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七月,暑气尚未完全消退,燕云各州县的乡间却已飘起朗朗书声。蓟州城东的李家村、凉州城郊的王家堡、并州山区的石寨……一座座崭新的蒙学馆拔地而起,青瓦白墙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醒目,推开厚重的木门,宽敞的教室里摆着整齐的木桌木椅,墙上挂着乌黑的黑板,墙角的书架上整齐码放着《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书籍,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地面,映出孩子们奔跑的身影——这是燕云蒙学数量扩充后的新景象,也是知识与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模样。
早在春日新政研讨会上,萧玦与苏清鸢就定下“蒙学全覆盖”的目标:半年内,在燕云所有州县新建或修缮蒙学馆五十所,确保每个村落的孩子都能在步行半个时辰内抵达学堂;同时从各地选拔秀才、儒生来担任先生,为蒙学馆配备统一的桌椅、书籍、笔墨,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免费入学。如今,随着最后一所蒙学馆在并州石寨落成,这个目标终于实现,五千余名原本因距离遥远、家境贫寒无法读书的孩子,终于能背着书包走进学堂。
七月初十,是蓟州李家村蒙学馆的开学日。萧玦与苏清鸢特意从王府赶来,为孩子们送上开学礼物。刚走到村口,就听到学堂方向传来“人之初,性本善”的诵读声,虽然稚嫩却整齐,像一串清脆的风铃在空气中回荡。蒙学馆的先生是从蓟州城请来的张秀才,他穿着青色长衫,正站在讲台上,拿着戒尺轻轻敲击桌面,带领孩子们逐句诵读。
看到萧玦与苏清鸢到来,张秀才连忙停下授课,带着孩子们出门行礼。萧玦扶起张秀才,笑着说:“张先生不必多礼,今日我们是来给孩子们送开学礼的,可不能打扰了他们读书。”说着,他从侍从手中接过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崭新的笔墨纸砚,“这些是给孩子们的见面礼,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将来成为有学问、对燕云有用的人。”
苏清鸢则走到孩子们中间,蹲下身与他们平视。孩子们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衣裳,却个个睁着明亮的眼睛,好奇地看着眼前的王妃。她拿起一套笔墨,递给身边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这是你的开学礼,要好好练字哦。写得好的话,下次我还会来看你。”小女孩怯生生地接过笔墨,小声说了句“谢谢王妃”,便紧紧抱在怀里,生怕被人抢走。
萧玦走到教室中央,看着墙上挂着的《千字文》字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而是为了明白道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爱护家乡。以前,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学堂远,只能跟着父母下地干活,看不到书本是什么样子。现在,朝廷为你们建了学堂,请了先生,就是希望你们能通过读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将来无论是种地、做工,还是当先生、做官员,都能比父辈做得更好,让燕云变得更繁荣。”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牢牢记住了“让燕云变得更繁荣”这句话。李家村的李狗蛋(学名李崇文)以前每天要跟着父亲放牛,如今终于能走进学堂,他摸着崭新的木桌,小声对身边的伙伴说:“我要好好读书,将来教村里其他孩子认字。”
送完礼物,萧玦与苏清鸢没有过多停留,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凉州王家堡的蒙学馆。这座蒙学馆是在旧庙的基础上修缮而成的,保留了古朴的屋檐,却换上了明亮的窗户和结实的桌椅。开学第一天,王家堡的百姓几乎都来送孩子上学,有的家长帮孩子背着书包,有的则拿着自家种的瓜果,要送给先生当谢礼。
苏清鸢刚走进学堂,就被一位老大娘拉住了手。老大娘是王家堡的王婆婆,她的孙子王小虎今天第一天上学,老人激动得眼眶发红:“王妃啊,谢谢您和王爷!以前小虎只能跟着我在家捡柴火,我看着城里的孩子能读书,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现在好了,学堂建到了家门口,小虎也能读书认字了,将来就能有出息了!”
苏清鸢握着王婆婆的手,温柔地说:“大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孩子是燕云的未来,只有让他们多读书,燕云的未来才会更好。您放心,学堂不仅不收学费,还会给孩子们提供午饭,绝不会让孩子因为家里穷而饿肚子读书。”
说话间,上课铃响了。王小虎背着母亲连夜缝的布书包,蹦蹦跳跳地跑进教室,还不忘回头对王婆婆挥挥手:“奶奶,我去读书啦!”王婆婆看着孙子的背影,擦了擦眼泪,笑着说:“好,好,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学问的人。”
在蒙学馆的教室里,先生正教孩子们认识“日、月、山、水”等简单的汉字。他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山”字,指着窗外的远山说:“大家看,这个‘山’字,就像咱们眼前的山,有山峰,有山谷。咱们燕云多山,你们以后读书识字了,就能把看到的山、水、花、草写下来,告诉更多人燕云有多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