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十一月的蓟州,寒风裹着细雪粒子掠过城墙,却丝毫挡不住城内的热闹。城南的校场被改造成了盛会场地,红色的灯笼从入口一直挂到主会场,彩绸在风中飘荡,“藩地治理交流盛会”的鎏金大字匾额悬挂在正中央,远远望去格外醒目。从大靖各地赶来的藩地官员、乡绅、工匠们,穿着各异的服饰,带着好奇与期待,陆续走进会场——这是萧玦与苏清鸢筹备了三个月的盛会,也是燕云首次向全天下展示治理成果的“窗口”。
早在半年前,萧玦就意识到,燕云这几年在农业、手工业、民生上摸索出的经验,不该只留在燕云。大靖还有很多藩地面临着“粮食不足”“百姓就业难”“民生设施落后”的问题,若是能把燕云的经验分享出去,再借鉴其他藩地的长处,定能让更多百姓受益。苏清鸢深以为然,两人立刻着手筹备,从确定参会名单、划分展示区域,到编写经验手册、安排现场演示,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只为让这场盛会真正成为“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的平台。
盛会开幕当天,萧玦与苏清鸢亲自到门口迎接宾客。看到熟悉的青州藩王谋士李大人,苏清鸢笑着迎上前:“李大人一路辛苦,这次燕云又有新变化,定能让您不虚此行。”李大人拱手笑道:“王妃客气了!上次来燕云,学到的高产作物种植法让青州粮食增产两成,这次我特意带了农桑官和工匠,就是来好好取经的。”说话间,其他藩地的宾客也陆续到来,有的带着本地特产作为礼物,有的拿着笔记本准备记录,会场内很快热闹起来。
农业展示区是盛会最热闹的区域之一。田垄被搬到了校场中央,金黄的玉米、饱满的高粱、沉甸甸的荞麦整齐地种在划分好的地块里,旁边立着木牌,标注着“亩产千斤玉米种”“抗旱高粱品种”等信息。农桑司的官员穿着粗布工装,拿着小铲子,正围着一群宾客讲解:“这是我们培育的高产玉米,比普通玉米早熟十天,抗倒伏、耐旱,去年在旱灾里还能亩产八百斤,只要按照我们的播种密度和施肥方法种,就能有好收成。”
宾客们听得认真,有的蹲下身拨开玉米叶查看根系,有的拿出纸笔记录种植要点。凉州藩地的农桑官王大人,指着一株高粱问道:“我们那边常年干旱,这高粱真能在缺水的地里长好?”农桑司官员立刻回答:“王大人放心,这高粱是我们特意筛选的抗旱品种,根系能扎到地下三尺深,就算一个月不下雨,只要前期浇足定根水,也能存活。我们还带来了新的滴灌装置,用竹管连接水源,水直接滴到作物根部,比大水漫灌省水三成,等下让工匠给您演示。”
不远处,几名工匠正组装着木质滴灌架,竹管交错连接,末端绑着带小孔的陶管,工匠一边组装一边讲解:“这装置不用花太多钱,竹管、陶管都是本地能做的,农户自己就能组装,特别适合缺水的地块。”王大人看完演示,立刻让人找来纸笔,详细画下滴灌装置的图纸,嘴里念叨着:“这个好!我们凉州要是用上这个,今年的高粱收成肯定能再涨!”
展示区还设置了“种子兑换处”,燕云免费向各藩地赠送高产作物种子,每种种子都附带着详细的种植手册,从选地、播种到施肥、收割,步骤写得清清楚楚,连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都一一列出。青州的李大人一下子领了十袋玉米种、五袋高粱种,笑着说:“这些种子带回青州,明年先在万亩田地里试种,成功了就全藩推广,让青州百姓也能多收粮食。”
手工业展示区的喧嚣丝毫不亚于农业区。改良后的织布机、制陶转盘、造纸石碾整齐排列,工匠们穿着蓝色工装,现场演示操作流程,丝线在织布机上穿梭,陶泥在转盘上渐渐成型,纸浆在竹帘上变成薄薄的纸张,引得宾客们频频驻足。
蓟州织布坊的王师傅,正操作着改良后的织布机。他脚下踩着踏板,双手拉动经线,原本需要两人配合的工序,现在一人就能完成,织布速度比以前快了三成。“以前织一匹布要三天,现在两天就能织好,而且布面更平整,不易起球。”王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改良的细节,“我们把织布机的经线架加高了,还加了自动断线提醒装置,断线了会响铃,不用一直盯着看。”
旁边的制陶区,工匠们正在演示“釉料新配方”。以前的陶釉颜色单一,还容易脱落,现在用本地的矿石调配出青、黄、褐三种颜色,涂在陶罐上烧制后,釉面光亮,颜色持久。工匠拿起一个青釉陶罐,递给宾客们传阅:“这釉料成本低,做法也简单,各地藩地只要有类似的矿石,就能自己调配,以后百姓做的陶器,不仅能用,还能卖个好价钱。”
最受欢迎的是造纸展示区。以前很多藩地的百姓用不起纸,只能在竹简上写字,成本高还不方便。燕云的工匠现场演示用树皮、破布造纸的过程,从浸泡、蒸煮到抄纸、晾晒,每一步都详细讲解,还把刚造好的纸分发给宾客。“这种纸成本低,一张纸只要半文钱,百姓用来写字、记账都方便。”工匠说着,拿起毛笔在纸上写字,字迹清晰,不洇墨。不少藩地的工匠立刻围着请教,有的还拿出小本子,把造纸的步骤一笔一划记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