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三年八月,暑气渐消,燕云大地上的风裹着田垄里新麦的清香,吹进了各州各县惠民坊的蒙学班。蓟州惠民坊的蒙学区格外热闹,五间宽敞的屋子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新打的木桌凳整齐排列,窗台上摆着百姓们自发送来的野花,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地面,映出细碎的光斑。这日是蒙学班正式开课的日子,200多名穿着粗布衣裳的孩童,背着母亲缝的布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学堂,叽叽喳喳的笑声像一群刚出巢的小鸟,填满了整个院子。
辰时三刻,萧玦与苏清鸢一身便装,带着随从走进蒙学区。孩子们见到他们,立刻安静下来,怯生生地站在原地,眼睛却好奇地打量着这两位“大人物”。萧玦笑着走上前,从随从手里接过一个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是整齐码放的笔墨纸砚——毛笔是用狼毫做的,笔杆打磨得光滑圆润;宣纸裁得大小适中,适合孩童书写;墨锭散发着淡淡的松烟香;砚台则是普通的青石砚,却洗得干干净净。
“孩子们,过来领笔墨纸砚吧。”萧玦的声音温和,没有一丝架子。孩子们你推我搡地围过来,每人领到一套文具,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把毛笔抱在怀里,有的则迫不及待地用手指蘸了点水,在桌面上画起了圈圈。萧玦走到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身边,看到她手里的书包破了个洞,便蹲下身,帮她把书包上的线头理好:“以后要好好爱护书本和文具,它们会帮你学到很多本事。”小姑娘点点头,小声说了句“谢谢王爷”,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
随后,萧玦走进一间教室,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坐得笔直的孩子们,缓缓开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不是为了将来当大官、赚大钱,是为了明理——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明白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更要掌握本事,学会了识字,就能看懂官府的告示,能给远方的亲人写信;学会了算术,就能帮家里算收成、记账目;学会了农桑知识,就能种出更多的粮食,让家人吃饱饭。将来,你们中或许有人会当农夫,有人会当工匠,有人会当郎中,但只要你们有学问、有本事,就能帮家里、帮百姓、帮燕云变得更好。”
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孩子还拿出小本子,用炭笔在上面画着什么——虽然不会写字,却想用自己的方式把王爷的话记下来。坐在第一排的小男孩小石头,以前跟着父亲放牛,从没读过书,此刻他握着新毛笔,眼神里满是坚定:“王爷,我要好好读书,将来帮家里算收成,还要教村里的人认字!”萧玦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有志气!只要你肯努力,一定能做到。”
苏清鸢则走进了另一间教室,手里拿着一本《蒙学算术》。这本书是她特意让人编写的,里面没有晦涩的公式,而是用图画和故事讲解算术——有画着玉米和小麦的“收成图”,有画着马车和货物的“运输图”,还有画着百姓分粮食的“分配图”,通俗易懂,很适合孩童学习。她把书翻开,指给孩子们看:“大家看,这张图上画的是玉米,一亩地能收300斤玉米,家里有5亩地,能收多少斤?咱们学会了算术,就能算出来。还有这张图,家里有8口人,每月要吃200斤粮食,一年要吃多少斤?算清楚了,就能帮父母规划怎么存粮,怎么留种子,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
她一边讲,一边让孩子们举手回答问题。一个叫李小丫的女孩,家里种了3亩小麦,她站起来大声说:“王妃娘娘,一亩地收200斤小麦,3亩地就能收600斤!”苏清鸢笑着点头:“小丫说得对!你看,学会了算术,是不是很有用?”孩子们纷纷点头,原本觉得枯燥的算术,一下子变得有趣起来,教室里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临近中午,蒙学班的厨房里飘出了饭菜的香气。负责做饭的张婶,正忙着把蒸好的馒头装进竹篮,锅里熬着的小米粥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旁边的小锅里还炒着翠绿的青菜。“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得让他们吃饱吃好。”张婶一边盛粥,一边对帮忙的妇人说。她以前是李家村的贫困户,丈夫在战争中牺牲了,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过日子,蒙学班招人时,她第一个报了名,不仅能挣钱补贴家用,还能看着孩子们吃饭、读书,心里格外踏实。
午饭时间到了,孩子们排着队走进饭堂,每人领到一碗小米粥、一个白面馒头和一小碟青菜。有的孩子舍不得吃馒头,想带回家给弟弟妹妹,苏清鸢看到后,笑着说:“孩子们,不用省着,每天中午都有馒头和粥,吃饱了才能好好读书。要是想给家里人带,下午放学的时候,厨房会给大家准备两个小馒头,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孩子们听了,高兴得欢呼起来,大口大口地吃着饭,有的孩子还互相分享自己碟子里的青菜,饭堂里满是欢快的笑声。
送孩子上学的农妇们,站在蒙学班的门口,看到孩子们吃得香、学得认真,脸上满是欣慰。西坡村的王婶,家里有两个孩子都在蒙学班读书,她拉着旁边的妇人说:“以前总觉得女孩子不用读书,不如在家学织布,可王妃娘娘说,女孩子读书也能有本事,能帮家里算账,能教弟弟妹妹识字。现在好了,两个孩子不仅能免费读书,还能在学堂吃午饭,不用我每天给他们准备干粮,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好好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