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五月,燕云的春风彻底吹绿了边境的草原,望胡城的互市已热热闹闹开放了一个月。清晨的阳光洒在城门口的石碑上,上面用大靖与匈奴两种文字刻着“公平交易,世代友好”,来往的百姓看到这行字,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意——这一个月里,互市带来的红利,像春雨般滋润了两国边境的土地,也滋润了百姓的心田。
蓟州王府的议事厅里,负责互市统计的官员正捧着账本,向萧玦和苏清鸢汇报成果。“王爷、王妃,这一个月来,互市交易十分红火。咱们大靖向匈奴出售了粮食50万斤、丝绸2000匹、瓷器1000件、农具500套;从匈奴换回了良马500匹、各类皮毛1000张、药材500斤。这些物资已经陆续运到各州府,粮仓和库房都充实了不少。”官员的声音里满是喜悦,账本上的数字,是互市成效最直接的证明。
萧玦接过账本,指尖划过一行行数字,眼中满是欣慰。50万斤粮食,能解匈奴多个部落的燃眉之急;500匹良马,可补充到大靖的骑兵队伍里,提升军队的机动性;而那些皮毛和药材,既能丰富大靖百姓的生活,又能为医药和手工业提供原料。“很好,这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萧玦放下账本,对官员说,“继续盯着互市的交易,确保每一笔都公平公正,不能让百姓吃亏。”
苏清鸢则更关心百姓的生活变化。她从袖中拿出几封书信,那是边境官员和百姓写给她的,字里行间满是对互市的称赞。“你看这封,是望胡城周边的农户写的。”苏清鸢轻声念道,“自从开了互市,家里的粮食能卖个好价钱,还能买到便宜的皮毛做衣裳。我儿子在互市的粮摊帮忙,每月能挣20文钱,家里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她顿了顿,又拿起另一封信,“这封是匈奴部落的首领写的,翻译过来是说,有了大靖的粮食,部落里再也没有饿死人的情况,牧民们都很感激,再也没人想着去抢粮食了。”
萧玦听着,脸上露出笑容:“百姓的日子好了,边境自然就安稳了。以前两国百姓因为物资短缺,难免会有摩擦,现在有了互市,大家能各取所需,谁还愿意打仗呢?”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互市的红利,萧玦和苏清鸢决定再去望胡城看看。他们刚走进望胡城,就被街上的热闹景象吸引——与一个月前相比,城里又多了不少新摊位,有卖匈奴奶制品的,有卖大靖小吃的,还有人开了小酒馆,大靖的商人和匈奴的牧民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虽然语言不通,却能通过手势和笑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
在一家粮铺前,老板正忙着给匈奴牧民装粮食。这家粮铺的老板姓王,以前只是个小农户,互市开了后,他把家里的余粮拿到市场上卖,赚了钱后又开了这家粮铺,现在雇了三个伙计,生意十分红火。“王爷、王妃,您可来了!”王老板看到萧玦和苏清鸢,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迎上来,“托互市的福,我这粮铺一个月就赚了以前半年的钱。现在不仅能养活家里人,还能帮着其他农户卖粮食,大家都能多挣点钱。”
苏清鸢笑着问:“匈奴的牧民常来买粮食吗?他们付款方便吗?”王老板点点头:“常来!他们要么用皮毛换,要么用咱们大靖的铜钱买,都很方便。有几个匈奴部落的首领,还跟我预定了下个月的粮食,说要多存点,免得冬天不够用。”
不远处的马市更是热闹。大靖的骑兵将领正在挑选良马,这些从匈奴换来的马匹,膘肥体壮,耐力十足,很适合作为战马。“这些马比咱们以前养的马好多了,要是能多换些,咱们的骑兵战斗力还能再提升一个档次。”将领兴奋地对萧玦说。萧玦点点头:“以后互市会长期开下去,咱们可以和匈奴商量,多换些良马,同时也给他们多提供些粮食和农具,让双方都能受益。”
在互市的角落,几个匈奴妇人正围着一个卖瓷器的摊位挑选。一位妇人拿起一个白瓷碗,用手轻轻抚摸着,脸上满是喜爱。摊主耐心地向她介绍:“这碗是咱们蓟州产的,不容易破,用来盛饭盛汤都好用。你要是喜欢,用一张羊皮就能换两个。”妇人高兴地拿出羊皮,换了四个白瓷碗,小心翼翼地包好,放进随身的布包里。苏清鸢走过去,用学过的几句匈奴语对她说:“这碗很好用,你用着要是觉得好,下次可以多带些人来买。”妇人听懂了,笑着点头,还从布包里拿出一块奶酪递给苏清鸢,算是感谢。
萧玦和苏清鸢继续往前走,看到几个大靖的孩童正和匈奴的孩童一起玩耍。大靖的孩童拿着风车,匈奴的孩童拿着小弓箭,他们互相交换玩具,追逐打闹,笑声清脆响亮。不远处,他们的父母正站在一起聊天,虽然需要翻译帮忙,但眼神里的善意却能互相理解。“你看,孩子们没有隔阂,他们的友谊,就是两国和平最好的希望。”苏清鸢轻声说。萧玦点点头,心中更加坚定了办好互市的决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