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腊月,一场持续三日的寒潮席卷燕云,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度,山间的溪流结起厚厚的冰层,田地里的积雪没过脚踝。以往这个时候,惠民医馆早已挤满了因受寒感冒、生冻疮的百姓,可今年的医馆内,却格外清净——候诊区里零星坐着几位复诊的慢性病患者,抓药窗口前没有排队的长龙,医官们甚至有了闲暇整理草药图谱,整个医馆都透着一股从容安稳的气息。
“姑娘,这是这个月的接诊统计,您看看。”学徒陈生捧着厚厚的账本走进苏清鸢的诊室,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意。账本上的数字清晰明了:整个腊月,惠民医馆每日接诊量稳定在三十人左右,最多的一天也不过三十二人,且全部是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复诊,或是轻微的磕碰外伤,没有一例流感、风寒、腹泻等传染性病症,就连往年冬季高发的冻疮,也仅有三例,且都是因未及时佩戴护具导致的轻微症状。
苏清鸢放下手中的银针,接过账本仔细翻看。从秋末的批量制作防疫香囊,到孩童宣讲卫生知识,再到冬季推行艾草煮水、开展巡回义诊,近三个月的防疫措施环环相扣,如今终于结出了最圆满的果实——燕云百姓不仅平安度过了寒潮与降雪,更实现了“无疫过冬”的目标,这在往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很好,把账本存档,再把这三个月的防疫数据整理出来,年后给萧大人过目。”苏清鸢合上账本,目光望向窗外。雪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照亮了医馆门前挂着的防疫香囊,淡绿色的棉布在风中轻轻晃动,散发出艾草与薄荷的清香。不远处的巷子里,几个孩子穿着厚厚的棉衣,腰间系着小小的香囊,正追逐着一只落在雪地上的麻雀,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没有一丝往日冬季的沉闷。
同一时间,萧玦正带着随从在西坡村巡查。刚走进村口,就看到几位妇人在井边打水,她们身边放着保温的陶罐,打完水后并未直接回家,而是在井边的土灶上生火,将水烧开后再小心翼翼地倒进陶罐里。“现在我们都知道,冬天井水更凉,生水里的细菌不容易冻死,必须烧开了才能喝。”一位妇人看到萧玦,笑着打招呼,手里还拿着刚从集市上买的皂角,“您看,这皂角我买了一大块,够家里用一个月,饭前洗手、洗完衣服都能用,比以前干净多了。”
萧玦点点头,顺着村巷往里走。家家户户的庭院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片垃圾堆积,积雪被扫到墙角堆成整齐的雪堆,屋檐下挂着晾晒的被褥,阳光洒在上面,散发出淡淡的阳光与艾草混合的香气。有的人家门口挂着新换的防疫香囊,有的则在庭院里支着小锅,锅里煮着艾草水,热气腾腾的水汽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成白雾,与香囊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暖祥和的冬日图景。
走到村长老李家的院子外,萧玦看到老李正带着孙子在院子里扫雪。孩子腰间系着一个绣着梅花的香囊,是他母亲特意为他做的,小家伙一边扫雪,一边哼着苏清鸢教的卫生口诀:“勤洗手,喝开水,香囊随身防病害;晒被褥,扫庭院,垃圾埋远不招灾。”
“李村长,今年冬天村里的情况怎么样?”萧玦笑着走进院子。老李连忙放下扫帚,迎了上来:“托大人和苏姑娘的福,今年冬天村里可安稳了!别说流感、腹泻了,就连咳嗽的人都没几个。孩子们每天戴着香囊上学,回来就用皂角洗手,晚上还泡艾草脚,一个个红光满面的,比往年精神多了。”他指着院子角落里的垃圾坑,继续说道,“您看,我们还按苏姑娘教的,在村外挖了专门的垃圾坑,每天都有人负责把垃圾运过去深埋,村里再也没有以前那种难闻的味道了。”
萧玦走到垃圾坑边,看到坑边覆盖着厚厚的土层,没有一丝垃圾外露,满意地点点头:“做得好!防疫习惯一旦养成,就能长久地守护百姓健康。以后要继续坚持,不能因为冬天快过了就松懈。”
离开西坡村,萧玦又去了北坡村。北坡村是燕云最偏远的村落,往年冬季总是疫病高发,今年却格外清净。村长告诉萧玦,自从义诊小队来过之后,村民们不仅学会了正确佩戴香囊、喝开水、埋垃圾,还自发组织了“卫生监督小组”,每天轮流检查村里的防疫情况,发现有人松懈就及时提醒。“前几天有户人家的香囊破了,还没来得及换,监督小组的人就发现了,立刻把自家备用的香囊送了过去。现在村里不管老人还是孩子,都把防疫当成了日常习惯,不用别人提醒,自己就会做好。”
萧玦在北坡村看到,几位老人正围坐在村口的火堆旁,一边喝着姜枣艾草汤,一边聊着天。他们的手脚都戴着厚厚的棉护具,没有一丝冻疮的痕迹。“往年冬天,我的手脚都冻得流脓,连筷子都握不住,今年用艾草水泡脚,再戴上护具,一点都不冷了,还能帮家里喂鸡、扫地。”一位老人笑着说,手里捧着的粗瓷碗里,姜枣艾草汤还冒着热气,暖得人心里发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