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三月,蓟州城外的春风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拂过连片的农田。往年此时,若遇春旱,农人们总要提着水桶、扛着锄头,在田埂间奔波抗旱,今年却大不一样——田边的河道旁,几架崭新的木质水车正静静矗立,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打磨后的光泽,这便是萧玦与苏清鸢力推的新灌溉技术试点现场,也是燕云农田里萌发的新希望。
试点农田选在蓟州城南的李家村附近,这里地势平坦,种植着千亩小麦,却常年受春旱困扰。去年春天,便是因缺水导致小麦减产两成,农人们看着枯黄的麦苗,急得直掉眼泪。如今,河道旁的空地上,五架“龙骨水车”一字排开,每架水车高约两丈,由木架、齿轮、叶片和水槽组成,下方的叶片部分浸入河中,只需两人手摇曲柄,就能带动叶片转动,将河水提至高处的蓄水池,再通过预先挖好的沟渠,分流到各个农田。
萧玦与苏清鸢一大早便带着农艺师和官员来到试点现场。刚下车,就看到负责工程的蓟州通判正指挥工匠们做最后的调试。通判见两人到来,连忙上前汇报:“王爷、王妃,五架水车已全部安装完成,齿轮咬合精准,叶片转动顺畅;田间的主沟渠和分支沟渠也已挖好,铺了防渗的草席,明日一早就能通水试灌。”
苏清鸢走到最近的一架水车旁,伸手轻轻拨动叶片,叶片转动时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却十分平稳。她转头问身旁的老工匠:“张师傅,这水车操作起来难不难?李家村的百姓多是老人和妇女,他们能学会吗?”
老工匠张师傅是从江南请来的老手艺人,专门负责水车的制作与教学,他笑着拱手答道:“王妃放心,这龙骨水车看着复杂,操作起来却简单得很!只需两人分站曲柄两侧,配合着摇动手柄,力气小的妇女也能操作;而且我们还做了改良,在曲柄处加了木柄套,摇起来不磨手,一天摇上几个时辰也不累。接下来两天,我们会手把手教百姓操作,保证他们一学就会,还会教他们日常维护的方法,比如如何给齿轮上油、如何修补破损的叶片。”
萧玦则走到田间的沟渠旁,蹲下身子查看沟渠的深度和宽度。主沟渠宽约三尺,深约两尺,分支沟渠则根据农田大小调整,最细的沟渠能直接延伸到麦田根部。他用手摸了摸沟渠壁上的草席,问道:“这防渗草席能管多久?会不会被雨水冲坏?”
农艺师连忙答道:“王爷,这草席是用芦苇编织后,浸泡过桐油的,防水性好,至少能管三年;而且我们在沟渠两侧种了固土的茅草,既能防止水土流失,也能保护草席。等过两年草席老化,我们再重新更换,保证沟渠始终畅通不漏水。”
两人在试点现场转了一圈,查看了蓄水池的容量、沟渠的走向,又询问了农人们的意见。李家村的村长李老汉带着几位老农也在现场,他们围着水车看了又看,伸手摸了摸光滑的木架,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李老汉对萧玦说:“王爷,这水车真能把水提到田里?往年我们挑水浇地,一亩地要挑上百桶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要是这水车真管用,我们可就省心多了!”
萧玦笑着拍了拍李老汉的肩膀:“李老伯,明日通水你就知道了。这水车不仅省力,还能节省时间,以前浇一亩地要一天,现在有了水车和沟渠,一亩地半个时辰就能浇透,剩下的时间,百姓们还能去工坊做工,多挣些钱。”李老汉听了,激动得连连点头,拉着身边的老农说:“听见没?以后咱们不仅不用愁浇水,还能多挣钱,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李家村的百姓就扶老携幼地来到试点农田,连邻村的百姓也闻讯赶来,围在河道旁和田间,好奇地等待通水时刻。辰时整,张师傅带着两名工匠走到第一架水车旁,对站在一旁的李老汉和另一位老农说:“李老伯,今天就请您二位来试试手,咱们一起把水提上来!”
李老汉有些紧张,搓了搓手,在张师傅的指导下,握住水车的曲柄。“您二位不用急,跟着我的节奏来,慢慢摇,保持匀速就好。”张师傅喊道,“一、二、三,摇!”
李老汉和老农同时发力,摇动手柄。随着曲柄转动,水车下方的叶片缓缓浸入河中,再带着河水升起,将水倒入上方的水槽,水槽中的水顺着管道流入蓄水池。起初,两人还略显生疏,摇得有些吃力,片刻后便找到了节奏,手柄转动越来越顺畅,河水“哗哗”地流入蓄水池,不一会儿,蓄水池就积了半池清水。
“成了!真把水提上来了!”围观的百姓中有人欢呼起来,孩子们更是兴奋地跑到蓄水池边,看着清澈的河水,拍手叫好。李老汉停下手中的动作,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看着蓄水池里的水,咧开嘴笑了:“真管用!真管用!比挑水轻松多了,这水还干净,浇到麦田里,麦苗肯定长得壮!”
随后,通判一声令下,工匠们打开蓄水池的闸门,清水顺着主沟渠流淌,再分流到各个分支沟渠,像一条条银色的带子,穿梭在麦田之间。水流过之处,原本有些发干的土壤渐渐变得湿润,麦苗的叶片似乎也瞬间舒展了许多,在阳光下泛着嫩绿的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