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冬,一场薄雪过后,燕云大地裹上了一层素白的轻纱,却丝毫掩不住那份从土地里透出来的暖意——田埂上的积雪融化成水,浸润着刚收割完的土地;村落里的屋檐下,挂满了金黄的玉米穗和橙红的干辣椒,像一串串跳跃的火焰;就连寒风掠过的空气里,都带着粮食的香甜与烟火的温度。
这是萧玦与苏清鸢来到燕云后,迎来的第一个丰收季。清晨的阳光刚爬上蓟州城的城楼,萧玦便牵着苏清鸢的手,登上了这座曾见证过无数战乱与荒芜的城楼。两人并肩而立,目光掠过脚下的燕云大地,眼前的景象,与他们初来时的破败荒芜,早已判若两地。
“你看,西坡村那边,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堆着粮食。”苏清鸢指着远处的村落,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欣喜。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西坡村的屋顶上覆盖着薄雪,却挡不住院子里那一片片醒目的金黄——玉米被编成辫子,挂满了院墙;红薯被整齐地堆在屋檐下,盖上了厚厚的干草防潮;还有些村民正忙着将晒干的谷子装进粮仓,扁担挑起的粮袋沉甸甸的,压弯了扁担,却压不弯他们脸上的笑容。
萧玦轻轻握住苏清鸢的手,指尖传来她掌心的温度,心中满是安定。他还记得,初到燕云时,西坡村是一片断壁残垣,村民们要么逃难在外,要么守着贫瘠的土地忍饥挨饿,别说堆满院子的粮食,就连能果腹的粗粮都寥寥无几。而如今,不过短短一年时间,这里已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家园。
“流民都安置好了?”萧玦轻声问道。苏清鸢点头,目光掠过城楼下的街道:“上个月就全部分到各村了,每户都分到了土地和种子,秋收时还领到了粮食补贴。现在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房子,冬天不用再躲在地窖里挨冻了。”
正说着,一队穿着粗布衣裳的村民,挑着装满粮食的担子,从城楼下走过。他们是去蓟州城的粮仓交粮的——今年燕云丰收,百姓们除了留足自家口粮,还主动向官府缴纳了粮食,这在往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为首的村民看到城楼上的萧玦与苏清鸢,连忙放下担子,对着城楼深深鞠了一躬,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脸上满是恭敬与感激。
萧玦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城楼下的街道。曾经坑坑洼洼、满是垃圾的街道,如今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青石板路被积雪融化的水冲刷得发亮;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已经开张,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裁缝铺的门口挂着新做的棉衣,还有些商贩推着小车,叫卖着热乎的馒头和胡辣汤,热气腾腾的白雾在寒风中散开,暖了行人的眉眼。
“惠民医馆那边,今天应该在给老人免费诊脉吧?”苏清鸢想起什么,笑着问道。萧玦点头:“昨天就让人通知了各村,今天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去医馆免费诊脉,还能领到过冬的草药。”两人正说着,就看到一群老人相互搀扶着,慢悠悠地走向惠民医馆的方向,他们穿着新做的棉衣,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面黄肌瘦与愁苦。
惠民医馆里,早已是一派忙碌而温馨的景象。医官们穿着整齐的医袍,正耐心地为老人们诊脉——有的老人常年受关节炎困扰,医官们就一边为他们针灸,一边教他们按压穴位的方法;有的老人冬天容易咳嗽,医官们就为他们熬制了润肺的草药,装在陶罐里让他们带回家;还有些老人听力不好,医官们就凑近他们耳边,一字一句地叮嘱用药的注意事项。
“张大爷,您这身体比上个月好多了,冬天注意保暖,别着凉,再喝上一个月的草药,咳嗽就能彻底好了。”医官李默一边为老人打包草药,一边轻声叮嘱。张大爷接过草药,激动得眼眶发红:“多谢李大夫,多谢苏姑娘!要是在以前,我这老骨头早就熬不过冬天了,哪能像现在这样,不仅能免费看病,还能领到草药啊!”
医馆外的空地上,学徒们正忙着熬制预防风寒的汤药,一口口大锅里,艾草、生姜、葱白熬出的汤药冒着热气,散发出辛辣而温暖的香气。村民们拿着自家的陶罐,排队领取汤药,有的还顺便咨询养生知识,学徒们都一一耐心解答,偶尔还会教他们几句简单的卫生口诀,引得老人们阵阵欢笑。
不远处的蒙学班,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萧玦上个月刚开设的蒙学班,请来的先生是从内陆逃难来的秀才,孩子们不用交学费,还能领到免费的书本和笔墨。此刻,孩子们正坐在温暖的教室里,捧着崭新的书本,跟着先生大声朗读,声音清脆响亮,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充满了生命力。
“你看那窗边的小男孩,是李家村李老汉的孙子。”苏清鸢指着蒙学班的窗户,笑着对萧玦说,“李老汉刚把他送来的时候,他还怕生,不敢说话,现在都能跟着先生读书了。”萧玦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那个小男孩正坐得笔直,小脸上满是认真,读到兴奋处,还会不自觉地晃一晃小脑袋,模样可爱极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