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二年暮春,蓟州城的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与新翻泥土的气息。在城中心一片曾闲置的空地上,数十名工匠正忙着搭建房屋——有的在砌墙,有的在铺瓦,有的在打磨门窗,木屑与砖石碰撞的声响,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建设乐章。这里,就是苏清鸢精心规划的“惠民坊”选址地,一处即将集医疗、教育、生产于一体,全方位滋养燕云百姓的“幸福之地”。
“清鸢,这惠民坊的布局,你再给我讲讲?”萧玦站在工地旁,看着图纸上划分的三个区域,眼中满是期待。苏清鸢指着图纸,耐心解释:“左边是医疗区,咱们把原来的惠民医馆扩大三倍,专门增设妇科和儿科,再请我太医院的老友来坐诊,以后妇人生产、孩子生病,都不用再跑远路;中间是教育区,蒙学班要扩建,除了读书识字,还要教孩子们算术、农耕知识和基础医术,让他们学到能养活自己的真本事;右边是生产区,开几个手工工坊,教妇女做肥皂、织粗布,教工匠改良陶器和木器,做好的东西由惠民坊统一卖,赚的钱都返还给大家,让百姓多一条增收的路。”
萧玦听完,忍不住点头称赞:“这个想法好!医疗、教育、生产都兼顾到了,百姓们的生活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我这就让人多调些木料和砖石来,争取早日把惠民坊建好。”
消息传到蓟州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都兴奋不已。西坡村的王大娘早就盼着有专门的妇科医馆,她儿媳妇怀孕五个月,每次产检都要走十几里路去原来的小医馆,如今惠民坊要设妇科,她每天都要去工地旁转一圈,盼着早日建成;石漠滩村的李大哥是个木匠,听说要改良木器,特意从家里带来自己做的木盆,想请工匠们指点;就连蒙学班的孩子们,也常常跑到工地外,踮着脚尖看正在建设的新学堂,期待着能学到更多新知识。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惠民坊终于建成。三座青砖灰瓦的房屋整齐排列,中间用石子路连接,门口挂着一块烫金的匾额,上面写着“惠民坊”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开业当天,蓟州城的百姓几乎都来了,大家围着惠民坊,好奇地打量着各个区域,脸上满是期待的笑容。
医疗区的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队。苏清鸢请来的太医院老友——妇科圣手柳大夫和儿科名医陈大夫,正坐在诊室里,耐心地为百姓诊病。第一位就诊的是王大娘的儿媳妇,柳大夫为她仔细诊脉后,笑着说:“脉象很稳,胎儿发育得很好,平时多吃点小米粥和蔬菜,少做重活,生产时肯定顺利。”还特意给她开了一副安胎的草药,叮嘱她按时服用。王大娘握着柳大夫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多谢柳大夫!以前怀老大的时候,没人指导,差点出了意外,现在有你们在,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儿科诊室里,陈大夫正给一个发烧的孩子看病。他没有直接开药,而是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看了看孩子的舌苔,笑着对孩子的母亲说:“孩子是受凉了,不用吃药,回家后用生姜煮点水,给孩子泡泡脚,再盖被子发发汗,明天就好了。”还教给她几个预防孩子感冒的小妙招,比如每天早上给孩子喝一杯温水,晚上用温水洗脚等。孩子的母亲连连道谢,抱着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医疗区还增设了“健康讲堂”,每天下午,医官们都会在这里讲解健康知识——春天讲防过敏,夏天讲防中暑,秋天讲防咳嗽,冬天讲防冻疮。百姓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小本子记录,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提问,医官们都一一耐心解答。渐渐地,来健康讲堂听课的百姓越来越多,大家的卫生习惯也越来越好,生病的人比以前少了很多。
教育区的蒙学班,更是热闹非凡。扩建后的学堂能容纳两百多个孩子,教室里摆着崭新的桌椅,墙上挂着《三字经》《百家姓》的挂图,还有苏清鸢特意让人画的农耕图和草药图。除了原来的识字课,新增的算术课上,先生用小石子当教具,教孩子们认识数字、学习加减;农耕知识课上,农桑官王大人亲自来讲课,教孩子们认识庄稼的生长过程,还带他们去学堂后的小菜园里实践,教他们种菜、浇水;基础医术课上,医馆的学徒来教孩子们识别常见的草药,比如艾草、薄荷、金银花,还教他们如何处理轻微的外伤,比如擦伤、割伤该怎么止血、消毒。
“先生,这个草真的能止血吗?”一个小男孩拿着一株艾草,好奇地问。先生笑着点头,用小刀在自己的手指上轻轻划了一个小口子,然后把艾草嚼碎,敷在伤口上,说:“你看,很快就不流血了。以后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不小心弄伤了,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应急。”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拿起草药,认真地学习如何处理外伤。
教育区还开设了“成人夜校”,每天晚上,识字的先生会教成年百姓读书写字,算术好的先生会教大家算账。西坡村的张强以前不识字,每次去集市卖粮食,都怕算错账,自从参加了成人夜校,他不仅认识了不少字,还学会了算账,再也不怕被人骗了。他高兴地说:“以前总觉得读书是孩子的事,没想到咱们大人也能读书,学会了算账,以后卖粮食、买东西都方便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