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三月,燕云的春风终于驱散了冬日的严寒,边境线上的积雪渐渐融化,露出了枯黄的草地,远处的匈奴牧场也泛起了零星的绿意。蓟州王府的议事厅里,萧玦正对着一张边境舆图沉思,桌上摊着几份来自边境哨所的密报——密报中提到,匈奴部落近来异动频繁,牧民们常跨越边境线,在燕云一侧的草原上游荡,似乎在寻找食物和物资,甚至有小股匈奴牧民因抢夺粮食,与燕云的巡逻队发生了小规模冲突。
“王爷,匈奴这是缺粮缺得紧了。”参军卫凛站在一旁,指着密报说道,“他们连年征战,又遇上去年的旱灾,牧场减产,粮食和过冬的物资都不够用,再这么下去,恐怕会有更大的冲突。”萧玦点点头,手指在舆图上的“望胡城”位置轻轻敲击着——望胡城是燕云边境的一座小城,地处两国交界,地势平坦,曾是过往商旅往来的要道,后来因战事频繁而逐渐荒废。
“两国交战,受苦的终究是百姓。”萧玦抬起头,目光坚定,“咱们与匈奴打了这么多年,燕云的百姓不得安宁,匈奴的牧民也没好日子过。如今他们物资短缺,正是咱们提出和解的好时机。我想,开设边境互市,让两国百姓互通有无,既能解匈奴的燃眉之急,也能让咱们燕云的百姓多一条增收的路子,更能让边境长久安稳。”
卫凛眼前一亮:“王爷这个主意好!互市一开,两国百姓有了交易的渠道,就不会再为了粮食和物资争斗,边境自然就安稳了。只是匈奴单于向来多疑,会不会同意这个提议?”萧玦沉吟片刻:“不妨一试。咱们派使者带着书信去匈奴王庭,把利弊说清楚,再带上一些粮食和丝绸作为礼物,表达咱们的诚意。只要他还顾念匈奴的百姓,就不会拒绝。”
次日清晨,使者李大人便带着萧玦的书信和两车礼物,踏上了前往匈奴王庭的路途。书信中,萧玦的字迹恳切而坚定:“昔年两国交兵,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此非我所愿,亦非单于所愿。今燕云粮食丰足,丝绸、瓷器、农具皆有盈余;匈奴有良马、皮毛、药材,皆为燕云所需。不如开设边境互市,互通有无,让两国百姓各取所需,安居乐业。如此,不仅能解当下之困,更能让边境长久安稳,子孙后代免受战乱之苦。”
经过十几天的跋涉,李大人终于抵达了匈奴王庭。匈奴单于坐在虎皮王座上,看着眼前的汉人使者,眼神中满是警惕。当他接过萧玦的书信,逐字逐句读完后,眉头微微皱起,没有立刻表态,只是让手下将礼物收下,安排李大人在驿馆歇息。
接下来的三天,匈奴单于召集群臣商议。有的大臣认为,萧玦此举是缓兵之计,想趁机削弱匈奴的实力,坚决反对开设互市;有的大臣则认为,匈奴如今物资短缺,百姓怨声载道,若不接受互市,恐怕会引发内乱,不如先答应下来,看看萧玦的诚意;还有的大臣提出,可以先小规模开放互市,观察燕云的动向,再做打算。
匈奴单于沉默了许久,想起了去年冬天,部落里因缺粮而饿死的老人和孩子,想起了牧民们为了争夺一小块水草丰美的牧场而争斗的场景,最终叹了口气:“罢了,为了百姓,就答应萧玦的提议吧。若是他真有诚意,互市能让两国百姓受益,也是一件好事;若是他有阴谋,咱们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第四天,匈奴单于召见李大人,明确表示同意开设边境互市,并与李大人约定了互市的细节:互市地点定在燕云边境的望胡城,每月初一至十五开放,为期半个月;大靖可出售粮食、丝绸、瓷器、农具等物资,匈奴可出售马匹、皮毛、药材等特产;互市期间,两**队不得靠近望胡城五十里范围,由双方各派五十名士兵,与望胡城的官员共同负责维持秩序;交易需使用双方认可的货币,严禁哄抬物价、强买强卖。
李大人带着这个好消息,快马加鞭赶回蓟州。当萧玦得知匈奴单于同意开设互市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太好了!只要互市能顺利进行,边境的和平就有了保障。”他立刻召集官员,安排望胡城的修缮工作——要清理城内外的废墟,修复城墙和城门,搭建交易的摊位,还要准备足够的粮食和物资,确保互市顺利开张。
苏清鸢得知消息时,正在惠民坊的手工工坊查看新织出的丝绸。听到萧玦派人传来的消息,她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赶回王府。“开设互市是件大好事,不仅能让边境安稳,还能让咱们燕云的百姓多挣些钱。”苏清鸢坐在萧玦身边,笑着说,“不过,咱们得好好准备,不能出半点差错,要让匈奴百姓感受到咱们的诚意。”
随后,苏清鸢亲自负责互市物资的筹备工作。她来到蓟州的粮仓,仔细查看粮食的质量——要挑选颗粒饱满、无杂质的小麦和玉米,每一袋粮食都要过秤,确保分量足够;她还去了手工工坊,挑选优质的丝绸和瓷器,丝绸要色泽鲜亮、质地柔软,瓷器要造型精美、无裂痕,连农具都要挑选耐用、锋利的,确保每一件物资都经得起检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