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十月,蓟州城的秋意已深,街边的梧桐叶被染成金黄,随风飘落,铺成一层柔软的地毯。城西李夫子的书斋里,一盏油灯彻夜长明,昏黄的光晕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一方温暖的光影。书斋内,李夫子正伏案疾书,狼毫笔在宣纸上落下最后一个字,他缓缓抬起头,望着窗外天边泛起的鱼肚白,长长舒了一口气——历时一个月,凝聚着燕云百姓心声的功德碑碑文,终于定稿了。
李夫子今年五十有三,是燕云有名的饱学之士。他早年曾中过举人,因看不惯官场**,便弃官回乡,在蓟州开了间私塾,教书育人二十余年。战乱时,他的私塾被战火焚毁,藏书也大半遗失,一家人只能躲在山洞里避难,靠挖野菜度日。是萧玦率军击退匈奴后,第一时间拨款修缮校舍,还送来新的笔墨纸砚,让他得以重开私塾;是苏清鸢开设的惠民坊,给了他病重的妻子免费诊疗,让这个濒临破碎的家重新有了生机。当筹备会的李乡绅找到他,恳请他主笔撰写功德碑碑文时,李夫子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应下:“王爷王妃的恩情,百姓的心意,理当由我这支笔来诉说。这碑文,我定要写得字字泣血,句句含情,不负百姓所托。”
为了写好碑文,李夫子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钻进官府的档案室。负责看管档案的吏员得知他的来意,连忙将所有相关卷宗都搬了出来,堆了满满一桌子——有景和二年燕云战后的灾情统计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蓟州城损毁房屋三千二百余间,百姓伤亡一千五百余人”“凉州粮草断绝,饥民达两千余口”;有萧玦率军驻守边防的战报,详细记录着“景和二年冬,匈奴三万骑兵来犯,萧王亲率五千精兵迎击,激战三日,击退敌军,斩获千余”“景和三年春,修缮烽火台二十七座,增设戍边军堡十二处”;还有惠民坊运营的账目明细,小到“医馆购入草药五十斤,耗资八十两”,大到“推广高产粮种十万斤,覆盖农田两万亩”,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
李夫子坐在堆满卷宗的桌前,从清晨读到日暮。他时而眉头紧锁,手指划过“百姓流离失所”的字句,想起战乱时自己亲眼所见的凄惨景象,眼眶不禁泛红;时而嘴角上扬,看到“亩产增两成”“互市税收翻倍”的记录,又为燕云的重生感到欣慰。他特意将重要的信息摘录在宣纸上,短短三天,就写满了五本厚厚的札记。吏员见他如此辛苦,送来热茶:“李夫子,这些卷宗您可以带回家看,何必在这里熬着?”李夫子摇摇头,指着卷宗说:“这些都是燕云的血泪史,也是重生史,在这里看,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份不易。带回家,怕扰了心绪。”
除了查阅档案,李夫子做得最多的,便是走街串巷,走访百姓。他没有骑马坐轿,而是背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笔墨纸砚和干粮,徒步走遍了蓟州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他先是找到了张木匠,这位曾在惠民坊医馆治好顽疾的老工匠,一说起萧玦夫妇,便打开了话匣子:“景和二年冬天,我咳得快断气了,家里连买止咳药的钱都没有。是王妃派来的郎中主动上门,给我诊脉开药,还嘱咐我按时服药。那药喝了半个月,我就能下床干活了。现在我不仅能做工,每月还能领工钱,这都是王妃给的活路啊!”李夫子握着笔,飞快地记录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随后,他又去了蒙学班。正值课间,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朗朗的读书声还萦绕在屋檐下。蒙学班的周先生拉着李夫子,指着教室里的课桌椅说:“以前燕云的孩子,能认字的没几个。王妃开设蒙学班,免学费、供午餐,还请我们这些老秀才来教书。你看那角落里的小石头,去年还跟着爹娘捡破烂,现在都能背《三字经》了!”李夫子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用的课本都是崭新的,桌面上还刻着自己的名字,心里暖意融融。他拉住小石头,笑着问:“你知道王爷王妃是谁吗?”小石头用力点头,大声说:“知道!是王爷王妃让我能读书,我长大了要像他们一样,给百姓做事!”李夫子把这句话郑重地记在札记上,字迹里满是感动。
他还去了边境的望胡城。刚到城门口,就看到互市上热闹的景象:大靖的商人在售卖丝绸、茶叶,匈奴的牧民在推销马匹、皮毛,双方用手势比划着讨价还价,脸上满是笑容。负责互市管理的官员告诉李夫子:“以前边境战乱不断,别说互市了,百姓出门都要提心吊胆。萧王加固边防后,又主动和匈奴首领商议互市,现在每月都有好几万的交易额,两国百姓都能得好处。上个月匈奴首领还送来一匹千里马,说要感谢萧王带来的和平呢!”李夫子站在互市的中央,看着不同民族的百姓友好往来,不禁感慨:“这才是真正的‘边境安宁’啊!”
走访的日子里,李夫子听到了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有靠惠民坊工坊收入盖起新房的妇人,有在边防军堡里守卫家园的年轻士兵,有因为高产粮种摆脱饥饿的老农……每一个故事,他都认真记录;每一份感激,他都默默铭记。回到书斋后,他把札记摊在桌上,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看到了燕云从废墟中崛起的全过程。他知道,碑文不能只是简单罗列功绩,更要写出百姓的真情实感,写出燕云重生的精气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