人与孩子,她更是格外上心。
这天清晨,苏清鸢刚到惠民医馆,就看到门口排起了长队。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看到她,连忙走上前,眼眶泛红:“王妃,您可来了!我的孩子发烧好几天了,吃了药也不见好,您快帮看看吧!”苏清鸢连忙接过孩子,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仔细查看了孩子的舌苔与咽喉,轻声说:“别着急,孩子是风寒入里,我给你开一副药,煎服后好好休息,三天就能好转。”
她一边写药方,一边叮嘱妇人:“最近天气转凉,要注意给孩子添衣服,晚上睡觉别踢被子。药要温服,服药后让孩子出点汗,效果会更好。”妇人接过药方,感激地说:“多谢王妃!要是没有惠民医馆,我们这些穷苦人家,哪能请得起大夫啊!”
坐诊间隙,苏清鸢还会教医馆里的赤脚医生医术。她带着医生们辨认草药,讲解不同病症的诊治方法,还把自己整理的《常见病诊治手册》分发给大家,手册里详细记录了感冒、腹泻、跌打损伤等常见病症的症状与药方,方便医生们随时查阅。“燕云的州县偏远,很多百姓看病不便,你们多掌握一些医术,就能多帮到一些百姓。”她对医生们说,“行医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有仁心,对待百姓要耐心、细心,才能让他们放心。”
除了行医,苏清鸢还时常去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新作物。这天,她来到并州的红薯种植基地,看到农户们正在采收红薯,便蹲下身,拿起一个刚挖出来的红薯,对农户们说:“红薯采收后,要先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晒两天,这样能延长储存时间;另外,挑选一些品相好的红薯作为种子,明年播种时才能保证产量。”
农户们围在她身边,认真听着她的讲解,不时提出疑问。“王妃,红薯种多了吃不完,除了晒干,还有别的储存方法吗?”一位老农问道。苏清鸢笑着答道:“可以把红薯窖藏起来,在地下挖一个深窖,铺上干草,把红薯放进去,再盖一层干草和泥土,这样能保存到明年春天,口感也不会变差。我们还在蓟州建了红薯加工厂,能把红薯做成粉条、淀粉,你们要是有多余的红薯,可以卖给加工厂,能多挣些钱。”
老农听了,高兴地说:“太好了!有王妃您指导,我们种红薯更有底气了!今年的红薯亩产比去年还高,家里的粮仓都快装不下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