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深秋,燕云的风带着凉意掠过村落,却吹不散家家户户门前香囊的清雅香气。苏清鸢站在惠民医馆窗前,看着巷陌里往来的百姓——虽已通过香囊做好疫病预防,但她深知,比起外在防护,让卫生习惯扎根人心才是长久之计。此前接诊的风寒患者,多是因饭前不洗手、喝生水、被褥长期不晾晒等习惯引发,若能将这些基础卫生知识教给每个人,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疫病风险。
可如何让目不识丁的流民与村民听懂记牢?苏清鸢反复琢磨,最终决定将《卫生小常识》编成通俗易懂的口诀,又结合日常场景拆解成具体动作。她先将口诀写在纸上,逐字逐句念了几遍:“勤洗手,喝开水,香囊随身防病害;晒被褥,扫庭院,垃圾埋远不招灾。”短句押韵、朗朗上口,连孩童都能轻松记住。
第二天一早,苏清鸢便带着写好口诀的木牌,去了蓟州城的蒙学班。蒙学班的孩童多是流民子女,最大的不过十二岁,最小的才六岁,此刻正跟着先生读书。看到苏清鸢来,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叽叽喳喳地问:“苏姐姐,你是来给我们送糖的吗?”
苏清鸢笑着摇头,举起木牌:“今天我来教大家一句能保健康的口诀,学会了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当‘卫生小教员’,教家里的爹娘和村里的邻居,好不好?”孩子们一听能当“教员”,都兴奋地拍手:“好!”
苏清鸢将口诀逐句念给孩子们听,每念一句就解释含义:“‘勤洗手’是说饭前便后、摸过泥土后,都要用皂角或草木灰搓手,把手上的脏东西洗掉;‘喝开水’是说水要烧开了才能喝,生水里有小虫子,会让人拉肚子;‘晒被褥’就是太阳好的时候,把被子抱出去晒,太阳的热气能杀死里面的病菌,晚上睡觉更暖和舒服……”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得更透彻,她还现场演示洗手步骤:先在盆里倒上温水,擦上皂角搓出泡沫,手心、手背、指缝、手腕都仔细搓一遍,最后用清水冲干净。孩子们看得认真,有的还伸出小手跟着比划。苏清鸢又让先生帮忙,把口诀写在每个孩子的小本子上,叮嘱他们每天背诵,还要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家人。
不出三天,蒙学班的孩童们就把口诀背得滚瓜烂熟,还主动当起了“卫生小教员”。在李家村,七岁的王小虎一放学就跑回家,手里攥着先生画的“洗手步骤”图纸——纸上用简单的线条画着“搓手心”“搓指缝”“冲干净”三个步骤,格外直观。他冲进厨房时,奶奶正准备拿刚剥完红薯的手去拿馒头,王小虎立刻跑过去拉住奶奶的手:“奶奶,不能用脏手拿吃的!要先洗手!”
奶奶愣了一下,笑着说:“奶奶手上不脏,擦两下就行。”王小虎却认真地把图纸展开:“苏姐姐说,手上有看不到的小虫子,会让人生病。要像图纸上这样洗,用皂角搓出泡沫,手心、手背、指缝都要搓到,才能洗干净。”说着,他拉着奶奶到水缸边,倒了温水,帮奶奶擦上皂角,还手把手教她搓手。奶奶看着孙子认真的模样,笑着照做:“好,好,听我们小虎的,以后饭前都洗手。”
西坡的农耕区里,几个蒙学孩童更是围上了正在整理农具的土匪们。十二岁的林娃子拿着口诀,大声念给周虎听:“‘晒被褥,扫庭院,垃圾埋远不招灾’!周大叔,你们的被褥多久没晒了?苏姐姐说,太阳好的时候晒被褥,能杀死里面的虫子和病菌,晚上睡觉不生病,还更舒服!”
周虎愣了愣,挠挠头:“我们糙汉子哪讲究这些,被子盖脏了就换着晒两天。”旁边的孩童立刻补充:“不行不行!要每个晴天都晒,晒的时候还要把被子抖一抖,让太阳晒到里面!还有垃圾,不能堆在屋门口,要埋到远一点的地方,不然会招苍蝇、生虫子,还会有臭味!”
土匪们被孩子们认真的样子逗笑,却也记在了心里。当天下午,西坡的茅草屋前就挂满了晾晒的被褥,周虎还带着几人,把屋前堆积的玉米芯、红薯藤搬到远处埋掉,连院子里的泥土都仔细扫了一遍。“没想到被一群小娃娃教了一课,”周虎笑着说,“不过说的确实有道理,住得干净,心里也舒服。”
孩子们的热情还不止于此。有的孩童在村里的空地上,把口诀教给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有的跟着父母去集市时,看到商贩喝生水,会小声提醒“要喝开水才健康”;还有的甚至跑到农桑官的住处,检查他们的庭院是否打扫干净,活脱脱一副“小教员”的模样。
苏清鸢看着孩子们的行动,又想到村里还有不少不识字的老人,仅靠口诀和口头讲解,可能还是记不住。于是她又让人找来几位会画画的流民,在木板上绘制“卫生告示牌”——每块牌子分为左右两栏,左边画着“喝生水拉肚子”“垃圾堆旁招苍蝇”的场景,人物表情痛苦,画面直观;右边则画着“烧开的水冒热气”“垃圾埋在土里”的场景,人物面带笑容,还配着简单的文字注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