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冬,一场初雪过后,燕云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装。寒风卷着雪粒掠过街巷,却吹不散蓟州济善堂里的暖意——这座刚建成的院落,青瓦上积着薄雪,朱红色的大门敞开着,院内的回廊下挂着红灯笼,屋檐下晾晒着干净的被褥,老人们坐在暖炉旁缝补衣物,孩子们围在桌前读书写字,欢声笑语与炉火烧得“噼啪”作响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将寒冬的凛冽隔绝在外。这是燕云各州县设立的首批济善堂,也是萧玦与苏清鸢为孤寡老人、孤儿搭建的“温暖港湾”。
早在春日新政时,苏清鸢便提出“设立济善堂,保障弱势群体”的计划。经过半年的筹备,蓟州、凉州、并州等十余个州县的济善堂相继建成,每座济善堂都按照“居住、饮食、医疗、学习”四大功能规划——正房为老人居住区,每间房住两位老人,配备火炕、衣柜、暖炉;东厢房是儿童宿舍,上下铺的木床整齐排列,床头贴着孩子们的名字;西厢房分为厨房、餐厅和医疗室,厨房每天供应三餐,医疗室配备郎中与常用药材;院内还开辟了“手工区”与“学堂角”,手工区摆放着针线、木料等工具,学堂角则有先生定期来授课。
蓟州济善堂是规模最大的一座,收纳了八十余位孤寡老人与五十余名孤儿。十二月初,萧玦与苏清鸢特意前来查看,刚走进大门,就看到一位白发老人正坐在回廊下晒太阳,手里拿着针线缝补一双布鞋。苏清鸢快步走上前,轻轻握住老人的手,老人的手有些粗糙,却因揣过暖炉而带着温度。“老人家,这么冷的天,怎么在外面坐着?小心冻着。”苏清鸢关切地问,目光落在老人缝补的布鞋上,鞋面上的针脚细密整齐。
老人抬起头,看到苏清鸢,连忙放下针线想要起身行礼,却被苏清鸢按住。“王妃快别多礼,我身子骨还硬朗,晒晒太阳暖和。”老人笑着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这鞋是给院里的小虎缝的,那孩子脚长得快,鞋子总不够穿。咱们在济善堂里不愁吃不愁穿,闲着也是闲着,做点活计心里踏实。”
说话间,一个穿着棉袄的小男孩跑了过来,正是老人口中的小虎。小虎今年七岁,父母早逝,之前一直靠乞讨为生,如今在济善堂里不仅有了住处,还能读书识字。他手里拿着一张写满字的纸,跑到苏清鸢面前,仰着头说:“王妃姐姐,你看我写的字!先生说我写得好,还奖励了我一块糖!”
苏清鸢接过纸,上面用铅笔写着“我爱济善堂”五个字,虽然笔画有些歪歪扭扭,却写得十分认真。她蹲下身,摸了摸小虎的头:“小虎写得真好!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漂亮的字,好不好?”小虎用力点头,把口袋里的糖掏出来,递到苏清鸢面前:“王妃姐姐,这糖给你吃,可甜了!”苏清鸢笑着接过糖,又放回小虎的口袋:“姐姐不吃,小虎自己吃,吃完要好好读书哦。”
萧玦则走进老人居住区查看。每间房的火炕都烧得温热,炕上铺着厚实的褥子,衣柜里整齐叠放着棉衣、棉裤,窗台上摆着老人自己种的蒜苗,绿油油的透着生机。一位姓周的老人正坐在炕上整理药材,他以前是个郎中,如今在济善堂的医疗室帮忙,为其他老人看病。“王爷,您看,这是我昨天刚配好的感冒药,冬天冷,老人们容易着凉,提前备好药心里踏实。”周老人拿起一包药材,递给萧玦看,“济善堂给我们提供药材,我也能发挥点用处,不用整天闲着。”
萧玦接过药材,闻了闻,点头道:“周老医术精湛,有您在,老人们的健康也多了一层保障。济善堂不仅要让大家住得暖、吃得饱,还要让大家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您愿意帮忙看病,就是在为济善堂做贡献,我们应该感谢您才是。”
随后,两人来到厨房。厨房里热气腾腾,灶台前的师傅正忙着熬粥,大锅里的小米粥咕嘟咕嘟冒着泡,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旁边的蒸笼里蒸着馒头和红薯,掀开笼盖,白花花的馒头与橙红的红薯映入眼帘,让人垂涎欲滴。厨房的管事连忙上前汇报:“王爷、王妃,咱们每天的伙食都是按营养搭配的,早上是小米粥、馒头、咸菜,中午有米饭、炒菜,晚上是红薯粥、包子,每周还会炖两次肉,保证老人们和孩子们能吃饱、吃好。”
苏清鸢走到蒸笼旁,拿起一个温热的红薯,剥开皮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口中化开。“味道很好,红薯很面。”她对管事说,“要多注意食材的新鲜,尤其是冬天,菜容易冻坏,一定要提前储存好;另外,老人们牙口不好,饭菜要做得软烂一些,方便他们咀嚼。”管事连忙点头记下,保证会照办。
济善堂的“手工区”是最热闹的地方。十几位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围坐在桌前,有的缝补衣物,有的编织竹篮,有的制作剪纸。一位姓刘的老人擅长编织,他手里拿着几根竹条,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个小巧的竹篮。“王妃,您看我编的篮子,以前在村里的时候,我就靠编篮子换点粮食。现在在济善堂里,编好的篮子会有人来收,换的钱我们自己留着,想买点什么就买点什么,不用再伸手要。”刘老人拿着竹篮,脸上满是自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