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除夕,天还未亮,蓟州城的街头就飘起了淡淡的炊烟,混着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松香与爆竹的引线味,将年的气息晕染得格外浓厚。往年此时,百姓们多是在家中忙碌着贴春联、蒸年糕,而今年,王府外的青石路上却早早排起了长队——燕云的百姓们自发赶来,要为萧玦与苏清鸢送上新年的第一份祝福,将这两年积攒的感恩,揉进除夕的暖光里。
队伍从王府大门一直延伸到街角,男女老少穿着簇新的衣裳,手中捧着各式各样的礼物。有刚出锅的年糕,蒸腾的热气裹着糯米的甜香,用粗布巾仔细裹着,生怕凉了;有自家熏制的腊肉,色泽红亮,挂在竹篮里,透着烟火气;有孩童们亲手剪的窗花,红纸上剪着“福”字、喜鹊登梅,边角还沾着未干的浆糊;还有老农抱着一小袋新磨的面粉,袋子上用红绳系着,上面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祝王爷王妃岁岁安康”。
排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张木匠夫妇,两人手里提着一个食盒,里面装着刚蒸好的豆沙包。张木匠的妻子一边用手护着食盒,一边跟身边的人笑着说:“去年除夕,我家老头子还在工坊里赶工修农具,今年不仅早早歇了工,还能来给王爷王妃送祝福,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旁边的妇人附和道:“可不是嘛!以前过年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就不错了,今年我家不仅蒸了年糕,还做了肉馅的饺子,这都是托王爷王妃的福。”
队伍缓缓向前挪动,侍卫们站在王府两侧,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接过百姓递来的礼物,仔细登记。一位农妇抱着年幼的儿子,走到侍卫面前,将一篮年糕递过去,眼眶有些发红:“麻烦您把这个转交给王爷和王妃,这是我们用今年新收的糯米做的,甜得很。去年我儿子生病,多亏了惠民坊的医馆免费诊治,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
小男孩从母亲怀里探出头,小手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画,上面用蜡笔画着两个小人,一个穿着盔甲,一个穿着裙子,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王爷王妃”。他奶声奶气地对侍卫说:“叔叔,这是我画的,你也一起交给王爷王妃,祝他们新年快乐!”侍卫接过画,笑着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好,叔叔一定送到。你画得真好看,王爷王妃肯定会喜欢的。”
消息很快传到了王府内。萧玦与苏清鸢正在书房里写春联,案上摊着大红的宣纸,墨汁还散发着清香。听到侍卫的汇报,苏清鸢放下手中的毛笔,眼中满是暖意:“百姓们这么有心,咱们不能在府里等着,得出去亲自迎接他们。”萧玦点点头,将写好的“国泰民安”横批仔细叠好,笑着说:“是啊,这两年多亏了百姓们的支持,燕云才能有今天。除夕这天,能跟他们一起热闹热闹,也是咱们的福气。”
两人简单整理了一下衣裳,便并肩走出王府。刚到门口,就被眼前的景象暖到了——长队中的百姓们看到他们,纷纷停下脚步,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原本轻声的交谈声瞬间变成了热烈的问候:“王爷新年好!”“王妃新年好!”声音此起彼伏,像一串清脆的鞭炮,在清晨的空气里炸开。
苏清鸢快步走到一位白发老人面前,伸手握住老人的手。老人的手有些粗糙,却很温暖,手里还提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几颗晒干的红枣。“老人家,这么冷的天,您怎么还亲自来了?快把手揣进怀里暖暖。”苏清鸢关切地问,目光落在老人的脚上,见他穿着一双新棉鞋,才稍稍放心。
老人笑着把布袋子递过来:“王妃,这是我自己晒的红枣,甜得很,您和王爷泡水喝。今年过年,家里年货都备齐了,儿子还从互市上买了块布料,给我做了件新棉袄,您看,暖和着呢!”说着,老人拉了拉身上的棉袄,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这都是托您和王爷的福,要是在以前,哪能有这么好的日子。”
萧玦则走到一位老农身边,老农手里抱着一个沉甸甸的粮袋,正想递给侍卫,被萧玦拦住了。“老丈,我自己来。”萧玦接过粮袋,入手沉甸甸的,“这里面是新磨的面粉?”老农连忙点头:“是啊王爷,今年种的高产小麦,收成比去年还多,这是最好的一袋子,给您和王妃做饺子吃,祝你们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萧玦笑着拍拍老农的肩膀:“谢谢你的心意。今年的收成好,不仅是因为粮种好,更是因为你辛勤劳作。以后有什么困难,随时去官府说,我们一定帮你解决。”老农听了,激动得连连点头,眼眶都有些湿润:“王爷,有您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有您在,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百姓们纷纷围上来,将手中的礼物一一递到萧玦与苏清鸢手中,同时送上新年的祝福。一位年轻的媳妇递来一双亲手做的布鞋,鞋面绣着缠枝莲纹样,针脚细密:“王妃,这是我给您做的布鞋,您平时走得多,穿这个舒服。祝您新的一年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