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十月,燕云的秋阳带着暖意,洒在蓟州市集的青石板路上。市集里比往日热闹了十倍,农户们推着装满玉米、高粱的独轮车,挑着盛满豆子、荞麦的竹筐,三三两两聚在粮食交易区,等着粮商来收购。空气中飘着新粮的清香,夹杂着农户们的谈笑声,可这份热闹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往年秋收后粮商压价的场景,还印在大家心里。
果然,没过多久,焦虑就变成了现实。粮商刘老三带着几个伙计,慢悠悠地走到一个农户摊位前。农户李根生连忙掀开盖在玉米上的麻布,露出饱满的玉米粒:“刘掌柜,您看我这玉米,颗粒多饱满,今年能不能给个好价钱?”刘老三蹲下身,捏起一粒玉米,假装看了看,又随手扔回筐里,撇撇嘴说:“今年收成好,玉米多的是,哪能给高价?这样吧,每石四钱银子,愿意卖就装袋,不愿意我就去别家看看。”
“四钱?”李根生急得脸都红了,“去年还四钱五分呢!今年我这玉米比去年还好,怎么还降价了?”周围的农户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是啊刘掌柜,这价太低了,我们种粮多辛苦啊!”“就是,再压价,我们连买种子的钱都不够了!”刘老三却满不在乎,双手一摊:“愿意卖就卖,不愿意就算,反正有的是人想卖给我。”说着,就要转身去别家。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传来,几名穿着官服的人骑着马来到市集,为首的正是蓟州知府周大人。原来,萧玦早就料到秋收后会有粮商压价,提前派官员到各地市集巡查,周大人负责的就是蓟州市集。他看到这边围着一群人,立刻翻身下马走了过来。
“刘掌柜,刚才你说的价格,可是真的?”周大人声音不高,却带着威严。刘老三看到官员,心里咯噔一下,却还是强装镇定:“周大人,我这是跟农户商量价格,买卖自愿,没别的意思。”“商量价格?”周大人拿出随身携带的粮价标准文书,展开给大家看,“朝廷早就定了,今年玉米每石五钱银子,高粱每石四钱五分,你给四钱,这不是压价是什么?”
刘老三脸色瞬间白了,支支吾吾地说:“我……我记错价格了,这就给李大哥按五钱算。”周大人却没放过他:“记错了?我看你是故意的!朝廷有令,谁敢压价、囤积居奇,轻则罚款,重则吊销粮商执照,以后不准在燕云做粮食生意!这次先罚你五十两银子,再敢违规,绝不轻饶!”刘老三不敢再辩解,只能乖乖认罚,周围的农户们见状,都拍手叫好。
随后,周大人又对李根生说:“李大哥,要是以后还有粮商压价,你别跟他纠缠,直接去官府的平价粮站卖,保证按规定价格收,不会让你吃亏。”李根生连忙点头:“谢谢周大人!有官府给我们撑腰,我们卖粮就放心了!”
这一幕,只是燕云“粮价稳定行动”的一个缩影。早在秋收开始前,萧玦就从农桑司的奏报里得知,今年燕云粮食丰收,预计总产量比去年多三成。他深知“谷贱伤农”的道理——要是粮商趁机压价,百姓辛苦一年,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亏本,明年就没人愿意多种粮了,粮食安全就会出问题。所以,他提前制定了三项措施,从“收、查、督”三个方面,把粮价稳稳托住。
萧玦下令,在各州县的市集、乡镇都开设“平价粮站”,由官府直接收购百姓手中的余粮。粮站的收购价,严格按照提前定好的标准执行——玉米每石五钱、高粱每石四钱五分、绿豆每石六钱,比往年的市场价还高五分。而且,粮站收粮不挑挑拣拣,只要粮食质量达标,来了就收,当场付现银,不拖欠、不压款。
蓟州城东的平价粮站,从开门起就没断过人。粮站里,几名官员带着伙计,有的过秤,有的记账,有的给农户递银子,忙得不可开交。农户王大婶拉着满满一车高粱来卖,过秤后一算,一共八石,能卖三两六钱银子。她接过银子,攥在手里,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卖粮,粮商总找各种理由压价,要么说高粱不够干,要么说颗粒小,今年有了平价粮站,不仅价高,还不刁难,这银子拿得踏实!”
粮站还特意为老弱农户开辟了“绿色通道”。张老汉今年七十多了,自己拉不动粮食,粮站的伙计就主动帮他把粮食从家里运过来,过秤、算账、付银子,全程不用他动手。张老汉感动地说:“官府想得太周到了,连我们这些老骨头都照顾到了,真是为民做主啊!”
有了平价粮站,粮商们再也不敢随意压价了。以前他们总说“不买我的价,没人买你的粮”,现在农户们有了更好的选择,粮商要是压价,农户转身就去粮站,粮商们只能乖乖按规定价格收购,有的甚至还会多给一分两分,吸引农户卖给自己。
为了防止粮商耍小聪明——比如表面按规定价格收购,暗地里却用小秤、扣斤两,或者囤积粮食、等价格涨了再卖,萧玦派了大量官员,分成十几个巡查小组,每天在各地市集、粮铺巡查,发现违规行为,当场处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