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十一月,燕云的初冬带着几分清冽,却丝毫挡不住蓟州城百姓心中的火热。随着功德碑主体工程完工,洁白的汉白玉碑身稳稳立在中心广场的基座上,碑顶的祥云纹样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揭碑仪式的筹备工作也正式拉开了序幕。一时间,整个蓟州城像被注入了活力,百姓们自发行动起来,从街头到巷尾,从老人到孩童,每个人都想为这场仪式出一份力,让这份属于燕云的荣耀,办得热热闹闹、体体面面。
筹备工作的牵头人,依旧是之前组建的“功德碑筹备会”。李乡绅、张木匠、李夫子等人在广场旁的临时棚屋里开了个短会,很快敲定了分工:李乡绅负责统筹协调,联系官府帮忙维持秩序;张木匠带着工匠们负责广场的布置,包括搭建临时看台、铺设红毯;李夫子则牵头准备仪式流程,拟定发言顺序;剩下的百姓们则自由组队,有的负责清扫广场,有的负责采购物资,有的负责排练庆祝节目。会议刚结束,大家就拿着工具各自忙碌起来,临时棚屋外的空地上,很快堆起了扫帚、水桶、灯笼、鲜花等物资,热闹得像个集市。
最先行动起来的是清扫广场的队伍。这支队伍里大多是老人和妇女,他们拿着扫帚、抹布,从广场的角落开始,一点点清理碎石和落叶。七十多岁的王奶奶,腿脚不太方便,却执意要加入,她拿着小刷子,蹲在功德碑的基座旁,仔细擦拭着上面的灰尘:“这碑是咱们燕云的宝贝,可不能有一点脏东西。我老婆子别的帮不上,擦擦灰还是能行的。”旁边的妇人笑着劝她歇会儿,王奶奶却摇摇头:“不累!一想到明天就能看到王爷王妃揭碑,我这心里就热乎乎的,一点都不觉得累。”
广场的另一头,张木匠正带着工匠们搭建临时看台。看台用的木料是百姓们从家里运来的,有新伐的松柏,也有闲置的旧木板,工匠们仔细挑选,将结实的木料用来做支架,平整的木板用来铺台面。张木匠拿着墨斗,在木料上弹出笔直的线,一边指挥工匠们搭建,一边叮嘱:“这看台要搭得稳当些,明天来的百姓多,可不能出半点差错。咱们不仅要让大家看得清楚,还要让大家看得舒心。”工匠们点点头,手里的锤子敲得“当当”响,不到一天时间,一个能容纳几百人的看台就初具雏形,看台的边缘还挂上了五颜六色的彩绸,显得格外喜庆。
采购物资的队伍则分成了好几组,有的去集市上买鲜花,有的去作坊里订鞭炮锣鼓,有的去厨房订点心茶水。负责买鲜花的是几个年轻姑娘,她们一大早就在集市上挑选,最终选定了本地盛产的腊梅和山茶——腊梅耐寒,开得正盛,香气浓郁;山茶颜色鲜艳,象征着红火。姑娘们抱着一大束鲜花回到广场,将腊梅插在碑身的四周,将山茶摆放在看台的台阶上,整个广场顿时充满了花香,原本清冷的初冬也多了几分生机。负责订鞭炮锣鼓的则是几个年轻小伙,他们找到蓟州最有名的鞭炮作坊,订了好几挂长长的鞭炮,还租了一套崭新的锣鼓,作坊老板听说这些是为功德碑揭碑仪式准备的,特意多送了两挂小鞭炮,笑着说:“王爷王妃为燕云做了这么多好事,我也该出份力,祝仪式顺利!”
最热闹的要数排练庆祝节目的队伍。这支队伍里有蒙学班的孩子,有惠民坊工坊的工匠,还有民间的艺人,他们在广场的一角排练歌舞、戏曲和快板。蒙学班的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新衣,排练的是一首名为《燕云谣》的儿歌,歌词是李夫子写的:“燕云好,燕云妙,粮食多,百姓笑;王爷来,王妃到,好日子,跑不了。”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反复练习,虽然偶尔会记错歌词,却依旧认真;工坊的工匠们则排练了一段舞龙,龙身是用红布缝的,上面绣着金色的鳞片,工匠们举着龙身,跟着锣鼓的节奏舞动,虽然动作还不够熟练,却充满了力量;民间艺人则准备了一段快板,内容是讲述萧玦与苏清鸢重建燕云的故事,艺人拿着快板,打着清脆的节奏,嘴里念着:“说燕云,道燕云,燕云曾遭战火焚;萧王爷,真英勇,击退匈奴保安宁;苏王妃,心善良,惠民坊里暖人心……”周围的百姓听得津津有味,不时鼓掌叫好,排练的氛围越来越热烈。
筹备会的人在忙碌的同时,也没忘了邀请萧玦与苏清鸢出席揭碑仪式。李乡绅和张木匠特意去了一趟王府,将写好的邀请函递到萧玦手中。萧玦接过邀请函,看着上面“恭请萧王、苏王妃出席燕云再造功德碑揭碑仪式”的字样,沉吟片刻,对两人说:“立碑本就是百姓的心意,仪式我们就不参加了,免得太过张扬。你们把仪式办得热闹些,让百姓们高兴就好。”
李乡绅连忙劝道:“王爷,这可不行啊!百姓们都盼着能在仪式上见到您二位,要是您二位不来,大家肯定会失望的。这仪式不是为了张扬,是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份恩情,也是为了让燕云的子孙后代知道,是谁让咱们过上了好日子。您二位要是不来,这仪式就少了灵魂啊!”张木匠也跟着附和:“是啊王爷,您就答应吧!我们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您二位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