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四月初一,天刚蒙蒙亮,望胡城的城门就被缓缓推开。春风带着草原的清新气息吹进城里,拂过街道两侧整齐的摊位,也唤醒了这座沉寂许久的边境小城。今日是边境互市正式开业的日子,从凌晨开始,大靖的商人和百姓就推着小车、赶着马车,载着粮食、丝绸、瓷器和农具往城里赶;匈奴的牧民则骑着马,牵着载满皮毛、药材的骆驼,从草原那头缓缓走来,马蹄声、车轮声、说笑声交织在一起,让望胡城一下子热闹起来。
城门内的主干道上,数百个摊位早已搭建完毕。大靖的摊位前,金黄的小麦、饱满的玉米堆成了小山,袋口敞开着,露出颗粒分明的粮食;五颜六色的丝绸挂在竹竿上,风一吹便轻轻飘动,像一道道流动的彩虹;青花瓷、白瓷碗整齐地摆放在铺着红布的桌子上,阳光一照,釉色莹润发亮;锄头、镰刀、犁等农具则靠在摊位旁,刃口磨得锋利,透着结实耐用的质感。
匈奴的摊位则充满了草原风情。一张张狐皮、羊皮、狼皮被平铺在草地上,毛色光亮,手感柔软;一个个装满草药的布包堆在摊位上,有治疗风寒的麻黄,有活血化瘀的红花,还有清热解毒的甘草,散发着淡淡的药香;几匹膘肥体壮的匈奴良马被拴在摊位旁,鬃毛油亮,眼神温顺,不时甩着尾巴,引得路过的大靖百姓驻足观看。
“快看,这丝绸真好看!”一位匈奴妇人牵着孩子,站在大靖的丝绸摊位前,眼睛亮晶晶的。摊主是来自蓟州的张商人,他连忙拿起一匹天蓝色的丝绸,笑着说:“大姐,这是咱们蓟州最好的丝绸,又软又结实,做件衣裳穿,又舒服又好看。您要是喜欢,用两张羊皮就能换。”匈奴妇人犹豫了一下,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两张鞣制好的羊皮,递给张商人。张商人接过羊皮,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把丝绸递给妇人:“您拿好,这丝绸够做两件衣裳了。”妇人接过丝绸,用手摸了摸,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拉着孩子又去其他摊位逛了。
不远处的粮食摊位前,更是挤满了人。一位头发花白的匈奴老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子,正在和摊主讨价还价。“掌柜的,我这张狐狸皮,能不能多换点粮食?家里还有三个小孙子,等着粮食下锅呢。”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眼神里满是期盼。摊主是望胡城的本地人,名叫李老实,他看着老人手里那张毛色光亮的狐狸皮,又看了看老人消瘦的脸,心软了:“大爷,按理说这张狐狸皮能换一袋粮食,我再给您多加半袋,您家里孩子多,可不能让孩子饿着。”老人没想到能多换半袋粮食,激动得连连道谢,接过粮食袋子,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稀世珍宝。
萧玦和苏清鸢一身便装,混在人群里,悄悄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他们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像普通百姓一样,慢慢逛着摊位,听着周围的讨价还价声和欢笑声。看到匈奴老人抱着粮食满意离去的背影,萧玦轻声对苏清鸢说:“你看,这就是互市的意义。一袋粮食,一张皮毛,看似普通的交易,却能让百姓吃饱穿暖,让他们感受到和平的好处。”苏清鸢点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的马匹摊位上——一位大靖商人正围着一匹匈奴良马打转,脸上满是兴奋。
这位商人是做运输生意的,名叫王富贵,他一直想找几匹跑得快、耐力好的马,用来运送货物。看到这匹匈奴良马,他立刻心动了,拉着匈奴牧民的手,用刚学会的几句匈奴语说:“马,好!丝绸,换!”匈奴牧民听懂了他的意思,笑着点点头。王富贵连忙从马车上搬下一匹上好的云锦,递给牧民。牧民接过云锦,摸了摸,又看了看马,满意地把马缰绳递给王富贵。王富贵牵着马,高兴得合不拢嘴,对身边的伙计说:“这马跑得又快又稳,以后运送货物能省不少时间,运回蓟州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这次真是来对了!”
苏清鸢看到这一幕,笑着对萧玦说:“你看,咱们的丝绸和他们的马匹,都是彼此需要的东西。互市一开,不仅百姓能受益,商人也能多一条财路,真是一举多得。”萧玦赞同地点点头,目光转向互市中央的“公平秤”——几个官员正忙着给交易的物资称重,确保双方都不吃亏。有个匈奴牧民觉得自己换的粮食分量不够,官员立刻重新称重,发现确实少了一点,当场让摊主补足,牧民满意地离开了。
“看来负责秩序的官员做得不错,没有辜负咱们的叮嘱。”萧玦欣慰地说。苏清鸢笑着说:“他们知道互市的重要性,自然会用心做事。只要公平交易,不欺负百姓,互市就能长久办下去,边境也能一直安稳。”
就在这时,人群突然骚动起来,有人喊道:“匈奴单于的使者来了!”萧玦和苏清鸢抬头望去,只见一群身着匈奴贵族服饰的人,在官员的陪同下,走进了互市。使者是匈奴单于的弟弟,名叫巴图,他身材高大,脸上带着几分威严,却没有丝毫傲慢,而是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摊位,不时停下脚步,询问物资的价格和用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