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正月,燕云的年味还未散尽,边境的寒风却已带着凛冽的气息,刮过云漠城外的校场。天还未亮,漆黑的天幕上仍缀着几颗疏星,校场四周的火把却已次第亮起,橙红的火光映照着密密麻麻的铠甲,像一片沉默的钢铁森林。随着一声清脆的梆子响,三千名边防军迈着整齐的步伐,列队站在校场上,甲胄碰撞的“铿锵”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为期半年的边防军集训,正式拉开了帷幕。
“全体都有,负重跑五公里,出发!”随着校尉一声令下,士兵们扛起早已备好的三十斤沙袋,迈开脚步向前奔去。沙袋上的麻绳勒得肩膀生疼,寒风刮得脸颊发麻,但没有一个人掉队,整齐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校场上回荡,像一阵沉闷的雷声。跑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云漠营的士兵赵虎,他身材魁梧,脸上带着一道浅浅的伤疤——那是去年与匈奴作战时留下的。“兄弟们,加把劲!这点苦都吃不了,怎么守住边境,怎么保护家里的爹娘老婆孩子!”赵虎大声喊道,声音里满是激昂的斗志。士兵们受到鼓舞,纷纷加快脚步,原本有些散乱的队伍,又重新变得整齐起来。
辰时刚过,萧玦身着玄色战甲,带着几名随从来到校场。他没有惊动正在训练的士兵,只是站在远处,目光紧紧盯着奔跑的队伍。看到士兵们虽然满头大汗,却依旧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待士兵们跑完负重跑,稍作休息时,萧玦走上前,拿起一个沙袋,掂了掂重量:“三十斤的沙袋,五公里的路程,对你们来说只是开胃小菜。作为边防军,你们肩上扛的不仅是沙袋,更是燕云百姓的安危,是边境的安稳。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才能在匈奴来犯时,守住咱们的家园。”
士兵们齐声应道:“末将明白!”声音洪亮,震得周围的火把都微微晃动。萧玦笑着点头,转身走向射箭场。射箭场上,士兵们正依次进行射箭训练,有的士兵箭术精湛,一箭就能射中靶心;有的士兵却屡屡脱靶,脸上满是懊恼。萧玦走到箭靶前,拿起一把长弓,搭上一支箭,拉满弓弦,“咻”的一声,箭如流星般飞出,正中靶心,箭尾还在微微颤动。士兵们见状,纷纷鼓掌叫好。
“作为边防军,不仅要有力气,还要有准头。”萧玦放下长弓,对士兵们说,“在战场上,一支精准的箭,能射杀敌人,保护战友;能守住城门,击退进攻。你们每天要练习射箭两个时辰,每人每日必须射中靶心五十次,达不到要求的,晚上加练,直到达标为止。”他顿了顿,又拿起一支箭,示范着拉弓的姿势,“拉弓时要沉肩坠肘,目光要紧紧盯着靶心,呼吸要平稳,放箭时要干脆利落,不能犹豫。”士兵们认真地看着萧玦的动作,有的还跟着比划起来,脸上满是专注。
随后,萧玦又来到刀术训练区。士兵们正两两一组,拿着木刀进行对练,木刀碰撞的“砰砰”声不绝于耳。萧玦走到一组士兵面前,示意他们停下,然后拿起一把木刀,对其中一名士兵说:“你刚才的动作不对,劈刀时要用上腰腹的力量,而不是只靠手臂的力气,这样刀才够快、够狠,才能在与敌人的对抗中占据上风。”说着,他挥起木刀,示范了一个标准的劈刀动作,木刀带着风声落下,动作干脆利落,充满了力量感。士兵们看得目瞪口呆,连忙跟着萧玦的动作练习起来,校场上的刀术训练,顿时变得更加认真。
临近午时,苏清鸢带着几名医队成员和军营厨房的师傅,来到了校场。她手里拿着一份写满字迹的纸,上面是她为边防军制定的“营养食谱”。“王爷,我给士兵们制定了新的食谱,您看看是否合适。”苏清鸢走到萧玦身边,将食谱递给他。萧玦接过食谱,仔细看了起来——早餐有小米粥、白面馒头、煮鸡蛋,还有一小碟咸菜;午餐有米饭、红烧肉、炒青菜、豆腐汤;晚餐有面条、酱牛肉、凉拌黄瓜,每天还会额外提供水果和坚果。“很好,这样的食谱营养均衡,能保证士兵们训练时有足够的体力。”萧玦笑着说,“就按这个食谱来,让厨房的师傅们好好准备,一定要让士兵们吃好、吃饱。”
苏清鸢点点头,又对军营厨房的王师傅说:“王师傅,士兵们训练辛苦,饭菜一定要做得可口、足量,肉类和蔬菜要保证新鲜,不能有半点马虎。每天的饭菜做好后,要先让医队的人检查一下,确保卫生安全,才能给士兵们吃。”王师傅连忙应道:“王妃娘娘放心,小的一定按照食谱来做,保证让士兵们满意。”
随后,苏清鸢带着医队成员,开始为士兵们进行体检。她走到一名正在揉肩膀的士兵面前,轻声问道:“你是不是肩膀疼?”士兵点点头:“回王妃娘娘,刚才负重跑的时候,肩膀被沙袋勒得有点疼。”苏清鸢让士兵坐下,轻轻揉了揉他的肩膀,又从药箱里拿出一瓶药酒,倒在手上搓热,仔细地为士兵按摩起来:“这药酒能活血化瘀,缓解疼痛,你每天晚上睡觉前擦一次,坚持几天,肩膀就不疼了。”士兵感激地说:“多谢王妃娘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