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春,一场春雨洗净了蓟州的尘埃,王府庭院里的海棠花尽数绽放,粉白的花瓣缀满枝头,微风拂过,落英缤纷。议事厅内,气氛却比院中的春色更显热烈——燕云各州、县的官员齐聚于此,手中捧着厚厚的民生报表,要向萧玦与苏清鸢汇报过去一年的民生成果。从农业灌溉到作物引种,从商业互市到手工业发展,从蒙学教育到济善堂保障,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官员与百姓的汗水,也映照着燕云蓬勃发展的生机。
辰时整,萧玦与苏清鸢步入议事厅,官员们纷纷起身行礼,待两人落座后,汇报正式开始。首位发言的是蓟州刺史,他手中的报表上,用红笔圈出了“灌溉技术推广”的数据,脸上难掩喜悦:“王爷、王妃,去年三月在蓟州试点的‘水车提水、沟渠分流’灌溉技术,如今已在燕云各地顺利推广!截至今年春,共安装龙骨水车两百余架,修建小型蓄水池八十余个、引水渠三百余里,受益农田达五万亩,覆盖蓟州、凉州、并州等六个州县。以凉州为例,去年因缺水减产的麦田,今年在新灌溉技术的保障下,麦苗长势比往年好上三成,预计夏粮产量能增长四成!”
说着,他将几张照片递到萧玦与苏清鸢面前——照片上,凉州的麦田里,水车正缓缓转动,清水顺着沟渠流入田间,农人们站在田埂上,脸上满是笑容。苏清鸢拿起照片,仔细看着水车旁忙碌的身影,轻声问道:“百姓们对新灌溉技术的接受度如何?有没有遇到操作上的困难?”
蓟州刺史连忙答道:“回王妃,百姓们的接受度很高!我们在每个推广区域都安排了工匠驻点,手把手教百姓操作水车,还编了简单的《灌溉技术口诀》,方便大家记忆。之前有农户反映水车齿轮容易生锈,我们立刻让人送来防锈的桐油,并教大家定期维护,现在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问题。不少农户还主动申请在自家田边安装水车,说‘有了水车,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萧玦点点头,在报表上写下“持续优化维护,扩大推广范围”的批注,对众人说:“灌溉是农业的根本,今年要继续在缺水的朔州、云州推广新技术,同时研究更适合山地的小型灌溉设备,让更多农田能享受到便利。”
接下来发言的是农桑司郎中,他带来了新作物引种的好消息:“王爷、王妃,去年四月从南方引进的高粱与红薯,如今已在燕云成功扎根!高粱在并州、朔州的山地试种成功,亩产达八百斤,比当地传统作物增产五成;红薯在蓟州、凉州的平原地区种植,亩产更是突破六千斤,而且耐旱耐贫瘠,就算遇到轻度旱灾,也能保证基本收成。去年秋收后,我们已将种子分发给农户,今年春天,已有超过一万户农户申请种植高粱与红薯,种植面积预计达两万亩!”
说着,他让人抬上两个木箱,打开后,里面装满了饱满的高粱籽与硕大的红薯。农桑司郎中拿起一个红薯,递给萧玦:“王爷,您看这红薯,单个重量能达七八斤,煮熟后甜糯可口,百姓们都很喜欢。我们还试验出了红薯干、高粱酒等加工品,不仅能延长储存时间,还能提高附加值,今年计划在各州设立加工坊,帮助百姓把作物卖个好价钱。”
萧玦接过红薯,掂了掂重量,脸上露出笑容:“好!引种成功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让百姓通过新作物增收。今年要重点扶持加工坊建设,同时对接商人,打通销售渠道,让高粱和红薯不仅能填饱百姓的肚子,还能鼓起他们的钱袋子。”
随后,负责边境互市的官员汇报了商业成果:“去年五月望胡城互市规模扩大后,交易市场运行良好,大靖与匈奴的商人往来频繁。截至今年春,互市交易量较去年增长30%,其中粮食、丝绸、皮毛的交易量增长最为显着。匈奴商人带来的皮毛数量比去年多了五成,大靖商人的丝绸、铁器也深受匈奴百姓喜爱,不少西域商人也闻讯赶来,互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为了方便商人交易,我们在互市增设了‘货币兑换点’,解决了不同货币流通的问题;还开通了从望胡城到蓟州的商队专线,安排衙役护送,减少了商队的安全隐患。今年年初,已有十余家西域商队与我们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计划将西域的珠宝、香料引入燕云,同时把燕云的高粱酒、红薯干销往西域。”
苏清鸢听后,轻声问道:“互市的秩序如何?有没有出现商人纠纷或欺行霸市的情况?”官员连忙答道:“回王妃,我们安排了五十名衙役轮班值守,设立了专门的投诉点,去年全年仅发生十余起纠纷,都已妥善解决。为了保证交易公平,我们还统一校准了市场的秤具,严禁商人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现在商人与百姓对互市的满意度都很高。”
苏清鸢点点头,补充道:“接下来要继续完善互市的配套设施,比如建设更大的仓储空间,方便商人存放货物;还要加强与匈奴部落的沟通,建立更稳定的合作关系,让互市成为连接草原与中原的纽带,促进双方的和平与繁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