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秋末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惠民医馆的学徒陈生就捧着账本,快步走进苏清鸢的诊室。他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色,声音比往常高了几分:“姑娘,您快看看!这半个月来,医馆的每日接诊量降下来了!”
苏清鸢放下手中的草药,接过账本。账本上清晰记录着每日接诊人数与病症分类:半个月前,每日接诊量多在一百二三十人,其中风寒、腹泻、咳嗽等感染性病症占了六成;而最近半个月,每日接诊量稳定在六十人左右,且大多是下地耕作时不小心造成的磕碰外伤,风寒、腹泻患者加起来每天不足五人,降幅远超预期。
“确定统计无误?”苏清鸢再看了一遍账本,确认数据没有偏差,眼中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半个月来,从批量制作防疫香囊到组织孩童宣讲卫生知识,所有防疫措施都在稳步推进,如今接诊量的下降,正是这些努力初见成效的最好证明。
“绝对没错!”陈生用力点头,“我每天都核对三遍就诊记录,还问了抓药的师兄,风寒、腹泻的药方这半个月都没配过几次。刚才还有个大叔来问,说家里孩子有点咳嗽,是不是该来看看,我让他先检查孩子有没有戴香囊、最近喝没喝生水,他回去一看,孩子的香囊掉在了柴房,前几天还偷偷喝了凉井水,赶紧按您教的方法煮了艾草水,说先观察两天,实在不行再来。”
苏清鸢听了,笑着说:“百姓能有这样的防疫意识,比什么都重要。今天我来坐诊,再看看具体情况。”
上午辰时,医馆准时开门。以往这个时候,候诊区早已坐满了人,今天却只来了十几位患者,大多是手被镰刀划伤、脚被石头砸到的农户,还有一位老大娘是来给老伴抓调理身体的草药,整个候诊区显得格外清净。
苏清鸢坐在诊桌后,逐一为患者诊治。第一位患者是西坡的农户张二,他在收割玉米时不小心被镰刀割伤了手掌,伤口不算深,却流了不少血。苏清鸢仔细为他清洗伤口、敷上止血草药,又用干净的棉布包扎好,叮嘱道:“这几天别让伤口沾水,每天来换一次药,五天就能愈合。下地干活时记得戴手套,小心再受伤。”
张二连连点头,目光落在诊桌旁挂着的防疫香囊上,笑着说:“苏姑娘,您教的法子真管用!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挂着香囊,饭前都用皂角洗手,水也都烧开了喝,这半个月来,村里没一个人感冒拉肚子,大家都说是香囊和卫生习惯的功劳。”
随后就诊的两位患者,是少数患有轻微风寒的百姓。一位是北坡的流民赵三,他说前几天下地时觉得天气暖和,就把随身的香囊摘下来放在了口袋里,中午又口渴喝了几口没烧开的井水,当天晚上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另一位是李家村的妇人,她是因为给孩子洗尿布时沾了凉水,又没及时添衣服,才得了轻微风寒。
苏清鸢为两人把了脉,确认都是风寒初期,症状较轻,并未引发并发症。她从药柜里取出两小包艾草,递给两人:“把香囊重新戴好,以后不管天气冷热,都别摘下来。回家后只喝烧开的井水,再用这艾草煮水喝,每天一碗,连喝三天,风寒就能好。另外,注意添衣保暖,别再受凉了。”
两人接过艾草,连连道谢。赵三红着脸说:“都怪我自己不当心,觉得香囊戴不戴都行,水凉一点也没事,以后肯定记住教训,再也不犯这种错了。”
一整天坐诊下来,苏清鸢共接诊了五十八位患者,其中仅有两位轻微风寒患者,其余都是外伤或慢性病调理,与账本上的统计数据完全吻合。傍晚时分,她收拾好诊室,决定去村里巡查,看看百姓的日常防疫习惯是否真的养成。
她先去了西坡的流民村。刚走到村口,就看到几位妇人在井边打水,她们身边都放着陶罐,打完水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井边的土灶上生火,将水烧开后再倒进陶罐里。“现在我们都知道,生水不能喝,烧开了才安全。”一位妇人看到苏清鸢,笑着打招呼,“以前图省事,经常喝生水,村里时不时有人拉肚子,现在再也没有了。”
走进村里,家家户户的庭院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垃圾堆积。有的人家在庭院里晾晒着被褥,阳光透过薄云洒在被褥上,散发出淡淡的阳光与艾草混合的香气;有的人家门口挂着防疫香囊,风一吹,草药的清香便弥漫在巷陌间。几个孩子在巷子里追逐嬉戏,腰间都系着小小的香囊,跑起来时,香囊随着动作轻轻晃动。
苏清鸢走到村长老李家的院子外,老李正拿着扫帚打扫庭院。看到苏清鸢,他连忙放下扫帚迎了上来,脸上满是笑容:“苏姑娘,您快来看看!自从有了香囊、学了卫生常识,我们村这半个月来,再没人闹病,大家都能安心种地、准备过冬了!”
他指着院子角落里的一个土坑,接着说:“您看,我们还按您教的,在村外的荒地里挖了公共垃圾坑,家家户户的垃圾都统一埋在那里,再也不堆在院子里或巷子里了,村里的苍蝇、蚊子都少了很多。前几天我去邻村串门,他们村也跟我们一样,卫生习惯改好了,闹病的人也少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